前段時間,我們第一觀點網曾報導了有關去哪兒網涉嫌大數據殺熟的內幕,並且發布了一篇題為《頻頻被曝「殺熟」,去哪兒網深陷信任危機》的文章。不曾想這篇文章在網上迅速引起了眾多網友們的關注與熱議,但此前不久,第一觀點網記者卻遭到了一名自稱是去哪兒網法務律師人員的電話通知,態度強硬讓我們撤稿。
對於這個無理要求,我們當時就拒絕了。
畢竟在這篇文章裡面,我們記者是實事求是採訪了當事人,並且還通過內部渠道了解到很多有關大數據殺熟的內幕。同時出發點我們也並非是針對某一家企業,而是對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弊病進行曝光,目的也是為了讓整個行業可以持久良性的發展,也順帶告誡廣大用戶要警惕這些消費「陷阱」。
況且,如果去哪兒網自身沒有問題的話,那麼為何又會有這麼多的熱心網友留言向我們訴說曾經親身經歷過的遭遇呢?
不難看出,很多網友都表示多多少少遭遇過大數據殺熟,而且還有位熱心網友表示,「大數據的初衷是為了了解客戶需求以便精準投放廣告。只是…….」
對此,我們決定針對大數據殺熟這類社會現象再整體進行一次深度剖析,下面就先同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大數據出現的初衷究竟是什麼?
大數據出現的初衷究竟是什麼?
據各類公開資料顯示,最早提出大數據概念的是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當時大數據的定義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資料庫軟體工具能力範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徵。簡單來說,"大數據"就是一個體量特別大,數據類別特別大的數據集,並且這樣的數據集無法用傳統資料庫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
而在業界看來,大數據的出現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大數據」能夠實現精準營銷,通過給用戶精確畫像實現靶向傳播,滿足不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比如說網上訂餐,平臺會根據以往的消費記錄推薦比較接近用戶口味的美食;又比如在購物平臺上挑選商品時,平臺也會根據用戶的歷史搜索記錄來推薦類似的商品等等。這些本是好事,若能依靠技術實現需求的私人定製式滿足,定能增進大眾消費時的獲得感。
總而言之,大數據的初衷是為了照顧並服務於用戶。但隨著大數據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有些商家卻利用大數據頻頻殺熟,這顯然已經違背了大數據出現的初衷。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同樣的商品或者服務,老客戶支付的價格為什麼比新客戶反而貴呢?這顯然違背了正常交易規則與商業常識,卻又何以時有出現呢?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者與網絡平臺之間的「熟」即代表「用戶黏性」,消費者基於信任不再貨比三家,於是平臺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老用戶提供並不優惠的價格甚至歧視性待遇,實屬典型的不誠信行為。
而在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張林山看來,「經營者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虛假標價並使消費者誤解,誘騙消費者做出購買選擇的做法,顯然背離公平誠信的價值原則,涉嫌『價格欺詐』。」同時,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也認為,「大數據『殺熟』屬於『價格欺詐』,是一種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直接表示,「大數據『殺熟』,實際上是一種嚴重背信行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違反法律要求。」
眼下,大數據殺熟其實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早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也發布了有關「大數據殺熟」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此外,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而在上一篇文章裡面,我們也列舉了一些有關去哪兒網的殺熟案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開頭提到的文章。
大數據本身無錯,商家平臺不該亂行使權力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商家的不良行為,就將大數據視為「洪水猛獸」,畢竟大數據已經滲透到了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某位網際網路大咖的口中,大數據就像是一把菜刀,用在不同人手裡所帶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廚師手握菜刀可以烹飪一道道美食,而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手中,卻會給社會治安帶來不確定的安全隱患。
第一觀點網記者還從專業人士處了解到,「殺熟」的背後,是平臺對用戶諸多隱私信息的採集、應用,平臺有過度獲取、搜集、濫用用戶隱私信息的嫌疑。由此可見,所謂大數據「殺熟」,其根本在於一些不良商家枉顧道德與法律以求謀取私利。所以,我們才積極呼籲有關部門針對涉嫌違法違規的商家平臺一定要給予對應的懲罰,這樣才能止住這種「薅用戶羊毛」的失信行為。
那麼殺熟現象為何會時有發生呢?業界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完全競爭的市場根本無法存在所導致的結果。因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裡,消費者掌握了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充分信息,因此不會選擇價格高的商品或服務。但我們實際卻生活在非完全競爭市場當中,甚至是壟斷或者寡頭市場,這樣一來遭遇殺熟就不可避免了。
而且現在用戶在網際網路上等同於透明人,很多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對用戶的使用習慣、消費水平等信息輕而易舉分析,並對不同用戶進行分類定價。同時由於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性質,消費者往往處於獲取消息的劣勢地位,客戶的知情權難以保障。
雖然我們所處在的社會環境需要積極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但絕不能讓這些新技術成為不受規則控制的斂財工具,必須要建立誠信透明的規則、規範。大家對「大數據殺熟」問題的關注,也是希望新技術能夠更好地為大眾服務。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平臺的不規範操作,就對新技術產生排斥,畢竟大家的不信任應該針對不良平臺而不是某種新技術。
所以說,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出自於大數據本身,而是在於某些網際網路平臺在成為巨頭後,是否還能恪守用戶價值第一的原則?是否還值得用戶信任,是否能堅持不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用戶的利益?
譬如,現如今去哪兒網移動端的基本用戶數量早已突破了5000萬,數千萬用戶都在使用同一平臺下單,那麼試問去哪兒網是否有嚴格要求自身堅守底線,對新老用戶一視同仁呢?
平臺究竟該不該區別對待新老用戶?
長遠來看,通過大數據殺熟「獲利」不僅對企業自身不利,不加以控制的話,那麼用戶數據濫用也有可能會演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去年頻繁曝出用戶隱私洩露的Facebook,一度成為各界人士的抨擊對象,股價也是應聲大跌。而從近年來的表現看,不光去哪兒網由於大數據殺熟深陷信任危機,就連攜程也沒能倖免。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平臺針對大數據殺熟的解釋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新客戶,所以才需要這樣做。但這個藉口是否就能作為大數據殺熟的理由呢?尤其從營銷學的角度來分析,維護一個老客戶的成本明顯要比開發一個新客戶便宜得多!從經驗來說,目前網際網路平臺獲得一個新用戶的成本,是維護一個老用戶的5—10倍。所以說,這種做法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呢?身為老用戶就應該被平臺當作魚肉任其宰割嗎?
當然不可迴避的是,挖掘新用戶的難度與成本確實越來越大,尤其對於一般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網民數量每年都在減少。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9年Q2,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淨減200萬,11.38億已經碰觸到了天花板。而且從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戶時長增速已經從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已經跌至6%。而且網際網路公司吸引新用戶的成本每年都在翻倍上漲,2005年一毛錢買一個用戶的成本現在已經漲到了至少一百元,而且高活躍度可能僅僅只會維持一到兩周。
在這種背景下,難免有些平臺會鋌而走險。不惜借用大數據殺熟來吸引新用戶,無視老用戶的切身利益,甚至辜負了這批老用戶的信任。
只不過,在現如今出行市場當中,雖然攜程與去哪兒網市佔率最高,但畢竟競爭對手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美團跟飛豬在酒店和出行業務上的投入同樣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美團酒店的市場份額也已經超過了攜程。更關鍵的是,不管是美團還是飛豬其背後都有大生態來支撐其吸引新用戶,這點要遠勝於攜程與去哪兒網。這也能從側面解釋,為何攜程與去哪兒網已經成為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寫在最後
在這次討論中,我們希望包括去哪兒網在內的網際網路平臺巨頭必須要正視一個問題:在追求平臺自身高速增長的同時,切不可將用戶的利益置若罔聞。說到底,網際網路公司的價值是靠用戶創造的,無論何時都應以法律為底線,以道德為金線,依法依規進行商業行為,並且維護用戶的權益。
此外,大數據殺熟如同玩火,一旦碰觸難免會引火燒身。而且不管是大眾消費者還是媒體記者,都擁有監督相關平臺嚴格遵守合法、正當原則與制度的權利,而不是一遇到威脅就退而避之!我們的記者也不會因為收到某些恐嚇或者謾罵就放棄對真相的探求,也希望大家儘可能多在留言區留下自己曾遭遇過類似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在此感謝大家的幫助與支持!我們始終堅信正義遲早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