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

2020-12-18 澎湃新聞

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

2020-10-03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要數生煎最有一縷煙火氣。在上海,生煎全稱為生煎饅頭。上海生煎不僅當地人愛吃,全國各地的吃貨也都愛極了。

生煎起源於元代,在明清時期盛行於江浙滬地區,而上海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進行商業化經營,此後風頭漸漸壓過其他地區。

生煎底部金黃鬆脆,鮮香的肉餡和甜美的湯汁,讓這道上海經典小吃不僅在深受本地食客的喜歡,也被全國各地的吃貨朋友們所喜愛。

江湖上,習慣把上海生煎分為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誰的資歷更老呢?

說起上海的生煎饅頭,老上海最有名的就兩家:浙江路上的「蘿春閣」和四川路漢口路轉角上的「大壺春」。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是一個人,名叫唐妙泉(一說唐妙權)。

這兩家歷史悠久的生煎店,它有揚幫(開口朝下)和本幫做法(開口朝上)的區別,有肉餡厚實、湯心偏小的肉心幫和餡摻皮凍、肉嫩多汁的湯心幫的區別,有全發麵、半發麵甚至不發麵的區別。

「大壺春」的歷史要上溯到1932年。「大壺春」生煎不放肉皮凍,肉餡緊實,食時雖無一包湯,但有滋潤口感,這是「肉心幫」「清水生煎」的手藝。

「蘿春閣」生煎皮薄滷多,吃時要先咬一小口,吮幹滷汁,就如吃小籠那般,這是「湯心幫」「混水生煎」的手藝。

兩種不同手藝,是延續至今滬上生煎兩大「流派」的源頭,使得兩個創建者之說似乎有了佐證。

先說「清水生煎」「肉心幫」的手藝。

「清水派」以上海傳統老店大壺春為代表,老上海的人應該都吃過清水派,清水派也被上海人認為是地道而傳統的上海生煎,這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地道的滋味。

大壺春的清水派生煎,皮用的是發麵,收口朝上,皮略厚,肉餡是不放豬皮凍的,因此湯汁比較少,沒有渾水派爆漿的口感,雖沒有鮮美濃鬱的湯汁,而吃起來不油膩,

所以口感特別清爽,因使用的是發酵麵團,更加突出蓬鬆外皮的麵粉香氣,與肉香一起撫摸著你的味蕾,貼近鍋底的一面煎的焦黃酥脆,吃一口回味無窮,越嚼越香,美味非凡,一直被廣大吃貨奉為正統。

也有人吐槽過「清水生煎」,說這幾乎像是吃饅頭了。事實上這吐槽十分有道理,因為上海人叫生煎的全稱就是:生煎饅頭。

再看「渾水生煎」「湯心幫」的手藝。

「混水生煎」也被稱為老式生煎,做法為蘇北做法,使用半發麵,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特色為皮薄、底脆、汁濃、肉緊,開口朝下,以求有湯,早期以「蘿春閣生煎」為代表。

渾水派生煎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湯汁豐盈了,由於生煎皮用半發麵,而且收口朝下,所以渾水生煎的皮很薄,吃起來就是講究滿滿的都是肉餡湯汁,咬一口就能爆漿,肉餡汁香味濃鬱,

其實是因為肉餡中加入了豬皮凍的緣故,這些肉皮凍在高溫下就化成了這鮮美的湯汁,所以吃起來非常的滑嫩多汁,卻少了清水派清爽的口感。

吃渾水派生煎,一定要趁熱了吃,味道才美味,雖然湯汁鮮美皮薄餡多,一旦冷了再吃的話,那湯汁會變得非常油膩,口感就會一落千丈,不僅吃起來油膩,而且生煎皮變得非常粘牙,軟塌的口感也食之乏味。

怎麼樣,上海人是不是吃個生煎都能吵架?

是不是和您平時吃到的生煎不太一樣?其實,生煎這種民間小吃,只要合了各人口味便好,何必如宗教教派一般你爭我鬥?

來源:A4999私家菜

原標題:《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懂》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煎分清水派和渾水派,誰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懂
    上海地標性早餐生煎包,分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只有老一輩人才知道,哪一個流派才是最正統在上海灘眾多小吃裡,大概最數生煎饅頭最有煙火氣。在上海,生煎全稱為生煎饅頭。江湖上,習慣把上海生煎分為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誰的資歷更老呢?說起上海的生煎饅頭,老上海最有名的就兩家:浙江路上的「蘿春閣」和四川路漢口路轉角上的「大壺春」。據說這兩家店的老闆是一個人,名叫唐妙泉(一說唐妙權)。
  • 上海生煎分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
    上海生煎分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魔都上海美食眾多,其中的上海生煎被國人讚譽尤佳,備受矚目。上海生煎不僅當地人愛吃,全國各地的吃貨也都愛極了。而我們知道,上海生煎還分為兩大流派,清水派和渾水派到底誰才是「生煎正統」?
  • 上海生煎的清水派和渾水派,哪一個流派才是最正統的上海生煎味?
    清水派生煎先來說說這清水派生煎,清水派生煎是老上海生煎最正統最地道的流派,它的特點,記好了:收口朝上,全發麵或半發麵制皮,皮略厚,肉餡緊實而鮮嫩,湯汁比較少。怎麼樣,是不是和您平時吃到的生煎不太一樣?因為生煎這道美食最早也是在上海的茶館裡售賣的,和供客人喝茶時吃的點心,既然是茶點,那自然就得做得稍稍幹口鮮香一些好配茶,從清水派老字號「大壺春」的店名就能知道啦。目前上海做清水派生煎的店,主要是老字號大壺春,和東泰祥,新一點的店有敲三記。還有早年的羅春閣,可惜現在已經沒做了。
  • 老上海生煎也分「劍宗」和「氣宗」兩大類?到底哪種是最傳統的呢
    據老崔了解到生煎包在江浙、上海以及廣東等地是特別受歡迎的特色小吃。尤其在上海,老上海人對生煎包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其實生煎包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老上海把包子叫做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也叫「生煎饅頭」。後來,為了簡便,現在基本上都簡稱「生煎」。在上海生煎從大類別上來說,分為兩大流派,第一種是「清水派」稱其為氣宗,還有一種是「渾水派」稱其為劍宗。
  • 上海生煎,頂頂好恰!
    上海人點外賣的戰鬥力都排在前三而上海人最愛點的特色小吃是西安肉夾饃、生煎饅頭、長沙臭豆腐看來,在嘗試各地美食的同時阿拉上海寧還是非常想念這一口生煎饅頭的必須時不時點個外賣慰藉一下自己飽受思念之苦的胃懂經的小夥伴都知道,上海生煎分兩派:清水派和渾水派,而清水派才是正宗老上海味。
  • 生煎、還得是上海的
    小楊生煎在上海人的眼裡屬於「混水派」,就是生煎餡心裡有湯汁,以鮮豬肉做餡兒,加肉皮凍出湯汁,個大汁多,好吃的要命。 而上海人堅持的原教旨主義生煎,其實還是個「無湯派」,一點醬油不加,更別提什麼肉皮凍,全靠肉餡出湯汁,白白胖胖十分緊緻,在圓鍋底裡宛如一個個小白饅頭。
  • 對不起,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評!
    在老派的上海人的概念裡,「生煎」是簡稱,全稱卻並非是「生煎包」,而是「生煎饅頭」。但是小編發現,有些對上海生煎而來的外地朋友,興致勃勃地吃過後大多難掩失望之色:太膩、皮厚、難吃。很多人大概都搞不清楚了,清水派和渾水派有一腔時間都能打起來.
  • 上海生煎,天下第一!
    大壺春的生煎做法頗為老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清水派」的做法,在如今的上海生煎界算是特立獨行。它採用全發酵方式,在將水、麵粉、酵母和成麵團之後,靜置醒發一段時間再擀皮包肉餡,包好以後還需再醒發約半個小時。因經過兩次發酵,故生煎口感厚而鬆軟,底脆且香。吃的時候並不是一口下去就爆汁兒的,僅有的那點湯汁,全是內餡在煎制時淌出的肉汁兒。
  • 魔都最全生煎指南!在上海吃生煎,收藏這一條就夠了!
    但對於吃著大壺春長大的老饕們而言,這些似乎與它沒多大關係,他們所迷戀的,是念念不忘的老上海味道。肉心幫、全發麵、麵皮敦厚、滷汁入味,保持著「清水派」的一貫傳統!值得一提的是大壺春那口熟鐵鍋,氣場十足,煎出來的生煎底板夠脆!客人們圍在這裡等熱騰騰的生煎出鍋,就像看風景!
  • 大壺春、東泰祥、小楊…上海人吃個生煎都能吵架?
    大壺春是此派代表。口感:因經過兩次醒發,口感厚而鬆軟,近似包子。都說大壺春是不加皮凍的「清水」生煎,其實皮凍也加,只是少,還用了三種醬油調味,是老上海熟悉的甜鮮口感。只不過,吃慣了老派生煎的人容易覺得湯汁太多,甚至斥之為「油氽湯包」。但也正是這些特點,使得小楊生煎近年來火遍上海,甚至成為外地人眼中「上海生煎」的代表。當然,美食創新絕不應受傳統拘束。但至少在當下,小楊生煎的確還難以代表上海「本幫」的生煎。有一些分店裡掛著「記憶中的上海味道」的標語,但這20年的記憶比起百年的大壺春、東泰祥,畢竟還太過年輕。
  • 多倫多最嗲的上海生煎包全攻略
    最近多倫多的生煎包店越來越多,網紅紛紛去打卡。今天小編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去各家以生煎包出名的店去品嘗一下,告訴大家,他們的生煎值不值得一試。上海生煎又叫生煎饅頭,在上海不管饅頭還是包子都叫饅頭,菜包子叫菜饅頭,肉包子叫肉饅頭,那饅頭叫啥?叫白饅頭。
  • 人氣生煎,上海老店美食,分享魔都美食旅遊必吃生煎包!
    人氣生煎,上海老店美食,分享魔都美食旅遊必吃生煎包!導語:上海人管生煎包又叫「生煎饅頭",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下面跟隨小編一起探討吧!生煎包屬於一種風味小吃,體現著地方特色,這種風味小吃的店鋪在上海遍地都是。
  • 魔都生煎深度測評,在線battle!
    上海寧愛吃生煎饅頭幾乎是刻在記憶裡的本能!面香和肉香油香混合在一起鬆脆的生煎底越嚼越香!今年,橫跨6個區精選13家老字號、人氣老店7家推薦、2家踩雷奉上《2020年魔都生煎指南》!生煎流派大起底清水派vs混水派各區的上海寧心裡,都有自己私藏的好味生煎。大到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小到弄堂口的早餐攤頭,都是記憶裡必不可少的味道。
  • 上海人最愛哪家生煎?問了七個人,七個答案都不同
    在消費升級、網際網路和城市拆遷的作用下,上海街頭小吃是這樣的畫風:一百多塊的小籠,排隊+限量的蔥油餅,和奢侈品做鄰居的豆漿油條……只有生煎,像個原地踱步的固執老人。儘管小楊的粉色招牌是不少外地人關於生煎(甚至上海美食)的啟蒙,但這絲毫不影響生煎在本地人心中的出廠設置。沒有消費主義的裹挾,你可以去百年老字號裡一窺生煎歷史,也能在社區弄堂裡找到上海人的日常味道。
  • 上海的生煎館,哪家是你最愛吃的?
    這生煎的江湖裡,「清水」「渾水」兩派各領風騷,誰才是正統,上海人爭了幾十年,始終沒個定論。 常有人第一次來吃,會覺得生煎太小,那大抵是受了小楊生煎影響,被套上了生煎就該是大塊頭的緊箍。舒蔡記是典型的「渾水派」生煎,湯汁很多,吃的時候得先咬開一個小口。
  • 這家吳江路生煎,包子中的偶像派兼實力派
    這家吳江路生煎,包子中的偶像派兼實力派BY小企9999很高興在廈門又能吃到靠譜好吃的生煎!幾年前,我曾發過一條有關廈門生煎店的微博,生生使一家默默無聞的市場邊小店變成網紅,可惜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居然沉寂消失了。對於生煎的喜愛,始於早年間逛蕩蘇杭時邂逅的臨頓路啞巴生煎。類似一見鍾情般的沉淪,從那以後,每到蘇錫滬杭,如若沒能吃頓生煎,套用那幫矯情傢伙的口頭禪:「最難將息」!
  • 寧波好吃的生煎包這麼多,原來它們的做法都屬於清水派
    生煎饅頭的做法,可以分成清水和混水兩派。相比較於混水派多加皮凍、多加調味料的做法,我更喜歡用肉餡本身出彩的清水派的做法。在寧波,好吃的生煎很多:北侖柴橋老街的生煎、奉化的阿國生煎、姜山菜場的生煎......簡直能列一份寧波生煎指南。
  • 和饅頭相比,上海的生煎泛著一股「小資」的味道
    扯幾句題外的話,現在貌似很高大上出沒於老字號或者會所私房菜的上海本幫菜,其濃油赤醬的本色其實和生煎一樣,反映出這個一直以來的移民城市,當年其實也是海漂屌絲橫行的商埠,口味之重顯示出的身份趕腳不是嬗變成國際都市東方巴黎後的帶我裝逼帶我飛可以掩飾的。
  • 鄭州的生煎包全天下最好吃
    上海來的生煎美味生煎饅頭,又叫生煎包,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小吃,尤以上海最為知名。生煎的歷史能追述到百年前的上海,是張愛玲的心頭好,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描寫她不受人欺負的段落中,提到了一句她和生煎的趣聞:「又一次癟三搶她的生煎饅頭,一半落地,一半她仍拿了回來。」
  • 上海生煎,天下第一
    要說上海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我們必須有生煎。每一個精明謹慎的上海人,只有在談到生煎時,才會有一刻的不合理:上海生煎天下第一!你知道嗎?雪白柔軟的麵團、飽滿的緊實肉餡、香濃燙湯汁和燒焦酥脆的底板是上海記憶中最美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