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六屆長徵骨科臨床與科研知行合一研究...

2020-12-25 澎湃新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六屆長徵骨科臨床與科研知行合一研究生暑期論壇舉行

2020-09-04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第六屆長徵骨科臨床與科研知行合一研究生暑期論壇日前舉行,此次論壇由上海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辦,海軍軍醫大學研究生院、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徵醫院)骨科、全軍骨科研究所承辦,首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全國共有近2000人次在線參與。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衣承東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學位辦束金龍主任、海軍軍醫大學研究生院招生培養處阮昕敏處長、海軍軍醫大學長徵醫院張殿勇院長、李鋼政委、毛志國副院長,全國知名骨科專家賈連順教授、侯春林教授、袁文教授、肖建如教授、倪斌教授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盧旭華教授主持。

長徵醫院骨科主任、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肖建如教授致歡迎辭。長徵醫院李鋼政委代表全院教職員工對本次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地祝賀,他簡要介紹了長徵骨科歷史,希望參與學員都有所收穫;束金龍主任肯定了論壇克服疫情下重重困難、採取線下現場和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新形式如期舉行。

束金龍主任作為首位講者,與青年學者探討了成長成才的標準,並概括成「做到八個關鍵詞、處理好三大關係」,開啟了本次論壇的精彩演講內容。隨後,衣承東主任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融合「臨床醫生、研究者、職業經理人、政府部門管理者」等不同視角,高屋建瓴地就科研與創新談臨床思維培養,給現場及線下學員帶來極大的啟迪。

張殿勇院長講述了醫院的歷史沿革、發展特色,介紹了長徵骨科「模範軍醫呂士才」的光榮事跡和今年援鄂醫療隊的工作情況,給所有學員極大的鼓舞。

立德樹人,練就過硬本領。作為這次論壇的主議程重要組成部分,長徵骨科老一輩專家賈連順教授、侯春林教授,骨科名家袁文教授、肖建如教授、倪斌教授、錢齊榮教授、陳愛民教授、陳雄生教授、史建剛教授、周許輝教授、王新偉教授、陳華江教授、楊立利教授、許國華教授、盧旭華教授等就研究生發展過程中,如何憑素質立身、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如何從臨床疑難問題出發創新發展講述了突破之道,並結合自身成長成才的親身實例,通過例舉上頸椎、關節、複雜骨盆傷、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脊髓拴系症候群、脊柱側彎、脊柱微創、生物材料、脊柱脊髓損傷治療等多方面專業特色,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青年人拼搏成才的進勝之道。

參與論壇講座的部分專家,從上到下依次為賈連順、侯春林、袁文、肖建如、倪斌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在與青年導師線上「談天說地」的環節中,長徵骨科共有18位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導師,結合自己的發展特色,講述成長中點滴感悟,與學員進行線上的熱烈交流,展示了蓬勃向上的朝氣,創新發展的風採。

2020年第六屆長徵骨科臨床與科研知行合一研究生暑期論壇,匯聚名師大家,回顧自身過往,講述現今奮鬥,暢想未來發展。論壇聚焦青年研究生學子成長道路上的必修課:做人、做事、做學問;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同角度展現出漫漫求學路上的不同精彩。

微信發布

供稿|骨 科

監製|夏繼山

編審|王丹琳

編輯|方梅蘭

主管|長徵醫院政治工作處

原標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六屆長徵骨科臨床與科研知行合一研究生暑期論壇舉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聲音」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習近平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出自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張栻的《論語解·序》。原文是:「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
  • 王陽明:知行合一,為什麼「知」和「行」是一件事?
    這種時候,所謂的「學習理論」,即「知」,就變成了拖延去「行」、去「實踐」的藉口和擋箭牌。其實不只是當今時代是這樣,早在陽明先生所處之明朝,士林中的學風已然如此,只不過那時士林中關注的當然是如何實現期身聖賢和修齊治平的問題。
  • 上海市三甲醫院科研競爭力排名發布,長徵醫院名列前茅
    2018年度上海市三甲醫院科研競爭力排行榜昨天發布,上海長徵醫院科研競爭力綜合排名全市第六位,多學科排名前五,創近五年最好成績
  • 第六屆中國西部絲綢之路骨科高峰論壇在蘭舉辦
    11 月 21 日—— 22 日,由《中華創傷雜誌》編輯部、甘肅省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甘肅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甘肅省醫學會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蘭州手足外科醫院承辦的第六屆中國西部絲綢之路骨科高峰論壇、第三屆萃英骨科高峰論壇暨 2020 年甘肅省骨科年會、《中華創傷雜誌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如何理解?是知難還是行難?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算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個座右銘了。在我看來,知行合一裡的「知」與「行」缺一不可。我們該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呢?但是我們思念父母,這種思想的行也算作知行合一裡的行的範疇。這是和我們常規了解的行不通的地方。是知難還是行難?《左傳》云:「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
  • 長徵醫院:建造人才的搖籃
    為了使學科發展跟上國外的研究水平,朱教授積極聯絡建立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外合作研究點,一批批留學生帶著科研課題出去,揣著科研成果歸來,使長徵醫院腦外科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多年來,朱教授共培養出碩士研究生19名、博士研究生18名、博士後研究人員1名。曾填補了我國免疫球蛋白分子病空白的孔憲濤教授,總是勤奮地收集國內外各種有關資料來豐富自己的學識,學生們常說:「孔教授本身就是一個寶貴的資料庫。」
  • 臨床觀摩|英語不佳,骨科醫生獲德國圖賓根大學訪問學者邀請函
    簡介:N醫生的研究方向是骨科創傷,希望申請美國創傷外科知名醫院的臨床觀摩訪問學者職位,雖然我們收到了很多積極的接收意向,但最終都因其英語不過關而功虧一簣。於是N醫生轉而要求申請不需要英語面試的國外職位。
  • 【文化地標】首批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文化地標出爐啦~第12站:骨科...
    骨科勞模創新工作室六院骨科在科室學科帶頭人張長青教授的帶領下,在股骨頭壞死的修復、富血小板血漿(PRP)規範化治療、顯微修復重建、創傷骨科等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及巨大的成就。科室在臨床診療、科研、教學、人才培養方面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 第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之禪宗文化研習營在澳門圓滿結束
    第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之禪宗文化研習營在澳門圓滿結束 2019年11月22日 18:5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1月21日,第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之禪宗文化研習營在澳門圓滿結束。(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11月22日訊 (特約記者 巫桐)11月21日,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駐澳門辦事處、韶關和雲浮市臺港澳事務局協辦的第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之禪宗文化研習營在澳門圓滿結束。該活動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旨在探尋禪宗惠能在嶺南的足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相傳,他為了實踐「理學」的「格物致知」學說,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格出竹子之理,結果失敗了,自己也因此病倒了。從此,他開始重新思考儒家學說。王陽明有兩大主張,其一是「本心」。現代人大多認為「心學」屬於唯心主義學說,從而對其進行批判。這其實是對「心學」的誤讀。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第六屆中國西部絲綢之路骨科高峰論壇舉行
    第六屆中國西部絲綢之路骨科高峰論壇舉行每日甘肅網11月23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歐陽海傑)11月21日,由甘肅省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甘肅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主辦,蘭州手足外科醫院承辦的「第六屆中國西部絲綢之路骨科高峰論壇、第三屆萃英骨科高峰論壇暨2020年甘肅省骨科年會」舉行,會議邀請了省內外骨科知名專家、省內各級骨科醫師500多人參加會議,就創傷、脊柱微創、關節、運動醫學、骨腫瘤、小兒骨科等六方面的專業進行了交流探討,並給甘肅骨科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知很重要,但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行,是從行為上落實驗證,求得知道後的心裡踏實。如果只一味地學習,什麼都知道懂得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驗證,沒落實到個人的行為做事上,那這樣的知道和懂得,僅僅是一種虛浮的智慧,並不算真正的智慧。對於知行合一,我們要做的是需要磨練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心智力,通過不斷地經歷,然後不斷地充實自己的人生,豐盈自己的生活。
  • 讀懂陽明心學「知行合一」:修煉強大內心智慧
    陽明心學知行合一需要大家知道的是,關於知、行的問題從儒家五經《尚書》提出「知易行難」開始,便有著眾多紛紜的說法,而其大成者便為朱熹所提出的三點:「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知行相須」,而到「知行相須」可以說再往上一步便為「知行合一」了。
  • 2020年曲靖市骨科年會暨第十一屆骨科滇東論壇在曲靖舉行
    液態金屬前沿材料在骨科領域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這一課題中,中科院鄧中山博士的新穎觀點吸引了許多骨科同仁的關注。 這次來參會,他希望讓全國的骨科專家們更進一步了解液態金屬的各種屬性以及在醫學上的應用,並與醫務人員、骨科材料研究方進行深度交流,多學科交叉融合,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推動骨科技術與液態金屬的應用融合,推進骨科行業的創新發展。
  • 走到一起來 夢想更精彩—第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走到一起來 夢想更精彩—第六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綜述 2019年11月25日 13:10:00來源:《兩岸關係》雜誌
  • 找「我」——「我」與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陽明心學的重要主張,也是王陽明先生在對儒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貢獻。在陽明先生的主張裡,知是良知,行是實踐,知行合一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陽明心學之所以被稱之為心學,就是陽明先生認為一切都是心的功夫,只有從心上入手,才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本解,無論是知還是行,都要從心的根本處出發,所以聖人修心。他自己的一生自「龍場悟道「後,都是圍繞著心的修煉展開的,所以能夠達到:立德立言立功的聖賢最高境界。所以,如果要對應中國文化找到一個「我「清醒的存在的狀態就是:知行合一。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