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
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心即理,心裡意識到了,必須要通過行,才能表現出來。行,才是知的真實表達。
1.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知的最高境界是:知道的真真實實、實實在在、分毫不差,這種狀態就是行。
2.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行的最高境界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絲不亂,這種狀態就是知。
3.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獲取知識的過程必定通過實踐過程來實現,最終的實踐也是知識價值獲得實現的最後境界。
隨著學問功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不斷成熟,思想境界和生命境界不斷躍進,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心裡所想的不超過天道。
4.智為行本則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則智借行成
對知和行,要時時用內心去審查,內省,對照自己的良知,是否合乎天道,合乎規律和宇宙法則。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磨鏡所以鏡明」
「磨鏡」是行的過程,通過花費工夫去磨,所以才呈現「鏡明」的結果。
「鏡明」則可以照萬物,照一切,還原事物的本質,照清事物的本原,還原事情的本相。
真知必能行,真知即是行。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道,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須親口嘗一下。
人生境界的實現,是通過知行合一來展現出來的。
心,像一面鏡子,鏡子裡面原本什麼都沒有,清澈透亮,世間萬物來到鏡子前,都能如實、清楚、明白、真切地照出來,還原事物原本的樣子。
「物各付物」——事物原本是什麼樣子,就按照自然規律,按照天道和良知去處理,不含自己主觀意願,來還原事物原本該有的樣子,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6.如何達到知行合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事物放到實踐中,還原事物本身的本性,通過實踐來檢驗是否合乎事物發展的本性。
在動念之際,去磨練自己;在事兒上磨練自己的內心,通過行的不斷實踐,達到真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