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2020-12-14 ps設計生活閣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

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心即理,心裡意識到了,必須要通過行,才能表現出來。行,才是知的真實表達。

1.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知的最高境界是:知道的真真實實、實實在在、分毫不差,這種狀態就是行。

2.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行的最高境界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絲不亂,這種狀態就是知。

3.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獲取知識的過程必定通過實踐過程來實現,最終的實踐也是知識價值獲得實現的最後境界。

隨著學問功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不斷成熟,思想境界和生命境界不斷躍進,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心裡所想的不超過天道。

4.智為行本則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則智借行成

對知和行,要時時用內心去審查,內省,對照自己的良知,是否合乎天道,合乎規律和宇宙法則。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磨鏡所以鏡明」

「磨鏡」是行的過程,通過花費工夫去磨,所以才呈現「鏡明」的結果。

「鏡明」則可以照萬物,照一切,還原事物的本質,照清事物的本原,還原事情的本相。

真知必能行,真知即是行。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道,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須親口嘗一下。

人生境界的實現,是通過知行合一來展現出來的。

心,像一面鏡子,鏡子裡面原本什麼都沒有,清澈透亮,世間萬物來到鏡子前,都能如實、清楚、明白、真切地照出來,還原事物原本的樣子。

「物各付物」——事物原本是什麼樣子,就按照自然規律,按照天道和良知去處理,不含自己主觀意願,來還原事物原本該有的樣子,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6.如何達到知行合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事物放到實踐中,還原事物本身的本性,通過實踐來檢驗是否合乎事物發展的本性。

在動念之際,去磨練自己;在事兒上磨練自己的內心,通過行的不斷實踐,達到真知的境界。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知行合一,為什麼「知」和「行」是一件事?
    學問思辨和篤行,出自《中庸》,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之精簡,歷來為士人們認為是進學的次第和過程,學問思辨是屬於「知」的階段,「篤行」則顧名思義就是去實踐的階段,所以人們都認為這是兩段事情。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王陽明心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理論: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王陽明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天理即是靈明不昧的本心,而人慾則是私心雜念。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和佛教禪宗「心外無佛,即心是佛」的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菩提達摩大師在《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中道:「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即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 「聲音」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出自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張栻的《論語解·序》。原文是:「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
  • 「千年不滅一盞燈」,「牛人」王陽明15句金句,句句蘊含人生哲理
    2.聲東擊西有謀略:即便自己兵力數倍於敵軍,王陽明也不輕易出擊,直到把敵人圍得水洩不通、餓得半死才會誘使敵人出擊。在王陽明的領導下,將士先後擊敗了很多處另朝廷頭疼的土匪,還平定了寧王叛亂,可以說王陽明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天才。
  • 王陽明: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
    王陽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聖人,他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一、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又名王守仁,集「儒釋道」之大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更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位儒家大師。是中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
  •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麼時代背景?
    王陽明感嘆當時社會道德淪喪的情況,他說:「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於病革臨絕之時,然又是人己見,莫肯相下求正。」為了挽救明朝的危機,王陽明帶兵平定藩王的叛亂,鎮壓農民起義以及反明武裝。但是他從各種經歷中深刻體會到,要救深陷危機的明王朝,單靠鎮壓是不行的。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孔子算一個,曾國藩只能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提到王陽明,就要說一說王陽明心學,很多人應該都有所了解吧,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他開創了陽明心學,成為中國的聖人之一!心學: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概述王陽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有:1、 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2、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7、知行合一知到真切篤實處就是行,行到明覺精察處就是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理論結合實際。8、拔本塞源說聖人之心以天下萬物為一體,一心仁則天下萬物一體皆仁。世人學習聖道的根本還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萬古如一。心聖,則聖人自可學而達之。
  • 王陽明則言譯讀086君子政教「聖雅各日」
    【備註】請您參閱《王陽明全集》悟真錄之四,外集五: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作於正德三年(1508)【戊辰】,陽明先生時年37歲。〖知行內涵〗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第二章知行合一說之內容,核心要點如下:把知行分為兩件事,而且認為知在先,行在後,這是一般人易陷的錯誤。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即專為矯正這種錯誤而發。
  • 王陽明:男人想要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兩點,少走彎路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大家一提到王陽明就知道「知行合一」,其實不知道和這四個字並列的是「精一之功」。這八個字彼此互補,互為一體。這句話的解釋就是,如果一個有野心的男人,想要自己有一番成就,一番作為,欲成大器,那麼人脈反而是次之地,如果能學會王陽明的這幾句真言,早晚逆天改命,飛黃騰達!悟透自己的心。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中寫道: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王陽明心學:心即道,欲成大器修煉這三點,註定人上人
    王陽明中國有兩個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孔子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創立心學,桃李滿天下。古往今來很多人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稻盛和夫多次聲稱,他人生中最大的偶像就是中國的王陽明,是心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改變命運都是先從改變自己的心開始的,本文分享王陽明心學裡3句非常經典的話,相信對不甘平凡的你會有幫助啟發。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傳習錄》:了解王陽明其人其學必讀之書
    明隆慶六年(1572),後學謝廷傑(生卒年不詳)巡按浙江,偶「閱公(王陽明)文,見所謂錄若集,各自為書」,又恐「四方之學者,或弗克盡讀」,決定將匯集的陽明書札文稿作綜合整理,分為六大類,第一類為《語錄》三卷,即《傳習錄》上、中、下卷,並附錄《朱子晚年定論》於後。這就是終本《傳習錄》。
  • 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這裡的「本體」,就是本來面貌的意思,「知行本體」也就是指知與行互相聯繫、互相包含、本來一體;知行分離,也就背離了知行的本來意義、違背了知行本體。第二層意思,陽明又說:「『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這裡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良知良能。二者相較,後一種「知行本體」的含義無疑更為根本。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如何理解?是知難還是行難?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算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個座右銘了。在我看來,知行合一裡的「知」與「行」缺一不可。我們該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呢?王陽明認為「知」是心的本體,也就是說知的是自己,是自己內心的良知。王陽明發現知來源於內心,而參透心學的人其實並不會探究什麼是良知,因為其實就是來源於心。王陽明指的心,其實就是悟性和性格。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完全一樣的人心,所以「知」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明白這一點,並且了解這一點之後去追尋自己內心,尋找自己的良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