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言文化中的西化誤區
我曾告訴一位懂漢語的美國朋友,漢語計量單位與國際接軌後,「一千公斤」應說成「一千千克」,他很詫異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化,「與國際接軌」成了當今的一種時髦語。我國與國際接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也存在不少誤區和弊端。有的為了部門私利與國際接軌;有的趕時髦盲目與國際接軌;有的甚至違背我國的傳統文化習慣而與國際接軌。本文無意也不可能就與國際接軌問題進行全面的討論,僅就漢語語言文化領域的某些接軌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讀不出來的數字分位
位數多的數字往往造成讀數困難。需要先數清楚位數才能讀得出來。於是數字分位符應運而生。漢語裡數字序列是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是萬進位,所以漢語數字每隔四位標一個分位符。例如10,0000一看就知道讀作10萬。西方人思維方式與我們不同,他們計數是「千」進位。英語數字序列是個、十、百、千(thousand)、十千、百千、兆(million)、十兆、百兆、千兆(billion),沒有「萬」和「億」這兩個字;漢語的「萬」英語念作「十千」,「億」英語念作「百兆」;所以英語中數字每隔三位用一個分位符。例如100,000西方人一看就知道讀作「百千」。
本來是各行其道,井水不犯河水。但現在自發地與國際接軌,漢語的數字也按西方方式分位,將每隔四位數字打一個逗號改成每隔三位數字打一個逗號。甚至小學老師教學生也改成每隔三位數字標一個分位符,但要求學生仍按中國方式讀數。這種盲目地仿效西方分位方式給13億中國人製造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還得先數清楚位數才能讀得出來。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很難改變的,尤其是像我國計數萬進位這種傳統思維方式至少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誰也改變不了它。其實,分位符問題很容易解決。我國應當恢復每隔四位數字打一個逗號的傳統做法,只需在國內出版的西文出版物中採用西方的數字分位法就行了。
「一千千米」怎麼念
我國1984年發布《國務院關於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決定採用根據國際單位制制訂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並規定市制計量單位只可延續使用到1990年。與國際單位制接軌,統一執行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制,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不過,在長期施行過程中也發現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制有不完善之處。有的計量單位只是形式上與國際單位制接軌;有的計量單位已與國際單位制接軌卻被廢除。
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制決定採用「千克」和「千米」兩個單位,而將「公斤」作為「千克」的同義詞,將「公裡」作為「千米」的俗稱。國務院要求政府各部門以及事業企業單位從1986年起必須使用國家規定的法定計量單位。各出版社相繼規定出版物只能用「千克」和「千米」,不得使用「公斤」和「公裡」。只有黨政機關的某些文件仍然使用「公斤」和「公裡」。
「千米」、「千克」在漢語中不像一個單位,給人們的感覺是數詞「千」加上單位「米」或「克」,作為單位不符合我國的語言習慣。比如「一千公裡」改成「一千千米」,念起來非常彆扭。因此,國家計量局在文件中又規定:「千克」前面不允許帶任何詞頭,例如不允許出現「千千克」、「百千克」的單位名稱。一千公裡應寫成1000千米,但念起來仍然是「一千千米」。此外,我們常說的「幾千公裡」、「幾千公斤」,若採用「千米」和「千克」就難以表達了。再如,我們可以說「半公斤」、「半公裡」,但若說成「半千克」、「半千米」,就不像中國話了。
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接軌的新單位反而不如舊單位好用,要規定前面不許帶任何詞頭,而且有些計量概念還無法表達。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我們將數字「千」也當作詞頭用。英、法、德等西方語言不存在這類問題,它們直接將國際單位制詞頭冠在基本單位前而構成新的單位,例如kilogram(千克),kilometer(千米)。Kilo源自希臘文,「一千千克」用英語說是onethousandkilograms,不存在漢語中那種「千千」並列的問題。我曾告訴一位懂漢語的美國朋友,漢語計量單位與國際接軌後,「一千公斤」應說成「一千千克」,他很詫異;我再問他,如果英語onethousandkilograms(一千公斤)說成onethousandthousandgrams(一千千克),感覺怎樣?他回答說:「stupid」(愚蠢)。
西方語言中以Kilo作詞頭的單位很多,例如kiloampere(千安培)、kilocalorie(千卡)、kilocurie(千居裡)、kilohertz(千赫)、kilowatt(千瓦)等,這些單位大都由科技領域的專業人士使用,影響的範圍不大。但「千克」和「千米」是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單位,影響範圍遍及全國,違背我國的傳統語言習慣,造成語言上的某些混亂。應該廢除「千克」與「千米」兩個譯名,還是採用「公斤」、「公裡」為好,它既與國際單位制接軌,又避免了接受西方人以「千」進位的思維方式。
沒有必要將「裡」變成歷史名詞
市制計量單位「斤」和「裡」等按規定應該在1990年以後廢止使用,但是廢而不止。這首先是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它們,再則是它們已和國際單位制接軌。在日常貿易中,一般說來一千克作為單位太大,所以商店裡標出每500克多少錢;但人們說「買500克」、「買250克」很彆扭,仍習慣說「買一斤」、「買半斤」。在農貿集市上更是廣泛使用「斤」這一單位。美英等國目前仍用英磅,重453.6克;只有德國的磅重500克,等於我國的一斤。可見日常貿易中需要一個重500克左右的計量單位。
同樣,「裡」在我國民間仍然使用。老百姓常說某地到某地有幾裡地,而不說有幾千米地。我國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和地名都與「裡」字有關,例如二萬五千裡長徵、萬裡長城、三十里舖、十裡屯和八裡莊等,我們沒有必要將「裡」字變成一個歷史名詞。
從歷史上來看,「斤」和「裡」自古就有,而且是不斷適應社會需要而發展的。據我國古書記載,在戰國時期,一斤相當於現在的250克;到東漢、三國和西晉時期,一斤相當於220克;到南北朝的北周,一斤相當於660克;唐、宋、元朝基本上保持一斤相當於六百幾十克的水平上;到明朝,一斤為590克;到清朝,一斤等於596.8克;到民國時期,一斤等於500克。新中國成立後,也是採用一斤等於500克,即二斤等於一公斤。
據我國古書記載,周制三百步為一裡。後據《正字通·裡部》,「路程以三百六十步為一裡」。據舊營造庫平制一千八百尺為一裡(等於576米)。新中國成立後,一裡統一為500米,即二裡等於一公裡。足見(市)斤和(市)裡已經和國際接軌。目前,美英等國仍使用英制單位。一英裡等於5280英尺,一英尺等於0.3048米;一磅等於16盎司,一盎司等於28.3495克。應當說,在推行國際單位制方面我國走在英美的前面,西方國家應當與我國接軌。
我國不僅廢除了已與國際單位制接軌的好端端的市制計量單位,更有甚者,有的部門還開始與英制度量衡單位接軌了。以前我們衡量金銀用兩、錢、分,一兩等於50克,一錢等於5克,1分等於0.5克,已與國際單位制接軌;而現在有的部門衡量金銀開始用盎司了,忘記了與國際接軌的初衷,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此外,我國目前的彩電和相片的尺寸仍採用英制,尚未與國際單位制接軌。
「漢語新詞語」中竟包括「EMBA」
近些年來,漢語中使用英語縮略語已成為一種時髦。五花八門的英語縮略語不加任何注釋,便理直氣壯地頻頻出現在各類報章雜誌和電視節目中,大有泛濫成災之勢。我是科班外語出身,坦白地說,大部分看不懂也聽不懂。
最近我讀到一篇千字文,其中英語縮略語用了八個。我請教一位美國教授,他認識一半,並說其餘的他回國查閱字典後再告訴我。
我平時讀報刊時有意記下了許多這類縮略語,這裡不妨列舉一部分以饗讀者。例如:「SDMA的時代已經到來」、「尿液中WBC增多」、「營養素要達到RDA標準的1/3」、「DIY主義」、「DM理論」、「DINK家庭」、「FLY一族」、「IT行業」、「SOHO一族」、「男籃:中國VS美國」、「VIP卡」、「三A革命」、「三B廣告法則」、「3G系統」、「4S店」、「CBD」、「GDP」、「GNP」、「CPI」、「CBO」、「CEO」,等等,給人的感覺是故弄玄虛。特別是去年媒體廣泛報導有關特侖蘇牛奶違法使用OMP添加劑的食用安全性問題,六部委的專家們審查後認為該產品沒有健康危害,但未給出OMP的中文譯名和成分,老百姓仍是霧裡看花,又怎樣令老百姓完全信服這一結論。
還有一個情況令人費解,教育部2007年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列出的2006年度171條「漢語新詞語」中,竟然包括「EMBA」外語縮略語。我相信這只是國家語委專家們的一時疏忽,他們不可能將外語縮略語也視為「漢語新詞語」,因為教育部對待漢語中使用外語縮略語並不贊同。去年年初,教育部指出,全國的上星電視頻道中有四成的臺標書寫不規範,需要修改;特別指出,央視CCTV1至CCTV12等頻道完全使用英文是不規範的。教育部指出央視等臺的臺標不規範,是根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明確規定廣播、電影、電視用語用字,公共場所設施、招牌、廣告用字和企業事業組織名稱應當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的用語用字。毫無疑問,央視等臺應當遵守。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央視的外語臺的臺標用CCTV,可考慮將漢語「中國央視」作為副標題;央視的漢語臺的臺標用「中國央視」,可考慮將CCTV作為副標題。
為了查閱媒體上常用的英語縮略語,我特意買了一本沈孟瓔主編的《實用字母詞詞典》。我就想著,漢語中幹嗎要用外語縮略語,這不是故意給讀者找麻煩嗎?「VIP卡」直接說成「貴賓卡」不是更好嗎?「中國VS美國」直接說成「中國對美國」使人人都懂不是更好嗎?其實,上述英語縮略語都應該用漢語說。例如:「尿液中白血球(WBC)增多」、「營養素要達到日最佳定額量(RDA)標準的三分之一」、「自己動手做(DIY)主義」、「決策(DM)理論」、「丁克(DINK,雙收入、無子女)家庭」、「信息技術(IT)行業」、「在家上班(SOHO)一族」、「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消費品物價指數(CPI)」、「執行長(CEO)」,等等。
吸收外來語的適宜路徑
沈孟瓔主編的《實用字母詞詞典》是2002年出版的,其中西文字母縮略語有208頁。最近在網際網路上還看到一本《漢語字母詞詞典》,收集字母詞2600餘條,共332頁。以目前漢語中濫用英語縮略語的態勢來看,再過幾年大概能編輯出版一本500頁的漢語字母詞詞典。我並不推崇沈孟瓔等專家學者編著字母詞詞典以推廣字母詞在漢語中的應用的初衷,更不祈望以後有人再編一本篇幅更大的字母詞詞典;但我認為應當感謝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因為它警示我們:漢語正在受到英語縮略語的嚴重汙染。如果聽之任之,不加以有效控制和制止,長此以往,傳承了數千年的瑰麗的漢語語言文字必將成為中西結合的不倫不類的混血兒。
我並不是絕對地反對漢語中的字母詞,因為有些字母詞在漢語中已是既成事實,例如維生素A、B、C、D,A股、B股等,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已經收錄了近40個字母詞。不過我們今後應當禁止擅自生造字母詞,同時,儘量避免將外語字母詞引入漢語中。當然,我並不反對在一些非正式的討論會上或非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在聽眾或讀者都能理解的情況下使用個別外語縮略語,以節省時間或篇幅,但該縮略語第一次出現時一定要說明其漢語含義。如果是在正式的學術會議上或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則不要隨意使用外語縮略語或外語詞彙。
遇上需要介紹反映新事物或新概念的外語新名詞時,首先要將它漢化。有人認為漢語中直接使用外語縮略語或外語詞彙可以豐富祖國的語言,殊不知這樣做有損漢語的純潔,使漢語變得不倫不類。只有將它們漢化才便於漢語吸收。一種方法是譯音,例如pump開始譯為「幫浦」,現譯為「泵」,完全漢化了。
另一種方法是意譯,例如laser初譯「萊塞」,後來錢學森先生將它意譯為「雷射」,表明是粒子受光或電的激發而發出的光,這個詞也完全漢化了。
第三種方法是意譯和音譯相結合,例如NewZealand譯為「紐西蘭」。同樣,西方語言也吸收漢語詞彙,例如英語中的kungfu來自漢語的「功夫」,kowtow來自漢語的「磕頭」,英語並不是直接吸收漢字,而是採取音譯將其西化。有一個有趣的詞是typhoon,它是漢語「大風」的音譯。「大風」係指發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的劇烈風暴,在我國南部的方言中「大風」念作「daifeng」,英語將其音譯成typhoon。後者又被漢語吸收,音譯成為一個專業術語,簡稱為「颱風」。這種語言文字的交流豐富了各自的語彙,是應該提倡的。不過吸收外來語一定要符合漢語的特點和規律,否則就會破壞漢語的純正和美麗。再則,漢語中已有相對應詞彙的就不要再吸收外來語,有人非得把film(膠捲)譯成「菲林」,把cheese(奶酪)譯成「芝絲」或「吉絲」,把shampoo(洗髮劑)譯成「香波」,這不但沒有豐富漢語的詞彙,相反地,造成漢語詞彙的累贅,增加學習漢語的困難。
應當成為語言強國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就很難成其為一個民族。俗話說「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許多歷史事實證實了這一點。當前世界經濟正在逐步實現全球化,「經濟國界」日漸淡化,「文化國界」愈益顯得重要。許多大國都在有計劃地實施各自語言文化的戰略,擴大語言文化的國際影響。我很贊同教育部李宇明先生的觀點,「我國不僅要成為經濟強國,而且也應當成為語言強國。」
2000年我國通過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提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該法貫徹不力,呼籲有關部門加強宣傳和執法力度。漢字伴隨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一同流傳下來,是當今世界唯一不間斷的文明見證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引以為自豪。維護祖國語言文字的純潔與健康,義不容辭。在這方面,法國的做法值得借鑑:法國有關部門力避外來文化的入侵;用嚴厲的罰款對街頭濫用外語詞彙的廣告進行制裁;法律規定所有法語新詞及其解釋都必須經過法蘭西學院通過,並在政府公報上發表後才能被認可和使用。
大眾傳媒掌握著當今社會語言的導向,在向大眾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向社會宣傳語言規範。大眾傳媒有責任帶頭執行和宣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促進漢語語言文字規範、豐富和健康發展。□
文/劉華秋
(作者為原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