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至今流行的神秘習俗"打小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

2021-03-01 深港潮生活


真正的「小人」,

真是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香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東西方在這裡完美交融。 既有國際化大都市的光鮮亮麗, 也能在某個角落遇到最傳統的中式風情。


 

看到張圖片可能有不少人覺得陌生

辣麼, 再看看下面這位香港老婆婆↓↓↓


原來,她們是在「打小人」

這項充滿中國民俗的活動,還被香港旅遊局列入了官方旅遊攻略呢  

想要親歷這種在港劇裡經常出現的場景?辣麼您只需要去銅鑼灣的鵝頸橋底。這裡面對 三岔路口,是風水裡面最佳的「三煞位」,so,也是最理想的打小人地點。   

         


這裡聚集著眾多「神婆」,也有不少明星藝人過來為了感情問題打「小人」 ,這也絕對是見過大世面的!


她們打小人時口中念念有詞:「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  

*廣東話,意即「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無法呼吸!打你的小人腳,打到你轉身就得逃。」


有這個習俗的香港人幾乎都會在驚蜇那天「打小人」,可以自己打,也可以請職業神婆代打,目的都是驅趕小人,迎來貴人。


打小人,都是由老婆婆負責的,她們打小人時口中念念有詞:「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打你只小人手,打到你有眼都唔識偷、打過小人行好運、打過小人升官發財等,多是祈福的意味,就是心理的慰藉,並不是惡毒的詛咒。

打小人口訣,每日默念3次,小人速速退散~

最為盛行的日子是「驚蟄」,其它時間則有農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曆書所記之「除日」。「驚蟄」依民間的說法是蟄伏中的萬物被春雷驚醒之日,也因此各種污衊不堪之物包含小人、白虎星君等也開始活動。

打小人一般會在陰暗的地方進行,例如橋底。在香港,銅鑼灣及灣仔之間的鵝頸橋便成為了打小人的熱門聖地。

首先阿婆會先問你的姓名,以及要打的對象(寫在小人紙上),如果有二個以上,就不用寫小人的名字,把全部的小人當作一個即可(當然要全寫也可啦…)

然後開始燒香祭拜,阿婆嘴裡念念有詞(咒語),把小人紙放在磚塊上用拖鞋用力地拍打,又再換背面繼續痛打。而後把小人紙放到老虎嘴邊沾一沾,像是讓老虎嚇嚇他,再把紙片包在黃色的紙老虎裡面,在生豬肉上繞幾圈~接著灑白米,然後把小人紙連同那隻紙老虎一同燒掉。




相關焦點

  • 今日"驚蟄":南方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5日下午,文化學者胡野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驚蟄並非節慶,沒有形成固定統一的慶祝儀式,但在各個地方上也有些獨特的民俗活動,「人們會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同時在一些地方還會『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打小人』寓意驅趕黴運,祈求吉祥。」溯源流變:驚蟄原名「啟蟄」 節氣神為「雷神」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流傳已久,但「驚蟄」最初的名稱卻並非如此。
  • 民間習俗打小人、祭白虎是啥?
    那麼驚蟄節氣有哪些民間習俗呢?一、「打小人」驅趕黴運驚蟄節氣開始打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在古時,驚蟄當日人們用艾草等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漸漸地,就演變為運氣不佳的人,或者不太順心的人,一邊念著咒語一邊拍打著紙人,用以驅趕黴運,這就是「打小人」。二、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
  • 行走大美青海之二:"惡魔之眼"與"千佛巖"
    "艾肯"在蒙語的意思為"源頭"。最早確切記載艾肯泉的是俄國探險家旅行家普爾熱瓦爾斯基,他於1885年在青海和新疆探險時所著的《走向羅布泊》中首次介紹了艾肯泉。艾肯泉是一個熱泉,又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熱溫泉,因為含硫磺過高,泉眼周圍飛鳥野獸不敢靠近,泉水流經之處寸草不生。
  • 香港見聞:驚蟄日鵝頸橋下「打小人」
    原標題:香港見聞:驚蟄日鵝頸橋下「打小人」   新華網香港3月6日電(記者劉歡 王欣)3月6日,驚蟄日。儘管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時代廣場旁的鵝頸橋下卻是煙火繚繞、人頭攢動。不少香港人趁著一年一度「打小人」的正日子,趕到這個據說「煞氣夠重」的「風水寶地」來宣洩內心不滿。
  • 驚蟄「打小人」有趣習俗
    驚蟄「打小人」有趣習俗文:花木君"春雷響,萬物長",每年驚蟄時分,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一般雲南地區在一月下旬即有春雷,北方則稍微遲緩。驚蟄源自古曆法,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 驚蟄日打小人的習俗!
    驚蟄,這個節氣意味著萬物復甦,身邊犯小人的朋友不妨按照傳統習俗來打一回小人,將影響自己運勢的人統統「除掉」!為什麼驚蟄日打小人?打小人時什麼?這種習俗的由來是什麼?現實中你見過打小人嗎?滴天居士一一在下面為您解答。
  • 韓國女地鐵辱華:"你中國人吧,香港和大陸的都垃圾"!
    該女子對Fiona說"你是中國人吧,香港和大陸的都是垃圾",還咒罵Fiona大伯"你這麼大年齡了,應該在家等死啊!出來幹嘛"?然而,這名嫂子用中文罵老人,侮辱華人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她的男友沒座位"!
  •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居住"碉樓 享有"天然空調"美名
    李仁奇 攝其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築藝術,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築藝術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的習慣。牆體和牆體之間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於是有了無數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歷史的迷宮。
  • 民間習俗:打小人
    是時也,小人兇猛異常,非打不可。  不過打小人的民間習俗在大陸已經式微。要打,得到香港的鵝頸橋去打。  鵝頸橋,是香港打小人的集散地。那橋,其實是一條高架橋,橋底乾爽通風,終日有叫賣聲不絕於耳,人來人往,四季興隆。它位於港島,正好是灣仔與銅鑼灣的交界處,一條大路,宛如一條人間長街。街的這邊,住著多數的窮人;街的那邊,住著少數的富人。
  • 驚蟄日,打小人丨香港一日
    香港銅鑼灣鵝頸橋底香菸繚繞、大排長龍,按照習俗,他們都在等著「打小人」。「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民間儀祀,藉由驅逐 「小人」趕走黴運,祈求順遂。在東南亞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中,至今仍在流傳。
  • 千年餘韻,"武所"中山!
    今天來到了距離縣城十二公裡處,具有千年歷史的「百家姓"古鎮"中山鎮"。古鎮現居住著102姓人家,被稱為"天下一絕"。該鎮還以「軍家方言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軍家話"著稱,它是中國方言史上的一個奇葩,更是中國語言文化的一個奇蹟!軍聲以贛語言為基礎音,軍家話後人以贛東為主,特別是撫洲金谿縣,融合了粵語,閩南話,客家話等多種語言。關於"軍家話"的起源,目前學術界存在多種爭議!
  • 香港網民票選「打小人」為「香港品牌」照片
    在一場由香港網民參與評選的「見面-見香港」照片徵集活動中,香港灣仔鵝頸橋下的「打小人」照片獲最多票數,成為「香港品牌」照片。此次徵集活動共收到超過1000張照片,得獎照片由市民在網上投票選出。在最後選出的30張得獎照片中,一張介紹灣仔鵝頸橋下「打小人」習俗的黑白照片,獲得最多網民投票選出。
  • 體驗港式習俗!銅鑼灣鵝頸橋下打小人,婆婆打了才知道問題大了!
    她們沒有發達的肌肉,也不懂近身格鬥,卻能把象徵「黴運」的小人打得退避三舍。說的就是香港地道的生活文化—打小人。這還可以看作是一種釋懷及轉運的渠道呢!打小人,都是由老婆婆負責的,她們打小人時口中念念有詞:「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走!」。
  • 香港特別行政區資訊|香港街頭現神秘儀式,在現代都市中「打小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香港街頭現神秘儀式,在現代都市中「打小人」當地時間2019年3月6日,當天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在香港民間有驚蟄日「打小人」的習俗。
  • 關於"旅行"
    繞不開的話題是旅行,國外遊不了就國內遊,我想說的是:旅行是會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體驗到更廣闊的人生、品味到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美食物產,但是在你興衝衝忙碌碌的同時,你是否審視過你的的旅行觀? 首先,自己心中要有正確的目標和認知,你的經濟實力你的時間節奏你的目標願望和個人喜好,走遍世界或者走遍中國,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如果不是一個旅行控
  • 為什麼在現代社會,「打小人」這種巫術依舊流行?
    其實,「打小人」作為一種巫術,至今仍然流傳民間,並在一些地區還廣受「歡迎」。今天,無邪君就來分享一位粉絲的文章,聽她從親身經歷來解讀「打小人」的來龍去脈。老友拉我坐地鐵直奔銅鑼灣,本以為她想去商場掃貨,卻不料把我帶去了離灣仔不遠的某個神神秘秘的所在——鵝頸橋。我問老友意欲何為,她難掩滿臉興奮地講:「鵝頸橋可是『打小人』聖地!必須得試試!」
  • 恩施多個景區"光碟不浪費"可免費體驗付費項目
    僅長假首日,有超過一百位遊客通過光碟行動在大峽谷獲得了免費體驗資格,綠色消費、理性消費蔚然成風。通過參加光碟行動遊客還能獲得付費項目的免費體驗資格。"今天下雨,但是空氣非常清新,而且我們玩的懸崖鞦韆不用收費,還是很開心的。"重慶遊客劉女士向記者介紹。
  • 【微記錄】花兒與大叔的臺灣之行:湘菜"彭園"
    我吃著那「血汗淋漓」的包子,立下了當時最大的「志願」,長大了一定要學會做包子,做給媽媽吃,做給所有吃不到包子的人吃。 命運如我所願,終於讓我在八十年代末搭上了進入餐飲行業的這班車,當上了一名廚師。 當一道道如詩如畫、美味絕倫的菜品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才真正理解了讀職校時經常聽到的「烹飪是一門藝術」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並一改當年立下的只要學會做包子的「志願」,決心要改變自己,立志當一名追求烹飪藝術的廚師。
  • 在"溫州小張家界"優雅地張揚
    ,又下一個山頭,原始自然的小張家界的野路崎嶇蜿蜒。沒有了樹木的遮蓋,兩邊是深不可測的深淵,好像黃山天都峰上的"鯽魚背"確實令人膽戰心驚。過這樣的山脊,站著過去是高手,爬著過去是新手,喊著讓人帶過去是菜鳥了。驚險、刺激、高強度的體力付出,換來的當然是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和愉悅的精神體驗。我們十幾個人有序通過,連平時登山在危險處時會大呼小叫的璐媽與雲兒,今天通過這險峻的山脊時也一臉平靜。登山的歷練確實偉大,連一個個弱女子都成了女強手。
  • "一本堂"的歷史傳說 <一>
    文 鄭志錫 攝影 安 安 <<一本堂>>位於本縣蘆溪鄉奇嶺口村河西,又名"唐大司徒鄭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