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是太原名氣最大的旅遊景區,「不到晉祠,枉到太原。」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裡最不能錯過的是晉祠三絕、晉祠三寶(三大古建築)。三絕是指:一絕「宋彩塑侍女像」,二絕「古柏齊年」,三絕「難老泉」;三寶是指: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
晉祠大門建於1964年,為歇山頂混凝土磚石結構。
「對越」坊位於中軸遊覽線通向聖母殿的必經之路,是明萬曆年間太原縣舉人,著名書法家高應元出資修建,題匾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被稱為「雄奇之筆」。牌坊高9.5米,為四柱三門結構,頂為單簷歇山式。整體結構玲瓏剔透,造型典雅,瓦頂全部用琉璃覆蓋,氣勢雄壯不俗。坊臺上有鐵獅一對一雄一雌。兩獅目光如炬,肌肉結實宛如真獅,傳為金代所鑄,鑄造技法極其精美。
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祭祀聖母時陳列供品的場所。 殿內懸掛的「獻殿」匾額,書體端莊,氣勢嚴肅,為金代原物。整個大殿的建築全部沿用了中國最傳統的建築手法,完全是木頭和木頭榫卯而成,沒有使用一根鐵釘,獻殿是晉祠的國寶建築。
走過獻殿看到的就是魚沼飛梁,它是在魚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橋梁,是晉祠的又一座國寶建築。魚沼為晉水三泉的第二泉源,水量僅次於難老泉。古人稱圓形為池,方形為沼,因沼中多魚,所以名「魚沼」。從高空俯視,這裡像一隻大鳥展翅欲飛,所以稱「飛梁」。關於此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水經注》,可見此橋早在1500年以前就已存在,是最早的水陸立交橋。我國古代橋梁多為「一字形」或為「拱形」,只有此橋為「十字形」,這種十字形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梁中的孤例。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評價:「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魚沼飛梁與聖母殿是一座不可分割的整體建築,早在北魏之前即已存在。聖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大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大殿四周圍廊,前廊十分寬敞,為古人祭祀提供了寬闊的空間。
主像聖母邑姜,高2.28米,頭戴鳳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瓔,凝神端坐於中央,一副主人貴婦的儀表氣質。42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排列有序。晉祠侍女像是「中國古代雕塑的傑出作品」。
殿前八根木雕盤龍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木雕盤龍。大殿採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四周圍廊、殿宇採用減柱法修建,使得殿內殿外無一明柱,顯得十分開闊明亮,是我國古建築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大殿的梁坊彩畫是最為上等的「五彩遍裝法」的。我國宋代建築形成於北宋中葉,現存宋代建築中時間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就是晉祠的聖母殿。
聖母殿內43尊彩塑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也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作品完成於920年前的北宋元祐二年,除龕內兩尊小像為明代補塑外,皆是宋代原物。
晉祠樹齡千年以上古木眾多,但樹齡最長的就數植於周代的這株聖母殿北側的齊年柏了。這也是晉祠三絕之一。古柏已有3000多年的樹齡,高10餘米,幹粗兩圍,側身斜依於聖母殿頂上,與地面形成45度夾角,酷似臥龍。臥柏下面又長出一棵翠柏撐住了傾斜的古柏,而且幹杈交錯自然天成,這株翠柏被稱為「擎天柏」,樹齡亦在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