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技藝 老濰縣火燒土爐烤制

2020-12-21 海報新聞

城隍廟火燒一直是傳統土爐烤制而成,「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麗英在保證三鮮肉火燒老味道的基礎上,恢復製作出了十多種傳統老濰縣糖火燒、面火燒,喚起了很多老濰縣人兒時的記憶。7月27日,記者走進王麗英的火燒鋪,聽她講述傳承製作老濰縣火燒的那些事。

傳承父親打火燒技藝

在濰城區城隍廟街與北門大街路口附近,老濰縣城隍廟火燒鋪內的顧客絡繹不絕。除了肉、素火燒,吸引很多顧客目光的,還有一個個烤得黃燦燦的滾芝麻糖火燒以及麵包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盤瓤火燒等面火燒。尤其是滾芝麻糖火燒,讓人垂涎欲滴。

「來點糖火燒、面火燒的人都是回頭客,多是老濰縣人,也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王麗英說,老濰縣火燒實際上最早就是面火燒,有砍火燒、麵包火燒、簸箕火燒等,這糖火燒也是很多老濰縣人的最愛。

王麗英今年55歲,一直居住在城隍廟附近。父親王金城12歲開始當學徒做火燒,精於各種老濰縣火燒的製作。1991年,父親和母親在城隍廟街上開起了火燒鋪。那時,王麗英還在上班,為了減輕父母負擔,她每天早上5時至7時就到火燒鋪幫忙,吃完早飯再上班。時間久了,她也就學會了肉火燒、面火燒、糖火燒等火燒的製作技藝。

1996年時,王麗英單位效益不好,她停薪留職來到了父親的火燒鋪,全身心地幫助父親打火燒,由此她打火燒的技藝越來越精湛了。

王麗英說,打火燒是三分包,七分烤,一定要掌握火候。和面也非常重要,夏天和面的水需要60℃,冬天需要至少80℃,這樣烤出來的火燒才會有黃燦燦的色澤。

堅守傳統土爐烤制

1997年12月、2001年12月,王麗英家的城隍廟肉火燒獲得「濰坊名吃」稱號。2007年,註冊了「城隍廟肉火燒」商標。2017年12月,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獲得了市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2018年1月,「老濰縣城隍廟火燒鋪」獲得市級老字號稱號。

今年受疫情影響,火燒鋪的生意不是很好,王麗英也有了空閒時間,想起了父親傳授的一些糖火燒、面火燒的老濰縣傳統火燒製作技藝。何不恢復製作這些火燒品種,讓更多人知道老濰縣火燒?就這樣,王麗英做出了滾芝麻糖火燒、麵包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盤瓤火燒等十多種火燒,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人預訂糖火燒、面火燒。有一次,一位老人預訂了78個糖火燒。」王麗英說,她已經把這項技藝傳授給了女兒,讓她來繼續傳承城隍廟火燒的製作技藝。

我市文史作家、美食專家於家幹告訴記者,城隍廟街上相繼有丁義先、郭學奎等兼打肉火燒的火燒鋪子。新中國成立後肉火燒曾一度消失,直到1991年,王金城在城隍廟街上開起了城隍廟肉火燒鋪。王金城去世後,王麗英擔負起了傳承城隍廟肉火燒的重任,堅持用原始的土爐子烤制,堅守著老味道、老傳統。如今,她又恢復製作出了更多傳統的老濰縣火燒產品,尤其是滾芝麻糖火燒瀕臨失傳,現在能在火燒鋪看到這種火燒,令人非常欣慰。

相關焦點

  • 濰坊美食——老濰縣的麵食
    「江南水晶饒蹄香,不如濰州醬餚美」,濰縣菜、膠東菜、濟南菜、孔府菜共同形成了魯菜系。老濰縣的麵食也很有特色,尤以肉火燒、和樂、朝天鍋、燒餅、蒸包最出名。說起老濰縣肉火燒,最有名的店是「老濰縣城隍廟肉火燒鋪」。此店是「濰坊老字號」,原址位於城隍廟街中段平房內,後因拆遷搬至城隍廟街西首北門大街上。
  • 老濰縣槓子頭他一做20年!希望年輕人來學,願免費傳手藝
    濰城區陳學亮為傳承正宗做法,已經開始「申遺」說起濰坊,不得不提濰坊美食,據《濰城文史資料》記載,老濰縣的槓子頭火燒、砍火燒、簸箕火燒可謂鼎鼎有名。老濰縣人陳學亮不僅將這門手藝傳承了下來,如今更準備申請非遺,將其發揚光大。8月13日,記者聽陳學亮講述了他與老濰縣火燒的不解之緣。一爐火燒近十道工序13日上午8時許,記者在濰城區西園街市場看到,一處寫著「老濰縣砍火燒」的小門頭房生意十分火爆。陳學亮正與徒弟在店內忙碌,往模具中放面、蓋圖案、用刀「砍」火燒……兩個人有條不紊地配合著。
  • 別拿燒餅當火燒。走遍山東14地市,見證最著名的火燒
    傳統的濰坊火燒都是爐烤火燒,也就是用土爐烤制;據說,只有這樣才能保留原有風味。 1、濰坊肉火燒 油酥火燒講究用三合面,也就是用發麵、生面和老面按一定搭配。 具體來說,油酥火燒製作時要經過撈麥、選面、發引面、熟面、發酵面、拌麵、混麵團、揉面、化鹼、面鹼混合、接面、制酥油、試面、擀麵團、上頂爐、烤制等十六道工序。 這樣烤制出來的萊蕪油酥火燒,具有獨特的筋道勁兒和香酥味兒。
  • 這隻光皮乳豬用40年老磚爐烤制
    大廚何師傅表示,光皮乳豬是用古老的磚爐,使用傳統香絲木炭,經過390度高溫烤制而成,烤出來的乳豬色澤金黃,香脆噴香,「這裡使用的是來自番禺的本地乳豬,八斤重大小,爐子用了40多年了,不同於市面上的電爐烤制,所以這道光皮乳豬名菜是本地食材、傳統工藝造就的。」
  • 老濰縣菜現狀:1600多道老濰縣菜常見的僅剩十幾道
    原標題:本地土菜館,主打外來品  最新版《老濰縣菜譜》一書中收編了包括涼菜、熱菜及風味面點小吃等共1600多道老濰縣菜。如今,市面上常見的濰縣菜所剩幾何?  老濰縣菜現狀  1600多道老濰縣菜常見的僅十幾道  作為魯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涼菜著稱的老濰縣菜種類繁多。中國烹飪大師裴開江表示,老濰縣菜經過傳承和發展,目前菜品數量不下千種。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2017-06-10王昊陽 攝   中新網景德鎮6月10日電 (記者 王昊陽)6月10日是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用於專業燒制釉上彩瓷的清代傳統紅店明爐暗爐復建完成,並進行首次復燒。
  • 舌尖上的老味道:宜賓筠連縣高氏「土」月餅,滿滿團聚情
    據了解,高勇是筠連縣高氏月餅創始人,也是縣級非物質文化筠連月餅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繼承和發揚了在筠連有100多年歷史的「高氏月餅」,用「土法」守護著筠連月餅百年不變的老味道。 高勇說到,「土月餅在筠連人心中不可替代,筠連土月餅土法烤制的傳統沿襲至今,從和餡揉面到烤製成型,完全區別於現在工廠機器加工的月餅,全部是純手工製作,儘管產量不高,卻最大限度保證了月餅的優良口感,是筠連的特色美食之一。」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 到世界風箏之都濰坊品嘗當地傳統名吃:和樂面、朝天鍋和火燒!
    今天木木帶大家抵達「世界風箏之都」濰坊,它古時被稱為「濰州」、「濰縣」,是一個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老城,擁有濃厚的文化積澱。接下來木木帶大家,一起去尋找當地的傳統名吃,品嘗正宗的原始味道,探索美食背後的故事!
  • 肉火燒往外滋滋冒著油,濃濃的肉香透出烤爐,皮酥柔嫩,香而不膩
    濰坊肉火燒是山東濰坊的傳統名小吃,濰坊肉火燒是外地人的叫法,濰坊本地人都叫老濰縣肉火燒, 主要以城隍廟肉火燒最為出名。濰坊肉火燒在濰坊人的味覺裡具有難以動搖的位置。濰坊的火燒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多種,較為出名的有濰坊肉火燒、槓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
  • 松筠齋談吃|濰縣海味菜歷史譚
    從民國多家酒店業的興起,經過歷代濰縣名廚的傳承發展,到建國初期,濰縣菜即成熟起來,其海味菜品也達到了種類繁多、手法多樣、味道鹹鮮多變的水平。芙蓉乾貝 松筠齋攝        若以傳統濰縣菜品而論,則以濰坊市飲食服務公司彙編的《烹調技術》最為正宗。
  • 特色餐飲名店 | 濰城老菜館:濰縣風情 老家味道
    總能形成特色的餐飲文化  十裡不同風  百裡不同俗  東營 濰坊  世代友鄰  近代更有大量濰坊人移民東營  但論及美食  老濰縣菜系依然是東營出挑的一份  東城運河路  濰城老菜館  滿溢濰縣風情  濃濃老家味道
  • 網紅燒餅—牛肉火燒的製作方法,在家也能做出美味!
    肉火燒,是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著名的傳統小吃,其口感酥脆,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說起肉火燒的起源,這還要從「火燒」的源頭說起。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擔任濰縣知縣,恰逢濰縣連年受災歉收,他勤政廉政,開倉放糧,帶領老百姓積極抗災,百姓的生活逐漸回到正軌。
  • 土還能治病?800年傳承,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治療骨折、胃痛等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公益呈現土熨是一種中醫療法,利用沙土摻和中藥裝入藥包,進行高溫蒸煮後,貼近病人患處,利用藥包持續散發出的熱量和藥效治療骨折、關節疼痛、胃寒胃痛等疾病。而這一技法已經傳承800餘年,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一位竹林堂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 -01-土熨療法貴在選土沙土更易藥性散發沙土散發高溫水汽凝結藥效 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土作為這一療法的重要媒介,每次楊周都要親自到野外挖掘篩選。
  • 濰坊肉火燒們坐不住了!轉發!一起加油!
    ……這個時候,又怎能少得了濰坊肉火燒、朝天鍋和樂、爐包、羊肉湯呢!濰縣美食一起為熱乾麵打call!!!等疫情結束了,歡迎你們到濰坊來玩!請各位粉絲理智打call不要掐架01肉火燒肉火燒是山東濰坊的傳統名小吃,濰坊肉火燒是外地人的叫法,濰坊本地人都叫老濰縣肉火燒, 主要以城隍廟肉火燒最為出名,肉火燒在濰坊人的味覺裡具有難以動搖的位置。
  • 吊橋缸爐燒餅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名錄名稱:吊橋缸爐燒餅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名錄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唐山樂亭縣  名錄簡介:    據考證,缸爐燒餅起源於公元1865年,當時之後,他為了提高燒餅品味和烤制效率,又反覆琢磨,不斷改進肉餡的調料配比,特別是經人指教利用水缸做成缸爐,以缸爐烤制而取代了吊爐。這缸爐烤燒餅火頭勻、爐壁上貼得又多,且烤出的燒餅色澤焦黃,外酥裡嫩。  久負盛名的吊橋缸爐燒餅,百餘年來歷久不衰。其特點是選料考究,加工精細,以缸橫臥,內壁貼餅,外溫內烘是其獨特的製作方法。
  • 在山東早飯好吃莫過於火燒
    它在文章這樣寫道,「當年在膠東一帶工作,發現有三樣風土味最重的吃食,是湯肥肉嫩的朝天鍋,味醇質爛的驢肉卷餅,還有外酥裡潤的肉火燒」。唐魯孫所說的山東肉火燒,確切的說是濰縣肉火燒。濰縣肉火燒是山東名吃,趁熱吃,皮酥柔嫩,餡糯油多,香而不膩。
  • 老濰坊有哪些老字號傳統小吃?回憶那些忘不掉的味道
    濰坊市山東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山東省中部略偏東,原來是被稱為濰縣,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市。濰坊的歷史十分悠久,這也就在濰坊孕育出了很多美味的傳統小吃,今天我們就來回憶一下濰坊有哪些傳統的美食,回憶那些忘不掉的味道。
  • 白水貢糖:百年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
    漳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已經在近日正式公布,包括南箏、漳州窯等來自漳州各地的18個項目得以入選,而我市的白水貢糖製作技藝也榜上有名。 白水貢糖是民間傳統的茶配名點,它由花生、麥芽糖、白砂糖等原料製作而成,香、酥、醇、美,入口即化,令人回味無窮。據傳,在清朝光緒年間,碧溪白水營有一名業者陳九苦心鑽研,創立了茂順號貢糖,提升了貢糖的傳統製法,使貢糖更受歡迎,從此「白水貢糖名揚四方,盛久不衰。
  • 從 巴黎聖母院的火災, 談 中餐傳統技藝的流失與傳承!
    其實這心碎的背後,更多的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瑰寶滅失的一種惋惜。提到文化瑰寶,中國的中醫 和 中餐 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二大文化瑰寶,從古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然而,時至今日這些傳統的技藝正面臨著斷層 和 消失的境地,特別是中餐中的很多烹飪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