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美食——老濰縣的麵食

2020-12-24 濰坊潮生活

作者:劉漢傑 來源:一枝一葉總關情

濰坊古稱濰縣,有「東萊首邑」「北海名區」之稱。自古文風昌盛、科甲蟬聯,有「南蘇州、北濰縣」之說。明清時期,「田賦彌充、商賈雲集」,是魯東重鎮。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的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走進濰坊,感受老濰縣的美食,你一定會喜歡上這裡。

「江南水晶饒蹄香,不如濰州醬餚美」,濰縣菜、膠東菜、濟南菜、孔府菜共同形成了魯菜系。老濰縣的麵食也很有特色,尤以肉火燒、和樂、朝天鍋、燒餅、蒸包最出名。

說起老濰縣肉火燒,最有名的店是「老濰縣城隍廟肉火燒鋪」。此店是「濰坊老字號」,原址位於城隍廟街中段平房內,後因拆遷搬至城隍廟街西首北門大街上。

肉火燒是將七分瘦的豬肉切餡,經花椒水醃製,再加雞蛋糕、木耳、海米、大蔥調製好後,包進發好的小麵團裡,收邊壓平做成火燒胚子,放進土爐烤制而成。和好的面在制胚時加上少許花生醬,這樣剛出爐的肉火燒香氣撲鼻、外酥裡嫩,再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或鹹粘粥,這是老濰縣人最鍾意的早餐了。

該店製作的瓤子火燒也很有名氣,可提前預定饋贈親朋。

另外在十笏園美食街西段的「卞家肉火燒鋪」也很用名氣,是濰坊老字號,位於東大街與月河路路口南側的「王記肉火燒鋪」,金巷子東首的「十笏園土爐肉火燒鋪」都非常正宗。

老濰縣和樂,歷史上由「河漏」演變而來。古時候的「河漏」是用蕎麥麵團在鑿了很多細密小孔的河漏床子上擠壓出來的麵條。現在的和樂,還是沿用過去的製作方法,但一般都是用小麥麵粉,很少有用蕎麥麵。和樂面的滷子是用老河鴨和散養老母雞熬製的高湯,這是一碗上品和樂的關鍵,所以也稱「雞鴨和樂」。配料有憨肉片、雞蛋皮切絲或菱形、鹹甜蒜切片、鹹胡蘿蔔切末、香菜段、鴨雞肉撕成細絲,精雕細琢、逐一擺上,一碗五彩斑斕、香氣四溢的「雞鴨和樂」就呈現在您面前了。濰縣和樂還有「闔家歡樂」之說,入口軟滑、醇香悠遠,一碗和樂能讓您感受到老濰縣人對生活的熱愛與考究。

現最有名的濰縣和樂位於濰坊中級人民法院南側,是向陽路中百街路口東側的「南宮和樂」。該店在1972年工商註冊,距今已有近五十年歷史。

店內有濰坊老一代藝術家張繼中(字鳴善)於乙酉(2005年)年題寫的「南宮和樂名不虛傳」牌匾,經營者是兩位年近七旬的夫婦,也是「濰坊老字號」。

現濰坊的濰州和樂王、傳泓和樂、東方和樂也都小有名氣。

老濰縣朝天鍋,起源於清中期,產生於當時的濰縣沙灘大集上。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濰縣為官七載,不僅政績赫然,而且對濰坊的飲食文化也做出了貢獻。據傳,鄭板橋治濰縣時,十分關心民間疾苦。某年臘月,他趕集了解民情,見市集的百姓有的在寒風中啃冷窩窩頭,有的在牆角吃冷煎餅。於是,立即下令在集上支鍋煮肉賣湯,解決趕集的窮漢吃冷飯的問題。因是露天擺攤,鍋頂無遮蓋,人們就叫它「朝天鍋」。朝天鍋後來成了濰坊名吃,鍋裡一般放有整雞和豬腸、豬肚等。雞隻煮湯不出售,吃時顧客圍鍋而坐,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末和醬油等佐料,顧客既可以喝湯吃自帶的涼乾糧,也可買餅吃鍋裡的湯肉,花錢不多,吃得熱乎,深受群眾歡迎。

今天的「朝天鍋」已不再是大集風沙中的那種吃法,大街小巷有很多家朝天鍋店,有名的朝天鍋有位於文化路與健康街交叉口向北四百米東側韓邦朝天鍋,位於虞河路西上虞小區韓重慶朝天鍋。

距離鄭板橋紀念館不遠的朝天鍋店也不少,十笏園美食街西段的「老濰縣朝天鍋」、北馬道上的「大柳樹全豬朝天鍋」、月河路南段的「丁記朝天鍋」、月河路西園街路口北二百米西側的「和順朝天鍋」等都能代表老濰縣的味道。

老濰縣燒餅,《齊民要術》中把山東的燒餅分為白餅法、髓餅法、燒餅法等,這裡說的燒餅法就是老濰縣燒餅的製作方法。《資治通鑑》中記載東漢趙歧流落北海以賣餅為生,估計他當時賣的就是燒餅。

老濰縣人長吃的燒餅分為肉燒餅和瓤子燒餅。肉燒餅自然是有肉餡的,瓤子燒餅就是沒有餡的,老濰縣人稱為——鼓燒餅,因為不帶餡的燒餅,烤制後形狀是鼓鼓的。

現濰坊最有名的傳統燒餅是位於福壽西街與油坊路口北側的「張大板燒餅店」。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在此排隊購買,店裡既有肉燒餅也有鼓燒餅。

肉燒餅大致與肉火燒的做法差不多,但烤制方法不同。肉火燒是將火燒胚放在碳加熱的土爐臺上,邊加熱邊翻動進行烤制;肉燒餅是將燒餅胚的一面粘上白芝麻,貼在土爐的頂上,用鋸末或木炭烤制而成。「張大板燒餅店」的肉餡很有特點,醃製肉餡時加了大量的花椒水,因此吃起來有一點麻酥的感覺。

可能老濰縣人對用花椒調味情有獨鍾,調製涼菜要用花椒油,肉丸子麵條也要淋上花椒油,做蒸魚等熱菜也要使用花椒醃製,連醃製肉餡都得使用花椒水。但現在的年輕人貌似不喜歡這種味道。

我吃過最好的燒餅是位於老濰縣城隍廟西側北門大街中段的「燒餅包子鋪」。

門頭不太顯實,只有「燒餅包子」四個大字,但早上排隊購買的多是老客戶,排隊的時候問長問短、有說有笑,從來沒有人會插隊。但誰若說家中有急事或是孩子上學趕時間,保證會讓你先取。燒餅師傅精心烤制的每個餅都皮薄酥香、鮮美多汁。

此店因早餐售賣燒餅,中晚餐售賣蒸包,所以牌匾為「燒餅包子」,中午晚上購買蒸包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或許在這裡才能真正體會到老濰縣人的市井生活。

再說老濰縣蒸包,濰坊人記憶中最有名的有復盛(音)館、會仙樓、劉珠包子、張三包子等,僅存的可能只有「張三包子」了。此店原位於大十字口附近。據傳,當年北窪的漁民來濰縣城售賣海貨,有一年販來了海蝦和海米,怎麼也賣不出去,就低價處理給了「張三包子鋪」,後包子鋪研製出了大蝦三鮮餡包子。餡料有蝦仁、五花肉、蒸雞蛋糕為主,加入少量黑木耳,吃起來格外香,包子因此而名聲遠揚,成為當時老濰縣最有名的包子鋪。

現有人說現在北門大街「老城隍廟肉火燒鋪」南側的「味美包子鋪」是原來的「張三包子鋪」,有人說北門大街與福壽西街的「張家麵館」是原來的「張三包子鋪」,這兩家店蒸製的各種餡包子都很受青睞,都有「張三包子」的影子。到底哪一家是「張三包子鋪」?可能只有真正的老濰縣人才能知道了!

另外,南門的武記包子也很有名氣,有十幾種餡的,發麵湯麵、樣樣鮮美,現在十笏園美食街西首開了一家分店。

說起老濰縣的麵食,在芙蓉街附近還有兩家店值得推薦。一家是位於布政司街上的「老街裡面食」,另一家是位於嶽王廟社區內的「二食堂面案」。這兩家店蒸的饅頭、脂餅、包子絕對能代表老濰縣麵食的味道。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已開始流口水了?上個廣告!請您搜索「古韻濰州最美城關」,便於您關注和了解濰坊人文,體驗和傳承古韻新城的魅力。「逢二排七大集內,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老濰縣的美食體現出濰坊人熱愛生活、熱忱好客的生活態度,更體現辛勤耕耘、奮鬥不止的人生態度。今天生活好了,也許你會感覺老濰縣美食已不再是從前的味道,但那種味道一直會停留在人們的舌尖和記憶深處,激勵我們傳承前行。

前幾天市委惠書記調研夜經濟,當日晚上在十笏園美食街就餐,親自為拉動餐飲消費和經濟復甦代言,我寫此文亦是為此。時間倉促,文中內容或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指正!

2020年5月25日深夜 劉漢傑於古濰州

相關焦點

  • 一碗老濰縣和樂面,濰坊人兒時的記憶
    和樂是濰坊三大名吃之一。濰坊是一個已有四百年歷史的老城,歷史上被稱作濰縣,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歷史上就以手工業發達著稱,做買賣更是當地的傳統,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此做過縣令,就把濰縣比作小蘇州。關於和樂還有一個傳說。傳說老濰縣城內有一經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齊心協力,十幾年後,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可是,幾個兒子結婚後,兒子在媳婦們慫恿下,妯娌之間、兄弟之間常常為爭奪財物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相互打架。
  • 老濰縣槓子頭他一做20年!希望年輕人來學,願免費傳手藝
    濰城區陳學亮為傳承正宗做法,已經開始「申遺」說起濰坊,不得不提濰坊美食,據《濰城文史資料》記載,老濰縣的槓子頭火燒、砍火燒、簸箕火燒可謂鼎鼎有名。老濰縣人陳學亮不僅將這門手藝傳承了下來,如今更準備申請非遺,將其發揚光大。8月13日,記者聽陳學亮講述了他與老濰縣火燒的不解之緣。一爐火燒近十道工序13日上午8時許,記者在濰城區西園街市場看到,一處寫著「老濰縣砍火燒」的小門頭房生意十分火爆。陳學亮正與徒弟在店內忙碌,往模具中放面、蓋圖案、用刀「砍」火燒……兩個人有條不紊地配合著。
  • [濰坊]一幅1917年的地圖 反映老濰縣詳細面貌
    家住濰坊城區的劉先生收藏了一幅1917年(民國六年)手繪的「濰縣新輿圖」,至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10月29日,記者看到了該手繪地圖,地圖上除了標有湖、山、村、河、鐵道等信息之外,還詳細標有古樹、古城、古蹟、軍營、電線、橋梁、炭井等。劉先生表示,這張地圖不僅記錄詳細,其背後還包含著很多故事,幾經周折才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 73秒丨濰坊出了條「彩繪巷」275平米五彩牆繪重現「老濰縣印象」
    齊魯網濰坊6月13日訊近日,一組記錄濰坊歷史文化景觀的「老濰縣印象」系列牆繪刷遍了市民的朋友圈。胡家牌坊、十笏園、萬印樓……這些濰坊歷史上有名的文化景觀被重新繪製在了濰坊城區的一條老街巷中,引來眾多市民圍觀。
  • 特色餐飲名店 | 濰城老菜館:濰縣風情 老家味道
    從今天起,主辦方將在「文旅東營」微信公眾號對推薦參與企業進行網絡展示,為廣大市民及遊客提供更多美食消費選項。  總能形成特色的餐飲文化  十裡不同風  百裡不同俗  東營 濰坊  世代友鄰  近代更有大量濰坊人移民東營  但論及美食  老濰縣菜系依然是東營出挑的一份  東城運河路  濰城老菜館  滿溢濰縣風情  濃濃老家味道
  • 老濰縣城牆只剩兩段 濰坊市民呼籲及時保護開發
    原標題:老濰縣城牆只剩兩段 濰坊市民呼籲及時保護開發 「東關塢」古城牆多處位置已經老化。日前,記者探訪了白浪河東岸的「東關塢」古城牆以及濰城區向陽路與北馬道街交叉口處的老濰縣古城牆,發現部分古城牆由於年久失修,屢遭人為破壞,城牆通道內仍有不少垃圾,牆面部分有的已風化。不少市民呼籲,重修古城牆進行保護性開發迫在眉睫。
  • 老濰縣菜現狀:1600多道老濰縣菜常見的僅剩十幾道
    近日,記者走訪濰坊不少餐館飯店了解到,除了麻汁雜拌、拌辣皮等常見的涼菜,辣炒大腸、清汆丸子等傳統的熱菜以及和樂、朝天鍋等特色麵食,其他老濰縣菜寥寥無幾。與《老濰縣菜譜》中匯總情況相比,現今濰縣菜處境尷尬。一些打著本地菜、濰縣菜招牌的店內甚至以川菜為主,名存實亡。
  • 濰坊:今天又吃濰縣肉丸子面,尋譚記誤入老濰縣,老味道鮮爽可口
    今天,又想吃肉丸子面啦,吃過濰坊的和樂面,大蝦麵,肉丸子面,發現,相對於口感而言,肉丸子面更適合我的胃口。和樂面麵條偏硬,大蝦麵清淡偏油,吃多了會膩,肉丸子面相對來說滋味更豐富,又有肉丸子搭配,更下飯。但是,哪裡有更好吃的肉丸子面呢?
  • 【全景濰坊】鬧市中的歷史記憶——濰縣老城牆
    幾次去濰坊,都行色匆匆。而這次的光臨,有幸在鳶飛大酒店住了一夜 ,於是便有了與濰縣老城牆的巧遇。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覺越來越少,便有了早起的習慣。 早上早早醒來,一出酒店便到了白浪河邊。△老城牆△從河邊一側遠眺古炮臺其實,濰坊市區現存有兩段老城牆
  • 老濰縣五道廟裡藏著的民間傳說
    據濰坊老人講,老濰縣有一座香火十分旺盛的道觀古剎五道廟。實際上是由供奉不同神靈的兩處廟宇組成,一處為五道堂,位於濰城區西南關愛國路與人民路交叉口,祭祀道教正神五道將軍。另一處為仙師廟,與五道堂毗鄰,祀仙師「老師傅」。這兩處廟宇相依而存,當地民眾便將五道堂和仙師廟合稱為五道廟。
  • 濰坊四大美食小吃
    當年,鄭板橋治理濰坊時,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某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以了解民情,見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鍋內煮著豬下貨、肉丸子、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並備有薄麵餅,隨意自用,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
  • 濰坊老街巷:布政司街
    這條位於老濰縣城中心位置的老街,應是在老濰縣建城以後就有了。在我們濰坊,還有這樣一些已消失的、即將消失的、已保留的、已經保護的老街巷(歡迎各位好友提供老街巷線索:位置、名字由來、歷史典故等)。【布政司街】其名字的由來要追溯到明朝,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並將行省制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當時的山東省稱為「山東布政使司」。
  • 傳承傳統技藝 老濰縣火燒土爐烤制
    城隍廟火燒一直是傳統土爐烤制而成,「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麗英在保證三鮮肉火燒老味道的基礎上,恢復製作出了十多種傳統老濰縣糖火燒、面火燒,喚起了很多老濰縣人兒時的記憶。7月27日,記者走進王麗英的火燒鋪,聽她講述傳承製作老濰縣火燒的那些事。
  • 老濰坊街道、古建築大全,沒幾個濰坊人都知道了...
    濰坊在唐朝乾德三年設濰州,明洪武九年改為濰縣,老濰縣城跟別的縣城不一樣,它是被白浪河一分為二,是少有的雙城,白浪河西叫做城裡,河東叫做東關,河西城裡的城堡形狀像龜(中間高四周低),河東東關的城內形狀像蛇,龜蛇應玄武之意。河西建置悠久,濰縣城的城牆創於漢代,系堆土夯打而成,明末時為防禦清兵改為外部砌石,城牆上設炮臺二十八處,垛口一千六百處。
  • 「濰坊夜經濟美食地圖」本地特色菜板塊出爐,10家優質菜館令人驚豔
    身在濰坊,哪些是不得不光顧的特色菜館?經過前期調研、考察、市民推薦,「濰坊夜經濟美食地圖」本地特色菜板塊的10家優質商家出爐,分別是:鳶飛大酒店濰坊菜館、舜華菜館、得意居老館子、老城根、煎餅卷大蔥、晨明時令海鮮、上席·鳶之味、宴遇、傳弘·濰坊耍兒、上河小鎮。
  • 在濰坊,品嘗老濰縣裡的老風味!
    老濰縣,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濰坊市,這個稱呼,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據史料記載,當年的濰縣大集乃山東第一大集,號稱有「十萬之眾」,當地有一句老話:買不著地上濰縣,賣不了地上濰縣。」足以說明它的繁榮景象。人多,吃飯就成了問題,於是,一種大眾美食在濰縣大集上應運而生:一口大鍋支在路邊,裡面煮著豬的下水,到飯時,往來人群圍鍋而坐,以鍋臺為桌面,喝著肉湯,拿麵餅卷食煮好的下水,因為大鍋朝天,這種吃法被人們戲稱為「朝天鍋」。
  • 濰坊美食三大寶:肉火燒、和樂、朝天鍋
    【肉火燒】說起肉火燒,最負盛名的,莫過於老濰縣城隍廟肉火燒了。
  • 到世界風箏之都濰坊品嘗當地傳統名吃:和樂面、朝天鍋和火燒!
    今天木木帶大家抵達「世界風箏之都」濰坊,它古時被稱為「濰州」、「濰縣」,是一個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老城,擁有濃厚的文化積澱。接下來木木帶大家,一起去尋找當地的傳統名吃,品嘗正宗的原始味道,探索美食背後的故事!
  • 山東一區,舊稱濰縣,蘿蔔是當地特產,孔融鄭板橋曾在此為官
    濰縣蘿蔔又稱"青蘿蔔"或"高腳青",有近300年的栽培歷史,在古代曾是皇宮貢品。作為一種茶餘飯後的水果食之,皮薄翠綠甘甜,微微帶有一絲辣味,比普通蘿蔔好吃的多。濰城是濰坊主城區,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半島走廊"之稱。
  • 松筠齋談吃|濰縣海味菜歷史譚
    又是一年休漁期結束,從九月一號開始漁民又開始出海捕撈,隨之濰坊沿海縣區的餐桌又豐富多彩起來。老話說的好,秋風起,蟹腳癢,又到了吃海鮮的季節了。沿海城市,水產品繁多,一年四季不缺乏,但隨著多年來因保護漁業資源的禁魚休漁期的施行,淡旺季明顯,這也頗合乎時令,春秋兩季海鮮最好吃,清明左右春季的海鮮雖然量少,但是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吐沙後,肉質最鮮量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