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命名鳥類 四川短翅鶯列入名錄

2020-12-13 四川在線

鳥類專家用集音設備收集鳥鳴。

與高山短翅鶯相比,四川短翅鶯嘴巴稍長,尾巴稍短。

在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山腰上,四下寂靜,一陣清脆鳥鳴劃破凝固的空氣。在一處低矮的灌木叢枝頭,一隻淺褐色的鳥兒正在吟唱,小腦袋左右轉動,瞪著大眼睛。

它的鳴聲被收集起來,它的基因序列被反覆分析,終於,它收穫了自己的名字:四川短翅鶯。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3月13日,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4.0版本在江西官山正式發布,中國鳥類種數再次刷新,增加到1458種,四川短翅鶯被新列其中。

這份名錄是以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C)世界鳥類名錄為藍本,由從事鳥類分類和系統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常年在國內野外一線進行鳥類觀察的資深觀鳥者共同編寫而成,是觀鳥業界最前沿的名目總結。

一聲鳥鳴

讓瑞典小夥念念不忘 20年後重返四川尋找

四川短翅鶯的發現要追溯到24年前,瑞典鳥類學家皮爾·奧斯特羅姆在四川省峨眉山聽到的一聲不尋常的鳥叫。

1992年,26歲的皮爾和好友到四川峨眉山觀鳥。經過海拔較低的一處旅遊步道時,皮爾聽見灌木叢中傳來一陣鳥鳴。「叫聲很輕,像蟲鳴一般,卻似曾相識。」皮爾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說,他當時小心翼翼地在灌木叢周圍尋找和觀察,生怕嚇到發出這美妙聲音的小傢伙,終於他們在灌木叢枝頭發現了一隻淺棕色小鳥。

淺棕色的羽翼,尖尖的小嘴,它的長相實在普通,以至於不吟唱的話,幾乎不會引人注意。

「可能是在泰國西北部見過的高山短翅鶯(L.mandelli),但這聲音又比高山短翅鶯低一些。」皮爾帶著疑慮離開了中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1年,皮爾成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外聘專家。他再次回到中國,發現中國不少學者已注意到這種叫聲特別的「高山短翅鶯」。他決定一探究竟。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戴波參與了這次科研調查。2014年5月下旬,皮爾和戴波一行人來到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進行野外考察。

「當時就發現了10多隻高山短翅鶯和四川短翅鶯,還收集了它們的叫聲,並對其中4隻(各兩隻)進行了測量和採樣,」戴波說,高山短翅鶯的嘴巴稍短,尾巴稍長,而四川短翅鶯恰好相反,「但差距只在1毫米以內。」

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後,專家將聲譜進行分析,四川短翅鶯鳴唱頻率在4000赫茲以下,而高山短翅鶯則在6000赫茲左右;在四川地區,高山短翅鶯多見於海拔1850米以上,而四川短翅鶯則幾乎全在海拔1900米以下;據基因序列分析,四川短翅鶯和高山短翅鶯的遺傳距離差距平均約1.0%,經過來自瑞典、中國、美國、英國和越南5國的16位科研人員,花費3年,最終確定了鳥類新種——四川短翅鶯。

致敬前輩

紀念鄭作新院士 新鳥種命名「chengi」

四川短翅鶯,學名Locustella chengi,種加詞chengi是為了紀念鄭作新院士,特用他的姓氏拼音來命名,這也是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身在瑞典的皮爾對鳥類研究頗有興趣,從1984年至90年代中期,他多次來到中國,先後發現了海南柳鶯、峨眉柳鶯、灰巖柳鶯和淡尾鶲鶯4個新種,「皮爾在中國曾得到了鄭作新院士的支持和幫助,以鄭作新的名字命名四川短翅鶯或許是對這段友誼最好的紀念。」

「其實四川短翅鶯在四川地區很常見,」戴波說,根據目前的資料,四川短翅鶯應當是個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在四川、陝西、湖北一帶。

若不是20多年前,皮爾不經意間聽到的那聲鳥鳴,或許四川短翅鶯會永遠被「埋沒」在另一個物種中。

在皮爾的工作照上,一個透明的弧形「大碗」引人注意,這是錄音機的集音設備,在中間有一個麥克風,可將鳥鳴聲收集到錄音機裡,這個裝備也是皮爾野外考察的重要工具之一。「通俗來說,四川短翅鶯的叫聲相對低沉,而高山短翅鶯則要高亢一些。」專家說。

2014年,在老君山自然保護區海拔1350米處,科研人員進行了野外鳴聲回放實驗。「四川短翅鶯只對同種的鳴唱反應強烈,而對高山短翅鶯的鳴唱則無動於衷,這說明繁殖季雄鳥鳴唱有差異,兩種間存在著生殖隔離,」專家朱磊稱,這也讓科研人員最終確定了四川短翅鶯是個此前未被人類所發現的新物種。

中國鳥類有多少種?

最新統計:1458

西南山地執行長巫嘉偉有著多年觀鳥經驗,他介紹,這份名錄是用國際普遍認可的分類系統,每一種鳥類的記錄都有科學依據,在觀鳥業界該名錄是最前沿的中國鳥類總結。

事實上,《中國鳥類名錄》以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C)世界鳥類名錄為藍本,在內容層面的更新,主要是增加了近兩年來中國的新記錄和由於分類變化所新增加的鳥種。

它從2010年開始記錄中國鳥類,2013年底名錄3.0版共收錄了國內1434種鳥類。兩年多時間過去,今年3月13日,它再次更新,把國內鳥類總數刷新至1458種。本次更新,新增加了玄燕鷗、鵑頭蜂鷹、紫針尾雨燕、加拿大黑雁、白腹鷺、褐背伯勞、黃額燕、東歌林鶯等一批中國新記錄鳥種。同時,3.0版本附錄中的印度池鷺、藍頰蜂虎、紅眉金翅雀,也經專家兩年內四處尋找發現,收錄在更新名單中。

以瑞典鳥類學者Per Alstrom博士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鳴聲和基因序列分析,第一次對四川短翅鶯進行了科學描述和命名。因此,四川短翅鶯也首次出現在這份名錄之中。

《中國鳥類名錄》稱,中國是亞洲鳥類多樣性最多的國家之一,分布著許多特有或者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鳥種。因此,很多研究者在重建一些類群的系統發育時,需要吸納來自中國的鳥種,以獲得完整的譜系關係。華西都市報記者何艾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四川短翅鶯列入中國鳥類名錄(組圖)
    它的鳴聲被收集起來,它的基因序列被反覆分析,終於,它收穫了自己的名字:四川短翅鶯。這是2008年發現弄崗穗鶥和華西柳鶯之後,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又一鳥類新物種。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者之一的鄭作新院士(Cheng Tso- hsin),四川短翅鶯的種加詞(物種名第二部分)被指定為chengi,這也使它成為了首個以中國鳥類學家來命名的鳥類。
  • 山中出俊鳥平原兔子多:四川發現鳥類新種短翅鶯
    由瑞典鳥類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中國四川發現了一種新的鳥類物種。不過,發現鳥類新物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有調查稱,物種從第一次樣本採集到正式命名發表,平均需要21年時間。四川短翅鶯的發現,似乎正好符合這個規律。從1992年第一次在四川峨眉山被記錄,到2015年論文發表,正式命名新物種,一共經過了23年。
  • 《成都鳥類名錄1.0》告訴你
    《成都鳥類名錄1.0》告訴你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16年04月01日08:31 「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關於成都鳥類名錄的記錄數據。其對於掌握成都地區鳥類資源的數據狀況、健康狀況,以及整個成都環境的演變情況都有著重要價值。未來的一些相關研究,可以以本名錄為本底數據,通過鳥種記錄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都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況。」據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介紹,《成都鳥類名錄1.0》共50多頁,分為引言、使用說明、分類統計概要、名錄、致謝、參考文獻和附錄等7個部分。
  • 四川鳥類家底的最新盤點
    上月27日,中國知網CNKI網站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的論文,對四川境內已知有分布記錄的鳥類進行了系統且詳盡的梳理。根據該項研究的結果,四川省目前分布鳥類757種,從全國來看僅次於雲南(截至2007年底,已記錄到903種,楊曉君 2009)而位居第二。
  • 中國特有的5種鶯,哪種最入你的法眼?
    編輯:七葉樹鶯科鳥類,在中國分布有16屬104種(數字來源:鄭光美主編《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屬於小型鳴禽,體型纖細瘦小,嘴細小。羽色以灰、褐及橄欖綠為主,雌雄羽色相似。棲息於灌木或稀疏林內,以昆蟲為主食,鳴聲清脆悅耳。
  • 活動| 講座:浙江鳥類辨識——浙江的鶯(柳鶯、鶲鶯)
    偷懶,以下搬了浙江野鳥會的小七介紹,感謝浙江野鳥會撰文  觀鳥界有一句話「唯大鷹與小鶯難辨也」,其中的「小鶯」說的正是雀形目的鶯科(柳鶯科、樹鶯科、葦鶯科、短翅鶯科)小鳥。鶯科小鳥多,辨識難度大,先來第一講——浙江鳥類辨識系列之浙江的柳鶯和鶲鶯。主講人將系統、詳細地講解浙江有分布的鶯類36種,並逐一介紹其分布情況、辨識特徵,以及如何高效地在野外進行辨識。滿滿的乾貨,絕對是鳥人的一大福利!
  • 190種廣西野生鳥類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正式向公眾發布。
  • 中國首個黑頸鶴繁殖保護地鳥類名錄創新高
    中新社西寧11月5日電 (李江寧)5日,據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鳥類調查結果顯示,該保護區本年度新增物種7種,鳥類種數達到121種,鳥類數量再創新高。 據了解,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該保護區又添7種新成員,分別為翹鼻麻鴨、鳳頭潛鴨、白腰草鷸、楔尾伯勞、煙腹毛腳燕、紅翅旋壁雀、藏雪雀。
  • 江西鳥類鑑定完畢(圖)
    灰翅鶇短嘴豆雁、大雁和罕見的雪雁在一起白枕鶴等大型鳥類在鄱陽湖極少見到的卷羽鵜鶘等鳥類    ●江西鳥類種數佔全國39.52%    8月24日,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曾南京告訴記者,今年保護區和省林業廳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合作
  • 德宏鳥類升至712種!
    12月2日,德宏自然生態攝影師張海鈺在瑞麗市弄麼湖拍攝到3隻針尾鴨,經香港觀鳥會前主席張浩輝博士等人核查確認,這次記錄是針尾鴨在德宏的首筆記錄。
  • 資料:《中國鳥類野外手冊》PDA版
  •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成功 順利列入世遺名錄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成功順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通訊員 徐曉眉 記者張玉雷北京報導 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21個成員國代表全票通過「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申請。大會主席伊娜·馬爾丘利奧尼特宣布:「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成功。
  •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自然遺產還有哪些
    【中國丹霞】2010年8月1日傍晚,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中國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中國丹霞是一個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提名地由湖南?山、寧夏西吉火石寨、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等中國西南、西北地區7個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組成。
  •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自然遺產還有哪些?
    【中國丹霞】2010年8月1日傍晚,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中國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中國丹霞是一個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提名地由湖南崀山、寧夏西吉火石寨、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等中國西南、西北地區7個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組成。 (來自:中國世界遺產網)
  • 全球又有24種鳥類入瀕危名錄 四川發現7種瀕危鳥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
  • ...江蘇鹽城—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7月5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首例濱海溼地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4處,自然遺產增至14處,自然遺產總數位列世界第一。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家燕——夫妻創業的典範
    一看到好朋友加一居士發給我的家燕圖片,腦海裡跳出來的第一首詩句就是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佳句,前兩句是什麼,歡迎有錢難買高智商的網友們來補充。燕子也因此有幸成為最少被人類傷害的鳥類。
  • 臺灣鳥類名錄今年新增17鳥種 破歷年紀錄
    臺灣野鳥學會公布2014年臺灣鳥類名錄,今年新增17種新鳥種,不僅打破歷年紀錄,更有6種新鳥種在離島被發現。鳥類專家指出,拍鳥的人變多,加上臉書網路發達,吸引大批鳥友飛到金馬去拍鳥,意外「捕捉」到罕見新鳥種。
  • 《重慶鳥類名錄5.0》來了 502種鳥兒你認識幾種?
    在重慶第24屆愛鳥周來臨之際,重慶觀鳥會發布了最新的《重慶鳥類名錄5.0(2020)》,重慶的鳥種記錄在這一版中達到了502種。今年愛鳥周的主題是「愛鳥新時代 共建好生態——鷹飛之城,見證身邊的神奇」。
  • 中國又兩處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時間2019年7月5日-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4處和第55處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