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聞和社會動態的朋友發現,近半年鹽城泰州等蘇北蘇中緊跟南通的步伐開始對接上海,無論從經濟方向、產業方向還是人才引進上都希望和上海密切合作,那麼鹽城泰州等地對接上海,融入上海經濟圈,僅僅是為了學習南通這十年高速發展的經驗嗎?當然不是,對接上海是大勢所趨,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並且上海也在主動對接蘇北蘇中,希望融入江蘇的發展中來。
1、對接上海,首先是由經濟產業結構決定的:
上海是高新技術人才聚集地,中國服務行業的優質人才聚集於上海,尤其是電子商務、大數據、創新創業服務、各類研究院等人才,所以對接上海,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藉助上海高科技的人才來發展蘇中蘇北等地的城市產業,同時這一點也是上海的確高科技人才所需要的,因為蘇中蘇北的城市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技術落地、成果轉化的平臺;
2、對接上海,是由交通決定的:
滬通高鐵、鹽通高鐵、徐宿淮鹽高鐵等多個高鐵的建設和未來通車後,蘇北蘇中將深度融入上海兩小時經濟圈中,江蘇所有的地級市到上海的時間都可以縮短在兩小時以內,所以作為人口數量龐大和產業領先的地區,有了交通的發達,更多的人會希望到上海去學習工作,上海的人也會有選擇性的到江蘇來學習工作,這一點的確南通是最好的案例;
3、對接上海,上海也在對接江蘇
上海地區人口密集,地方有限,產業空間也有限,所以很多的上海企業和單位會在江蘇尋找平臺,落地成果或者建設新的基地,如:上海眾多製作企業會把工廠和銷售中心建設在泰州、南通等地;上海飛機場未來會在江蘇建設分流機場;上海的眾多人才會選擇匹配江蘇地區的人才政策,到江蘇徐州、鹽城、泰州等地區創業,服務當地等等。
所以江蘇對接上海,江蘇相對上海有的是人口紅利和空間,而上海相對江蘇有的是高新技術和人才,兩地的互通是必然的,不僅僅是為了響應號召,或者學習某個城市成功經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