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粥熬稀飯算是最古老、最簡單的食物,不過煮粥熬稀飯雖然很簡單,恨不得會燒水就會熬稀飯,但要將一碗稀飯熬的米香濃鬱、粥水濃稠,也是需要點功夫的。那麼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關於熬稀飯的問題,答疑解惑現在開始。
一、熬稀飯是水開了放米,還是冷水中放米?
熬稀飯想要簡單的話,只有水和米就足夠了,但就是這兩樣東西,也有喜歡較真琢磨的朋友想要問個究竟。其實「熬稀飯是水開了放米,還是冷水中放米」這個問題很簡單,還是水開了之後再放米會更好一些,這麼做主要有以下兩個好處:
1、不易粘底、比較省事
熬稀飯雖然簡單,但也容易出錯,其中比較常見的情況就粘底、焦糊,導致好好的一鍋粥帶有明顯的糊味。但是如果我們等到水開再下米的話,沸騰的水流會不斷的衝擊米粒,只要米的量不是特別的多,它們就會一直在鍋中翻滾,哪怕攪拌的不那麼勤快,也不容易粘底焦糊。
如果冷水下鍋,米就會直接沉澱在鍋底,而鍋底的溫度是更加炙熱的,需要比較勤快的攪拌,不然很有可能上層米粒還沒煮到開花的程度,最下面的已經焦糊了。
2、米粒更容易煮開
水燒開之後將涼水淘洗過的米下鍋,這個瞬間的溫差就會讓米粒更容易開裂,加速粥米被煮開花的速度,可以更快更好地將米與水完全融合成香濃順滑的粥。
如果是冷水下鍋的話,米的外層會最先熟化,導致米粒內部吸水會變得更難一些,進而導致米粒難以煮開花。可能煮到水都蒸發掉很多了,大米還是粒粒分明的,就好像大米飯泡水一樣,清湯寡水的不夠順滑濃稠。
二、煮粥熬稀飯的其他關鍵點
1、選米
米的選擇直接決定一碗粥好壞的一半,家庭製作我們無需太過複雜,主要提供以下兩種選擇思路。
粳米:相比較南方常見的那種細細長長的秈米來說,在北方地區盛產的圓圓胖胖的粳米更適合煮粥,其中澱粉比例更高,熬煮出來的粥就更加的順滑濃稠。而且粳米往往有著更長的生長周期,營養和風味物質累積也更豐富一些。
2、鍋具
熬粥雖然不那麼挑鍋具,但是要想將粥熬煮的好吃,那麼要儘量選擇砂鍋、瓦罐之類厚底的鍋具。這類鍋具雖然導熱性不如鐵鍋,但是它的保溫能力好、傳熱受熱均勻,而且底部夠厚就不會造成熱力過度貫穿導致焦糊的情況。
3、水量
很多朋友特別糾結熬粥所用的水量,總擔心水加多了就清湯寡水,而水加少了就會導致糊鍋。但這個問題難有定數,畢竟選米不同吸水率就不同,鍋具和爐具不同蒸發速度也不同,但是一般建議初次嘗試的時候,以水量的8倍左右為準。
4、浸泡
煮粥熬稀飯的本質就是水和火的力量在改造米粒,所以我們可以提前就讓米「喝飽」水分。雖然煮粥熬稀飯看似很浪費時間,但只要將米浸泡過夜,基本就可以在30到40分鐘左右熬煮出一鍋非常順滑、濃稠的粥。
三、煮粥熬稀飯的其他小技巧
1、冷凍
這算是大米浸泡的「強化版」,可以將淘洗好的大米瀝水之後冷凍,然後在想吃粥的時候燒一鍋開水,直接將冷凍中的大米投入開水中,劇烈的溫度變化會讓大米快速崩裂,進而很大程度的加快煮粥熬稀飯的速度。
2、拌油
在等待水燒開的時候,可以用一點食用油把瀝水的米拌勻,畢竟影響一碗白粥好壞的關鍵,除了澱粉結構之外就是油脂的比例了。油脂可以讓粥的滋味更加香醇、口感更加順滑,並且裹了薄薄油膜的米粒也比較不容易粘底焦糊。
3、配料
在來到廣東生活之前我只吃白粥,小時候還從來不知道粥可以有那麼多種變式,有那麼多口味。其實如果配料搭配的好,它們不會奪走粥的米香和順滑口感,反而會相互襯託,讓彼此都更加突出,比如家常的皮蛋瘦肉粥、宵夜佳品蝦蟹粥、香濃營養的牛肉粥等等。
那麼以上就是這次關於煮粥熬稀飯的全部內容了,雖然冷水下鍋和開水下鍋都能熬粥,但相比較起來還是水開再下米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