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食在廣東」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廣東的美食多到數不過來,腸粉早茶菜粿雲吞麵老火湯陳村粉牛肉粿條……這其中最讓人「瑟瑟發抖」的莫過於煲仔飯、油炸鬼和人頭飯,它們稱之為:粵菜三大「殘忍料理」。
所以呀,這幾道怪異的食物,還能嚇跑了外地人的廣東美食,你都吃過嗎?
煲仔飯
煲仔真的不是「煲人「啦!煲仔也稱之為「瓦煲」,將食材與飯放入小的瓦煲裡烹飪,這樣煲出來的飯菜較為香口,齒間留香。
對於廣東人都懂的系列,寒冬一到,只要來一煲煲仔飯,再累再冷的日子,都覺得治癒暖心。
煲仔飯最早的原型出現在2000多年前,當屬周代八珍的美味,只不過那時原料改作黃米,到了唐代更有一個霸氣側漏的名字——「御皇王母飯」。
到了上世紀30年代,改良後正式的第一煲的煲仔飯,就出現在廣州的餐館。也就在那時候,成為了風靡珠三角的美味。
多少美味因為隨著時代慢慢淘汰,但經典的平民美食卻從不過時,一代代懂吃的廣東人味蕾記憶流傳。
在這個講究效率,快餐大行其道的消費時代,也就一煲熱騰騰的廣式煲仔飯,能讓人甘心願意,花上這20分鐘甚至一個鐘的等待。「老闆,來份雙拼」(臘腸加臘肉)。
外行人不懂煲仔飯的精妙,就覺得不就是米和菜,一起煮成一煲這麼簡單的事情嗎?但作為吃貨的我,想說煲仔飯這一看似平民的美食,其實是皇室級別的待遇。
廣東人對煲仔飯的追求,體現在每一個材料和製作環節當中。首先,廣式煲仔飯的靈魂在於:米。
上好的煲仔飯,就是一底飽滿顆粒分明的米飯。每家煲仔飯都有自己的配米秘方,米的產地不同,新舊程度不同,吸水量就會有差別。
煲仔飯一般用的是絲苗米和油粘米,有些廚師會選用尖頭、細長一些的米,或者用舊米和新米搭配。因為這樣的米韌性彈牙,能吸收肉香,也不會粘底。
其次,煲仔飯跟其他米飯的不同,就在於:煲。
煲仔飯一般選用粗陶瓦煲,鍋壁厚,傳熱慢,保溫強,更能保存食物原味。煲的講究在於,煮了太多次的老煲吸油過多,會讓米飯變黃,而新煲又要雜味影響口感,剛剛煮過幾次的「少年煲」,做出來的煲仔飯最佳。
有了煲之後,真正懂古法的訣竅在於:柴火。
上世紀80年代的大多用傳統柴爐烹飪,有講究的人會專門用荔枝柴燒制,讓米飯有一股荔枝的香味。炭火獨特的味道,會透過砂鍋內部的小孔滲入飯菜裡。
火候控制才是一門大功課,火太猛,砂煲裡的水就容易溢出,帶走浮在水面上的油,飯就不夠香滑。火如果不夠,米心就會煮不透,還會影響到鍋巴的形成。「猛火煮米飯,中火煮材料,慢火烘飯焦」,廚師們是無法觀察鍋內的變化,全憑個人經驗和功力去掌控火候。
油炸鬼
在其他地區,這個叫油條,但是在廣州,它有個特別的名字——油炸鬼,是「油炸檜」演變而來的讀音,一碗白粥一份油炸鬼,是廣東人早餐的標配。
牛三星
牛三星可不是什麼新型手機哦!是廣州西關地區的地道美食,之所以叫三星是因為湯裡面有牛心、牛肝、牛腰,湯底濃鬱爽口。
牛三星是廣東廣州市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屬於粵菜系。牛三星湯裡面一般會有這個牛心、牛肝、牛腰,事先用酒、薑汁等調料醃製過。
部分還有牛百葉,牛雙胘,也就是牛肚邊上最厚的部分。而牛雙胘要事先剝去黑色表皮,那層表皮很韌的,然後除去油脂,切的時候還要順著它本身的紋路,這樣做出來的牛三星才會爽口。
牛三星湯也是吃的時候才把牛三星灼熟,然後加入湯底,放上鹹酸和韭菜。這個過程越快越好,不會讓內臟的香味流失,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