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海興義貝丘遺址記錄4000年雲南神秘面貌
、雲南神秘的古族群、完全迥異於周圍文明的器物、同河南殷墟與四川三星堆相似的玉璧……這是在通海杞麓湖畔的興義村兩個深達9米多的螺螄殼堆積考古探方裡的發現,這種螺螄殼堆積也是考古學上所說的貝丘遺址。9.4米深的螺螄殼堆積分成55個小地層。「這就是一本歷史書,每個地層都是書的一頁,地層裡的遺蹟遺物就是頁面上的文字,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字按順序讀出來,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朱忠華說。歷經一年多時間的發掘,考古工作者不僅發現了滇文化,還有與27年前發掘的海東貝丘遺址有關聯的遺存,以及一個從未在雲南考古發掘中出現的神秘文化。
-
走近昆明滇池南岸,探訪一個螺螄殼堆起的古村落
在美麗的雲南昆明,滇池之濱南岸晉寧區上蒜鎮,有一個名為河泊所村的小村莊默默無聞。村子裡一棟棟老房子的土夯外牆上,密密麻麻地鑲嵌著白色的螺螄殼。一所所老房子的土夯牆壁上,都密密麻麻地鑲嵌著白色的螺螄殼。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能形成化石,往往幾千年能保存完好。
-
用螺螄殼建房 滇池邊的獨家記憶
每個昆明人都對滇池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尤其是時代居住在滇池邊的人們。他們在這裡收穫,享受著滇池的恩澤,哪怕是最為細小的饋贈,也能讓人構建獨一無二的生存方式,用小小的螺螄殼,包裹住生活的夢想。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村,是靠近滇池的一個普通村落,過去,這裡是一個以漁為生的地方,人們在滇池中捕魚撈蝦,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
-
雲南發現中國最深貝丘遺址 滇中青銅時代上限提前數百年
而腳下的土壤裡夾雜了大量的螺螄殼。村裡老房子的夯土牆上也密密麻麻的全是螺螄殼,堪稱螺螄牆。對這些螺螄殼司空見慣的村裡人,一直認為這些高地很久以前曾是湖水淹沒的地方。而現在,小學旁剛結束的一次考古發掘顯然改變了他們的看法。記者25日前往通海探訪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貝丘遺址,經過沿途公路邊的大片農田,拾級而上,來到探方前。
-
吃螺螄也有一部歷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冬冬近日,雲南玉溪通海縣楊廣鎮興義村又發掘出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螺螄殼遺址,為什麼說又呢
-
晉寧上蒜河泊所村,一個螺螄殼堆起的村莊
本文圖自作者@雲與夢之間在彩龍社區的發布當我一腳踏入河泊所村,就被土坯房外牆上密密麻麻的螺螄殼吸引了。2009年進行重點勘探,發掘出土大量泥質紅陶與夾砂灰陶,器形有罐、盤、碗等,同時還出土了陶紡輪、青銅削等器物,對研究青銅時代早期遺存提供大量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1年11月,晉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考古】多圖揭秘通海興義貝丘遺址
遺址航拍 興義遺址為貝丘遺址,包含螺螄殼的地層堆積深達9—10米,發掘按探訪發掘方法進行。興義村貝丘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於去年8月開始,目前工作人員共在興義村貝丘遺址開挖了兩個探方。遺址遠景 走進通海興義遺址,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螺螄,經雨淋過後變得白皙透亮。經專家們推測,這些螺螄是該遺址古人們用來充飢的主要食物。
-
4萬年前貴州古人吃啥?考古學家發現了這份「人氣菜單」
歷時5年發掘,貴州招果洞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遺物遺蹟2016年,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歷經5年,累計工作時長800多天的連續挖掘,最終確認——招果洞遺址中的古人類活動的遺蹟
-
炒田螺、口味螺、螺螄粉……中國人花式吃螺地圖
然而,就在這幾天有個新聞刷屏了,說螺螄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很多人都十分驚訝,難道以後吸個螺、嗦個粉還成罪過了?很快,就有專家出來解釋,列入名錄的螺螄和我們平時吃的螺螄不是一回事兒。放心大膽地吃螺螄,沒問題。
-
懸崖峭壁上的懸棺,古人是如何放上去的?專家研究多年:太聰明了
特別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獨特的葬禮文化引起了很多民間專家的研究興趣。崖廟是我國多種喪葬法中最特殊和最古老的喪葬形式之一,目前在四川和雲南的交界,福建武夷山和江西鷹潭等南方地區也可以看到。史學家考證說,崖葬廟是南方古越人和官員們的傑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
-
大汶口遺骨上面發現有個箭頭,解密了幾千年前,青銅製造的謎團
大汶口遺址被發現後,考古專家們於土層之內,找到了一塊特殊的骨頭,它雖然與其他骨骼無異,卻「自帶」了一枚青銅箭頭。至於這一枚嵌於骨頭內的箭頭究竟代表何意?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因大汶口而得名。1959年6月,當地文物局接到群眾舉報,稱在汶河南岸的磁窯鎮堡頭村西附近,發現大批文物,懷疑此地可能是一處古代遺址。考古專家團隊趕到現場後,立即對該處進行了有效發掘,結果不出所料,一大批文化遺物相繼出土,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
雲南發現春秋時村落遺址 填補古滇國文化考古空白
神奇的地下村莊 一片片挖掘出來的白色螺螄殼堆成白茫茫的小山包,1000平方米發掘現場形成兩排方格狀整齊的深坑,考古研究人員和工人們正頂著炎炎的烈日,在一個個深坑裡埋頭取土、採樣、測量、繪圖、拍照……這是記者在上西河遺址發掘現場看到的情景。
-
中國寺廟最多的古鎮:建在螺螄殼堆上,歷經千年仍香火旺盛
說到「官渡」一詞,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戰役,但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官渡古鎮與這一戰役毫無關係,官渡,原住民稱其為「窩洞」,古時候,它只是滇池岸邊的一個小漁村,滿是螺螄殼,直到宋朝大理時,因為地處寶香河下遊(官員乘船到大理的渡口),小鎮才改變了現在的名字。
-
螺螄粉裡沒螺螄?老闆,來個夫妻肺片,魚香肉絲!
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製作技藝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螄粉"獲得國家地理標誌商標 。螺螄粉入口的美味與入鼻的臭味對比形成了強烈的感官衝擊,讓恨的人避而遠之,愛的人慾罷不能。近日,相關部門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有人發現,「螺螄」被列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那螺螄粉還能吃嗎?
-
中國寺廟最多的古鎮:建在螺螄殼堆上,歷經千年仍香火旺盛
官渡,原住民稱其為「窩洞」。古時只是滇池岸邊一個螺螄殼堆積如山的漁村,直到宋大理國時期,因為這座小鎮坐落於寶象河下遊,是當時官家乘船渡往大理的渡口才改為現名。地面下有大量螺螄殼堆積,故又稱螺峰寺。在寺廟山門前的白色石階中間,雕刻著巨大的蟠龍圖案,這在民間寺廟中是很少見的,也彰顯了它的地位。寺前有兩座秀氣的古塔比鄰而立,雙塔均為十三層密簷塔,高17.4米。每逢秋冬夜晚,在月亮的輝映下,雙塔的倒影猶如筆尖在地上書寫詩篇,故稱此景為「筆寫蒼穹」,是官渡八景之一。
-
明前螺螄賽肥鵝 螺螄價格平民挑出的螺螄頭貴過豬肉
中國江蘇網4月4日訊 俗話說:「明前螺螄賽肥鵝」。這時候的螺螄還沒有產籽,殼裡沒有小螺螄。所以,清明前的螺螄,是一年裡最鮮美的,自古就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螺螄頭炒韭菜、爆炒螺螄,也是兩道百吃不厭的下飯下酒菜。螺螄大量上市正當鮮,你嘗過沒有?
-
螺螄要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螺螄粉還能吃嗎?
審核專家:李維陽果殼科普作者 北京博旅文化無論是柳州的街頭,還是全國人民的餐桌,螺螄粉都是時下流行的美食,夜裡嗦一碗粉成了宅在家的快樂源泉。今天,螺螄粉又憑藉驚人的產值與銷量一舉登上了微博熱搜!此「螺螄」非彼「螺螄」上網一查,原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裡新增的「螺螄」,並不是我們常吃的「螺螄」。
-
河姆渡文明為何突然消失,專家在地底下,查出了幾千年前的秘密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為我國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提供了足夠的研究資料。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河姆渡文明在發展一段時間後,居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此時一個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河姆渡文明為何會突然消失?考古專家們又會給出怎樣的解答?
-
國家規定螺螄不能吃,那螺獅粉以後還能食用嗎?答案看這裡
別急,今天一起探究下這些問題……螺螄與田螺你分得清嗎?螺螄中國特有屬,分布於雲南、江蘇的湖泊中。殼大型,高70毫米以上。外形呈圓錐形或塔圓錐形;殼面有棘狀或乳頭狀突起,或僅有光滑螺稜。,那麼此「螺螄」與人們傳統所食用的螺螄是不是一回事?
-
專家對青海省古蹟挖掘數年,遺址重現天日時,在場所有人都淚目了
龐貝古城始建於公元前4世紀,但在公元79年,它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火山爆發所掩埋。直到1748年,考古學家們對遺址進行了勘探,才使千年前的古城重現,為古羅馬的藝術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也有一座古城,位於中國青海省,被稱為"東方龐貝"。1999年以來,專家們繼續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這處古蹟的名字叫喇家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