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中國最深貝丘遺址 滇中青銅時代上限提前數百年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玉溪10月25日電 (記者 馬騫)站在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義村興義小學食堂所在的小山上,水天一色的杞麓湖一覽無餘。而腳下的土壤裡夾雜了大量的螺螄殼。村裡老房子的夯土牆上也密密麻麻的全是螺螄殼,堪稱螺螄牆。對這些螺螄殼司空見慣的村裡人,一直認為這些高地很久以前曾是湖水淹沒的地方。而現在,小學旁剛結束的一次考古發掘顯然改變了他們的看法。記者25日前往通海探訪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貝丘遺址,經過沿途公路邊的大片農田,拾級而上,來到探方前。

圖為挖掘出來的螺螄殼 劉冉陽 攝

  「去年6月,學校擴建時挖掘到了8米5發現了一個陶罐;在9米的位置,又發現了高度鈣化的人骨骸。」興義小學校長李宏說,隨即便報告了文物管理部門。同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興義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這些螺螄殼並非自然湖泊沉積,而是古人採集回來食用後廢棄的。螺螄殼頂部都被掰掉,正是被食用後留下的痕跡。」朱忠華表示,這些大量螺螄居然是世界瀕危物種、堪稱稀有的光肋螺螄,為雲南高原湖泊特有品種,曾分布於杞麓湖、星雲湖、異龍湖、大屯海等湖泊,因環境汙染早已不見活體。

  站在9米多深的探方旁,可以看到坑壁剖面上一層層螺螄殼堆積被用白線區分開來,上面還懸掛著寫著數字編號的塑料牌。「這就是一本歷史書,每個地層都是一頁。」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朱忠華說。歷經一年多的工作,考古工作者從這本書中區分出了海東類遺存、興義二期遺存、滇文化三個章節。然而,海東類遺存的源頭在哪裡?興義二期遺存又為哪個民族所創造……這本跨越兩千年的歷史書,顯然還有很多謎團等待破解。

圖為工作人員對出土的陶器碎片進行修復 劉冉陽 攝

  滇文化是雲南一支古老而成熟的青銅文化,學術界普遍認為其年代約為戰國至西漢時期,最早不過春秋時期。滇文化之前的歷史是一片空白。而在通海興義遺址,考古工作者有了新的發現。一粒出自興義二期房址的炭化橡子,經碳十四測年為距今3450—3400年。考古工作者據此推測興義二期遺存大約對應中原的商、西周時期。

  「興義二期發現有房子、道路、灰坑,還原了大約3000多年前,這裡人們的生活場景;上層滇文化遺蹟相對少一點。」朱忠華表示,本次考古中的一個重大發現來源於興義二期。在這個期間所發現的盤口釜、盤口罐等陶器極具地方特色,與後期的滇文化有一定聯繫,並且從未在雲南其他地方發現。這一地層,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相當數量的銅礦石、煉渣。這意味著早在3400年前的商代,杞麓湖畔就已經開始開採銅礦生產青銅器,遠遠早於此前認為的古滇文化時期。

  在探方底層,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多座成人屈肢葬,人們都以下肢彎曲的姿勢埋葬。一件罕見的尖底瓶就出自屈肢葬的墓。不同族屬的人群通常會選用不同的葬俗,而這些屈肢葬到底代表了什麼族群?這是考古工作者正尋找的答案。「我們正計劃對這些人骨做一些古DNA檢測,看能否找到相近的族群。」朱忠華說。

  「在這些遺蹟裡,發現了將近10座海東類遺存成人屈肢葬;興義二期發現有房子、道路、灰坑,還原了大約3000多年前,這裡人們的生活場景;上層滇文化遺蹟相對少一點。」朱忠華表示,本次考古中的一個重大發現來源於興義二期。在這個期間所發現的盤口釜、盤口罐等陶器極具地方特色,與後期的滇文化有一定聯繫,並且從未在雲南其他地方發現。這一地層,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相當數量的銅礦石、煉渣。這意味著早在3400年前的商代,杞麓湖畔就已經開始開採銅礦生產青銅器,遠遠早於此前認為的古滇文化時期。

  玉溪市文管所所長楊傑表示,此次的新發現構建了杞麓湖周邊4000至2000年的歷史,並且將滇中地區青銅時代的上限提前了數百年。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興義遺址發現了5枚海貝。經鑑定屬寶螺科貨貝屬,產於熱帶、亞熱帶暖海區域,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南及臺灣北部、東部。「我們傾向於從印度洋而來。」楊傑說,海貝的出現意味著4000年前這裡就已經開始貿易往來,「展現了4000年前的杞麓湖區域與外界的溝通聯繫,這很可能就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

  目前,考古發掘基本結束,工作已經開始轉入整理、拼對和編號,但仍有許多謎題待解。考古工作者已對骨骼進行採樣,期望通過DNA破解一些謎題。(完)

相關焦點

  • 通海興義貝丘遺址記錄4000年雲南神秘面貌
    通海興義貝丘遺址記錄4000年雲南神秘面貌已經消失的螺螄、4000年前的海貝、比古滇國早數個世紀的滇中青銅文化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隨後試掘並在3.5米深的坑底人工鑽探,探知文化堆積埋深達7米以上,由此初步確認該遺址是一處在浙江考古中還從未發現過的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何為貝丘?一起漲知識!——探訪邱家莊貝丘遺址
    有很多文化遺產就藏身於美麗的鄉村之中,今天就請大家和小編一起走進門樓鎮邱家莊村,追尋貝丘遺址的歷史,感受那份靜謐的遠古時光。科普站:何為貝丘 貝丘,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俗稱貝丘遺址,是以包含人們食餘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河姆渡文化推前千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
    系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海岸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遺址埋藏在現地表之下8米左右。2013年底因廠房建設打樁時發現,2014年以來經考古勘探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滇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寨山類型合唱海東村類型文化之間比較
    導語:滇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寨山類型合唱海東村類型文化之間比較滇中區域的新石器時代,目前看,大體分為石寨山類型和海東村類型兩種不同的文化。對比可發現,兩地遺址類型相同點很多,一是都為貝丘遺址。二是兩地出土石器的形制、組合相似,都有有肩有段石器出土,也有一些滇中地區較特殊的石器兩地都有,如細腰石錘。相同點三是陶器中都有印紋陶。兩種文化類型比較的不同點在陶器。石寨山貝丘發掘時,並未提及地層情況,只能從綜合的遺物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石寨山類型陶器發展經歷泥質陶為主和夾砂陶為主的兩個階段。
  • 【考古】多圖揭秘通海興義貝丘遺址
    通海除了有潺潺的小橋流水秀美的秀山公園饞死人的特色小吃還有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在等你探索……這裡,被認定為包含有海東類型新石器時代遺存的遺址;這裡,陸續發掘出盤口釜、盤口罐等遺存;這裡,被稱為新石器時代的螺螄灣;這裡就是雲南通海興義貝丘遺址
  • 連江貝丘文化遺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
    館讀村的貝丘遺址,高約25米,現存面積約400平方米,直視可見,裸露的地層剖面裡密集分布著大量貝殼,文化層最厚達到1米以上。地層分為四個層次,自上而下為:第一層,耕土層,即地表層;第二層和第三層即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今約4200年至4800年,裡面的石器、貝殼和獸骨反映的是古人類的生活氣息,是目前連江發現最早的有人類活動的證據;第四層沒有人類留下的遺蹟遺物,考古學上叫生土層。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遼寧長海小珠山貝丘遺址(圖)
    後來隨著資料的增多,我們認為有必要重新認識並進一步研究遼東半島新石器文化內涵,探討該地區農業出現年代、農業經濟與漁獵經濟的關係、生業形態與古環境的關係,明確遼東半島在環渤海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4年制定五年發掘和研究計劃,並於2006年至2009年對小珠山遺址進行了發掘。
  • 新疆人文:揭秘伊犁鞏乃斯河谷發現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雲南找到一「螺螄殼遺址」,專家研究稱:都是幾千年前古人吃剩的
    於是這名遊客不禁好奇,難道這無處不在的空殼,難道是雲南的「螺螄殼」的遺址? 這些螺螄殼在當地確實非常泛濫,他們一直以為這裡以前是一個湖泊,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湖水慢慢乾枯,這些螺螄殼也就自然沉積下來。 當地的一所小學擴建時發現了一個看起來很古老的陶罐,再往下挖發現了一具高度鈣化的骨骸,校長不敢亂動這些東西,怕是什麼文物就立馬報了警,隨後就有很多相關人士來這裡調研。
  • 細數大連的歷史遺址有哪些
    細數大連的歷史遺址有哪些大連,別稱濱城,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貿易、港口、工業、旅遊城市。這裡的歷史遺址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一看吧。所屬時代從魏晉延至唐朝。城垣沿大黑山山脊,繞山梁圍峽谷順山勢而建,城牆由大小不等的山石疊砌,牆寬約3.3米,殘高3-5米不等。是當年高句麗人統治大連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小珠山遺址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小珠山遺址又名土珠子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廣鹿島中部的吳家村西。範圍約5000平方米。1978年進行了發掘。文化堆積分下、中、上 三層。
  • 西吳壁遺址|青銅時代的「國家寶藏」
    西吳壁遺址之所以能榮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就是因為在系統性發掘中發現的這些有明確地層單位和年代屬性的冶銅工具與冶銅遺物。學界認為,該遺址的發掘首次在中原地區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彌補了從銅礦開採到集中鑄造之間所缺失的冶煉環節,也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
  • 基於GIS 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初探
    鎮賚縣境內遺存豐富,現有資料表明各時期遺址共150餘處。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圖)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這是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近日在劍川縣公開向媒體宣布的。
  • 貝丘文化
    貝丘遺址在膠東半島的分布是比較廣泛的,有80多處,它們南北呼應,形成了膠東半島早期的聚落群。在煙臺芝罘白石村、牟平蛤堆頂、蓬萊南王緒和大仲家、海陽翁家埠、萊陽泉水頭等地均發現有貝丘遺址。其中,邱家莊村子北部,有一處典型的貝丘遺址。這裡不僅有完整的貝丘堆積地層,還出土了石鏟、石刀、石鐮、骨刀、骨鐮等生產工具。貝丘人居住地附近一般都有丘陵山地和茂密森林,依靠著大自然的賜予,他們採集野生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獵取動物,作為食物。應該說,在早期,貝丘人的生產力水平還是低下的。再加上當地豐富的食物資源,所以在當時採集和狩獵在貝丘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博物館日報 浙江餘姚發現8000年前貝丘遺址
    大足石刻博物館展廳(圖片來源:大足石刻博物館) 【浙江餘姚發現8000年前貝丘遺址 早於河姆渡文化千年】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
  • 北阡貝丘遺址等出土大量海洋生物化石(圖)
    「作為探源青島工程的重要部分, 2013年考古人員對大珠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古。」林玉海介紹,在大珠山遺址上,專家發現了象骨化石和各種石器,雖然只是小件,有的已經破壞嚴重,但經過進一步調查,專家從蛛絲馬跡中有了驚人的發現,通過這些實物推斷,青島的歷史或將推前到4萬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