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晚年的詩:感嘆時光,心境豁達,有大徹大悟之感,受益匪淺

2020-12-18 每天讀文史

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總會遇到許多有趣的人以及有趣的事情。可是倘若我們不懂得珍惜的話,那麼美好在身邊也會流逝,只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會感到無比悔恨。這個世界其實每天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並沒有一個好的心情去欣賞這世界的神奇,等到醒過來的時候,卻發現早已變得年歲匆匆。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杜牧晚年所寫的一首詩,在詩中他不僅感嘆時光的飛逝,同時也振奮精神表達除了自己那開闊的胸懷。

湖州正初招李郢秀才

唐代:杜牧

行樂及時時已晚,對酒當歌歌不成。

千裡暮山重疊翠,一溪寒水淺深清。

高人以飲為忙事,浮世除詩盡強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訪勝閒行。

這首詩寫於大中4年冬,此時的杜牧已經48歲,正在湖州擔任刺史不久。此時的他已經處於人生的晚年,因為對於朝廷有不滿,而自己在仕途上也未能夠施展報復,實現自己年少時的理想,所以內心其實是非常頹然的。在這段時期,他經常與當地的文人墨客們往來,其中有一位秀才名字叫做李郢,他曾經寫下一首詩:

白蘋亭上一陽生,謝朓新裁錦繡成。

千嶂雪消溪影綠,幾家梅綻海波清。

已知鷗鳥長來狎,可許汀洲獨有名?

多愧龍門重招引,即拋田舍棹舟行!

杜牧在讀過這個秀才的這首詩之後深有感觸,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詩的首聯。古代的文人們總是講究及時行樂,而杜牧此時也早已經對於名利看得很淡,紅塵也不能再困擾他,這此時他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他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不多了,雖然想及時行樂,可是卻發現早已為時已晚,再也沒有辦法像當年的曹操那樣對酒當歌了。

在這首詩的頜聯中,作者則是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期盼。此時的他雖然擔任著刺史的官職,但是這個職位說大卻並不大,說小卻也不小,他已經厭倦官場上的生活了,只希望自己能夠早日歸隱。他的家鄉在西安,所以他每天早上起來時都會登高望遠,可是家鄉的方向有著關山阻隔,所以他的視線也難以遠望,而那一溪的寒水更是讓他回憶起自己對於家鄉的那片深情。

而在頸聯處,詩人的心態以及文筆都開始變得豁達起來。每天都沉醉於美酒當中,除了寫詩,其他的事情都勾引不起他的任何興趣,現如今他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塵世間的虛名早已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這兩句詩完美的表現出了他當時的人生態度,雖然有些消極,有些不思進取,但是卻不是不能夠理解,這也是他在經歷了一切事情之後,心境變化最真實的表現。

而在這首詩的最後處,則是他對這位秀才所說的話。一方面向秀才表達了自己那份非常強烈的歸隱田園之心,而同時他也抒發了對對方的一片真情,雖然天氣尚且寒冷,但是卻依舊希望對方可以前來做客,他自己也不在乎天氣的寒冷,願意與對方見面。

其實杜甫在晚年的時候是非常懷念自己的家鄉與親人的,雖然他的身體狀況並不好,但是他卻每天依舊堅持寫作。仔細品讀這首詩,我發現整首皆是他的內心所感,此時的他心境豁達,再也沒有了年輕時的那種自負,那種狂躁,開始變得淡然知足,只願以詩酒做伴,頤養天年。

相關焦點

  • 杜牧晚年寫的這首詩道盡人生悽苦,蘇軾修改後,盡顯豁達本色
    例如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夜裡,點點滴滴的雨敲打著枯敗的荷葉,枯荷本是衰敗之景,有了秋雨的點綴,便添了一層韻味,然而聯想一下當時詩人宿夜未眠,聽了一夜的秋雨,該是何等悽涼。「霜」字點出了此時的節令——秋末冬初,渲染了悽冷的環境氛圍,詩人的心境也由此可知。而「燭盤」二字,照應了標題的「夜」。這七字看似平常,卻字字不虛,足見詩人之高明。
  • 劉禹錫這首詩才真正的大徹大悟,寥寥幾句,寫盡世間的繁花與落幕
    劉禹錫也正是經歷了這樣的生活,才使得他最終大徹大悟,他的很多詩作中,都表達出了這樣的一種觀點,最為經典的便是他的《烏衣巷》,這首詩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會陌生,在這首詩中,詩人把當年烏衣巷的繁花,以及當下的落魄,描寫的很是生動,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人們讀了之後,真是感傷不已,無論生前多麼的顯貴,但是終究抵不過時光的流逝。
  • 王維酬答友人,這首詩大徹大悟,抱樸守真,追求恬淡的禪境
    人生雖然漫長,卻如同只走過了一年四季,青少年時期刻苦學習,好像春播;壯年時努力工作,仿佛夏長;退休後安享晚年,正似秋收;暮年時回憶過往,宛如冬藏。杜甫曾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劉禹錫也道,「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寫盡世間的繁華與落幕,有種大徹大悟之感
    劉禹錫也正是經歷了這樣的人生,他的詩作裡,也自然有著對於人生深刻的解讀,畢竟對於詩人來說,他在被打擊之後嘗盡了人生冷暖,這也就使得他對於人生,以及對於人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從而也使得他的詩作中,自然而然地有著一種大徹大悟這感,譬如他的這首《烏衣巷》,那便是詩人描寫最深刻的一首詩,通往雖然只有四句,一共才二十八個字,可是詩人卻是寫盡了世間的繁華與落幕,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
  • 蘇軾被貶後,看到梨花,寫了一首小詩,最後一句寫出了豁達瀟灑
    蘇軾看到梨花更有了惆悵的心境,也希望自己成為東欄中的一株雪,看得人生的清清明明。其實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對唐代詩人杜牧的《初冬夜飲》的化用。借用這兩句慨嘆世俗紛擾,人生短促,時光飛逝。這首詩與蘇軾之前寫過的詩略有不同。整體呈現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幽怨與對人生時間飛逝的感慨。沒有之前那麼清新明快。這與他創作詩歌的背景有很大關係。這首詩創作於宋神宗時期。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有一種大徹大悟之感,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正由於劉禹錫一直被貶,過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生活,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也就更具有感染力,在這首著名的《烏衣巷》一詩中,那就是有一種大徹大悟之感,寫盡了世間的繁華與落幕,這樣的作品如果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什麼才是人生。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 蘇軾將杜牧的詩,變成自己的詞,意境大變,豁達通透,成千古佳作
    古代的文人,其實有很多也都在爭相模仿前人的詞句。比如《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這首詩中的「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到了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中,變成了「欲知相憶時,但看裙帶緩幾許」;到了鮑照的《擬古》中,變成了「宿昔改衣帶,旦暮異容色」;到了柳永的《蝶戀花》中,變成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寄遠古詩譯文 杜牧的寄遠的意思
    杜牧是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一生中創作了許多名作,使後人受益匪淺,《寄遠》便是他其中一首。那麼這首詩究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寄遠》  唐·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 讀白居易與杜牧的詩,欣賞紫薇花的風姿
    詩人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絢爛,可見夏花比春花還要熱烈的。春花開放的時候,和風拂煦,百草萌發,鳥語花香,氣溫比較溫柔,整個自然界好像就安放在溫室裡一樣。到了夏天就不同了,氣溫炎熱起來。那些蟬兒都忍不住,它們站在高高的的樹枝上兜風,還熱得拼命地叫喚。那些春天裡的桃花李花映山紅早都熱得不見了蹤影。
  • 杜牧《遣懷》:一個滄桑綽約的煙雨揚州夢,卻被誤解為豔情詩
    事實上,杜牧的《遣懷》詩是一首詠懷詩,大抵作於842年杜牧外放黃州之時,詩中抒寫的是他由京官而外放的不滿情緒,詩雖提及他當年在揚州的押妓舊事,但自嘲之中別有寓意。01杜牧曾於833年,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之請,入幕揚州為掌書記,835年赴京任監察御史,在揚州前後不超過十年。
  • 杜牧的這首詩為何這麼有名?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很多人知道杜牧,是因為這首詩。為何這首詩這麼有名,這麼受人喜歡和誦讀呢?哲學詩畫認為,80%的原因就是它跟清明節聯繫到了一起。下面咱們就一起解析下這首詩。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
  •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正是因為清明節活動的豐富多樣性,才給歷代詩人們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 有一種心境叫「詩與遠方」
    我很喜歡高曉松的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有人說「詩與遠方」代表著美好和夢想,有人說「詩與遠方」代表著一種追求與嚮往,也有人說「詩與遠方」代表著詩歌與旅行……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或許不同經歷的人有不同的詮釋。
  • 杜牧的這首詩,創造了一個描寫少女最美的詞語
    杜牧寫過很多贈妓詩,這些詩清麗流美,留下很多描寫青春美女的經典名篇。今天小樓給大家推薦他的《贈別二首》,在這兩首詩中,杜牧創造了一個描寫十三歲少女最美的詞語。杜牧的這兩首詩是寫給揚州一個十三歲的歌妓的。第一首寫少女的美。娉娉嫋嫋十三餘,詩的開頭寫少女的妙齡風韻,十三歲的少女,輕盈美好。
  • 北京的丁香,能夠再現唐杜牧的丁香花詩與無限思念戀人之場景嗎?
    下面這首丁香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代人所作的。詩人的四句六言詩真切的表達了別離的有情人濃濃不化的相思之情。這首詩的作者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民族為漢族,唐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為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
  •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欣賞杜牧和他的詩
    01 曾經年少雖然杜牧是宰相的孫子,但由於10歲左右父親就去世,家境並不富裕,讀書之餘關心國家大事和軍事,後來註解《孫子兵法》十三篇。少年時期他就展露了文學才華和政治抱負,寫下了《阿房宮賦》,後來又寫了五言感懷詩,此時他已經很有名氣,作品在當時很受歡迎。《阿房宮賦》(節選)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杜牧韓愈用這兩首詩把以小見大寫到極致
    在詩詞裡,詩人們常常用小中見大這種手法讓短短的詩歌雋永有趣,極富魅力。杜牧就是箇中高手,他曾有一首五言絕句,短短20個字,把天光雲影寫得精緻巧妙,讓人讀後不禁拍案叫絕。《盆池》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德國漢學家顧彬先生也曾高度讚譽這首詩,這「偷天」的想像實在高雅又妙不可言。我真佩服中國古典詩人的意象創造藝術,唐詩中的意象世界是一個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藝術世界。
  • 杜牧的佳作,詞淺意深,相比《過華清宮》,也是毫不遜色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與李商隱齊名,但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其詩文選材多樣,描寫細膩,更顯得意境優美。詩人年少勤奮,中年困厄,晚年則恬淡豁達,一生雖然經歷坎坷,卻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精品詩文,也深受讀者喜愛和景仰。杜牧寫過很多憑今弔古的詩歌,比如他的《赤壁》,就有感於三國時英雄豪傑的成敗而創作。
  • 作家劉繼興妙筆還原杜牧在山西杏花村寫《清明》詩之過程
    這一次的遊歷,杜牧先後到了山西的潞州(長治)并州(太原)汾州(汾陽)等地。這可不是我說的,是杜牧自己說的,不相信者可去查閱杜牧留下來的著作《樊川集》,專注於唐史研究的文化學者呂世宏對之也多有論述。正是由於有如此深厚的家學底蘊,才會有以後驚豔了時光的杜牧。要到汾州,須先經過并州(太原),再從並汾路去往目的地汾州。
  • 杜牧的一首五言絕句,20個字,說盡了杜牧心中的委屈與不服
    今天接著讀杜牧的詩。還會順帶著說說杜牧的生平事跡。升調池州杜牧在黃州待得不開心,因為他想家,更確切地說,他想念長安,想念朝堂,一心一念地想以自己的有用之身(剛過四十歲的他竟然發自己已經滿頭白髮)替國家做點事,所以他更加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