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原先準備去浙江,計劃是先到南潯再到金華。不曾想黃平預約了孤城和其他幾個朋友來崑山鄉的三公山遊覽觀光,並約我一同來崑山做客陪陪來玩的文友們,我應允了,去浙江旅行的計劃也就隨之取消了。
我和三公山有緣,那裡的山,那裡的人與我有不了的情結。
奶奶的娘家就住在山裡。十多歲那年的春上,奶奶帶著我進山走過二十多華裡的山路,耗了大半天的時間,那是我第一次去的三公山。初次進山,頑皮的我除了好奇還是好奇。色彩斑斕的花草,清香悠悠,讓我看得眼花繚亂。嶙峋怪狀的奇石,小的像鳥雀,大的像猛獸,真是看什麼像什麼。貪婪山色,獵奇著山裡的美景,我在山野中奔跑著,無論我是怎麼跑都沒有掙脫大山的懷抱。山的空曠,山的偉岸,澎擊著幼小的心靈,烙下敬仰的痕跡。深山裡傳的故事更是披上一重神奇的色彩,原生態綠色的淨化蒸發著無限的生機。
大山裡的人很熱情,來了客人吃喝款待還不夠,他們就把深藏在大山裡的故事兜出來,要客人能夠摸著大山裡人心口的脈搏是不是跳動著。太姥姥住在山口蘇家,莊前有座山叫裂山,裂山開了個很大的一個口子,長百餘米,深不見底。太姥姥村裡人告訴我:這個不見底的深溝,每每陰雨天氣,時有蟒蛇出洞,溝邊人們時常看到洞邊有一些散亂的雀毛或是兔皮什麼的,有時侯村裡也丟失一些毛雞,也許和這個深溝深藏的蟒蛇、野獸有關的。我往狹洞裡瞅,陰森森的很怕人。太姥姥村裡人講:當心啊,小孩別掉洞裡了,很深的。太姥姥村裡人又說:江北山巒地勢精力顯弱,當年的地藏王菩薩經過三公山打坐時,三公山經受不住菩薩的法力,菩薩只好去江南的九華山了,臨行時菩薩一腳踩去山體立即就出現一道深深地裂口。
在去樅陽境邊的山道,有個石婆凹,石婆凹有塊石頭形似老婆婆一樣的身型,山裡人習慣地稱它為「石頭婆婆」。然而,這個「石頭婆婆」有身無頭又是怎麼回事呢?太姥姥村裡講得很神秘:傳說遠古的時候,這一帶有一個山神叫羅吒,他恨透了山村平易中的繁華,幹擾了他的安靜,於是,他就想從深通海龍王的吊罐底引出海水,把這一帶變成南海艄。羅吒為了跨山便捷,就預備在兩山之間架一座橋――黃龍橋。橋梁架成之時,就是山裡人的遭殃之日。天機不可洩露,橋必須在人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才能架成。羅吒神企圖架橋,這個惡毒的用意還是被神機妙算的石婆婆算到了。
一天,正值三更半夜,就在羅吒神把橋梁準備上架的當兒,石婆婆就學著雞鳴狗叫,連續叫了三聲。警鐘般的聲音驚動了天庭,也驚醒了山裡人。各路神仙前來討伐,山裡人也打著燈籠火把,帶著刀槍劍戟,浩浩蕩蕩衝上山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徹底摧毀了羅吒神架橋的陰謀。羅吒神看著傾圯的橋梁,又氣又恨,跨過一座山,來到石婆婆面前,對著「石婆婆」是連抽了三鞭,鞭到頭落滾倒了山凹裡。慈祥的石婆婆為了山裡人能夠過上平安幸福的日子,就這麼壯烈犧牲了。山裡至今還流傳著咒罵羅吒神歌頌石婆婆的民謠「羅吒神,禍事佬,擬動機,架黃龍,害平民,剮萬刀,壞事多多罪難逃。」 「石婆婆,菩薩心,處處為人平易近,三聲鳴叫倒橋梁,庶民幸福不忘情。」
三公山我不再陌生,親身的感觸,不絕縈耳的神話傳說——留戀往返中,時時觸發著我再去山上探勝的欲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機會總是有的。
十月六日上午,《詩歌報月刊》主編小魚兒、安徽省作家協會、安徽省詩詞協會的孤城、袁木、等文友聚集於無為崑山鄉的崑山中學,由黃平和崑山中學校長何愛兵在前領路,我們從崑山老街出發,二十多分鐘便來到了三公山腳下。
款步而行。深入山坳,兩山排闥,青黃雜糅,滿目蔥蘢。叢林,時鳥飛過;山澗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清澈的溪水翻卷著浪花糅合著山裡人的純潔一起奔向了山外。
時值深秋,山裡人公事先行。與蓮花、三公行政村的緊緊相連佔地五百多畝的新華水庫,這時水庫已經抽乾,一群檢修工程人員正在水庫緊張而有序地施工,汽車、電機的轟鳴,鬧得山坳裡沸沸騰騰的。生動活潑的勞動場面活躍了大山深處寧靜的氣氛——深山並不閉塞,深山更不寂寞。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裡人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他們從田間的勞作中得到自我意識上的安慰和滿足。黃牛近附著農人悠閒地啃著地表上的食草,對於圍攏著的大山,黃牛好像並不感到囚禁,或者說它壓根兒就沒有試圖游離出走大山的念頭,它不管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一種新奇變化從不羨慕,它把自己的生老病死早已經託付給了這塊土地。它為了這大山,大山也給予了它的一切。
登高望遠,目光應接無暇,騰空想像,處處是景,物物生情。
「你們看——山南的那片竹林,竹浪湧動,像不像竹海?」順著嚮導劉老師的指向循聲望去,只見竹葉席捲飛聲傳色,好一幅氣勢恢宏的精彩畫面。眈眈相向那片洶湧澎湃的綠色浪潮朝著我們這些遊客漫捲而來。圇囿綠色的浪濤,飛翎翱翔,逐浪排空。有了竹林,才有海的感觸;登臨崑山,才能體現高聳博大的境界。
「秋天的崑山,竟然如此勃發的生機,可想而知陽春三月的崑山是怎樣的一種氣派!我等不枉此行啊。」詩人孤城嘖嘖地讚嘆著。
何愛兵說:「劉老師引路,我們去竹林裡面觀光。」
我們一行八人沿著竹林的林蔭小道攀援而上,進入竹園頓覺空茫。山下是竹,山上也是竹;前面是竹,後面還是竹。山上、山下,前後左右,連成一片,一望無際。竹海森森,四顧茫然,無法辨認出我們來時的方向。
微風掃過,竹葉沙沙。一根根翠竹鑽出石縫、拱出厚土拔地而起,根連著根,心結著心,像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昔日的艱難的環境中堅忍不拔,頑強戰鬥,生生不息。
我很久沒有上過這樣的高山了,爬了一陣子有些累,後面的人就主張歇會兒,於是我們就不約而同地坐在竹林的一塊大石塊上,一邊喘著粗氣,一邊侃著大山,精神意志並沒有徹底地衰落。
袁牧主任的孩子給蚊子狠狠咬了一口,小孩的胳膊上立即隆起了紅疙瘩。我的胳膊,還有其他一些文友的身體不同的部位都遭到了蚊子的襲擊,癢的我們好難受。劉老師向我們解釋說,:「崑山的竹林可能與別的地方有些不同,六月的蚊子最多,嗡嗡呦呦的整個竹林全是蚊子。好像沒有這些蚊子,就不是崑山的竹林。蚊子已經成為崑山竹海的一大特色。哈哈。」
「這算是一種特色,這麼蹩腳的特色還值得驕傲啊?」我咕噥了一句。置之可否,蚊蟲的騷擾並沒有阻撓我們的視線,反而讓我從竹海到竹園的深處領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壯麗聲色,是承接崑山春夏的一種葳蕤;聲色頑皮的挑逗,就像披植在崑山凹裡的傳奇神話,蒸騰著人間無限的魅力。
崑山的畚箕堖、吊罐底、幸福橋、萬丈樓與五彩池,還有那曬刀石、雷打石……那些神奇而又壯觀的景點,有待我們進一步用心智去開發,要去的。崑山,你有多少精彩全都展現給世人吧,讓我們看個夠。崑山,你的深邃和博大就像那森森的竹海無邊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