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臨風
滷豬肉,準確的說是滷煮下水、豬下水,一般指豬的內臟,或泛指豬肉以外的器官和部位,有的地方也叫雜碎,而在東明,既不叫下水也不叫雜碎,叫什麼呢?叫雜刷。
雜刷包含豬的心、肝、肺、肚、腸、口條、豬臉、豬蹄、豬尾等。外地的下水,都可以分開出售,心、肝、肺、肚等每樣價格不同,想吃什麼隨意,東明的雜刷卻不然,除豬蹄、豬尾單獨以外,其餘必須混搭一起賣。你要一斤二斤也好,十斤八斤也罷,必須心、肺、口條、豬頭肉等都要有點。出售者會根據每個部位的大小不同,給你按比例搭配。這條不成文的規定,何時約定俗成早,已無從考證。但凡東明賣雜刷者,卻都是自然而然的遵守,仿佛這樣的經營方式,與生俱來天經地義本該如此一般。
小時候,成年價聞不見葷腥,更別提雜刷粉肚之類了,只是遠遠的見過,但心裡知道跟自己沒有半點關係,所以也不去想它。
正兒八經地吃雜刷還是在初中臨畢業的時候,那時候,幾個男同學經常在北關石頭家裡玩,一邊抽菸喝酒一邊慷慨激昂地胡唄溜侃虛度青春,儘管心中豪邁,無奈囊中羞澀,所以大多時候喝酒的酒餚都是花生米。水煮花生米,八毛錢一斤,一塊錢可以買一大包,三五個人兩瓶曲香酒,接下來就是一醉方休,直到昏天黑地。
同學李四好拿包雜刷來搭攤兒,此舉當然受到了哥兒幾個的一致同意和歡迎。一大包香噴噴油汪汪的雜刷,既給寒酸的酒攤兒增色,又給成年價聞不到肉味的我們解饞,當然,也是絕佳的酒餚。
也真奇了怪了,一鍋煮出來心、肝、肺、腸、肚等,都有不同的味道和特色,豬耳朵是一層骨頭一層肉,吃起來咯噔咯噔的,別有一番風味;豬心是比瘦肉還細還結實的純瘦肉,豬肚特別是靠近底部的人稱「肚嘴兒」的部位,則是既像肉又像菌類的一種東西,是雜刷中的上品,店家一般都惜售,給搭配的不多;而豬肺卻是最不受人待見的那種,一般人都不喜歡吃,而我卻對它情有獨鍾,它軟、綿、爛、容易入味,全部藥材提煉綜合起來的雜刷的味道都涵蓋在豬肺裡;還有豬肝,有一種豬肝叫「米肝」,就是煮熟後,不用刀切,掰開來斷層面裡面會顯示出米粒狀的結構,拿一塊像吃饃似的咬著吃,別有趣味。
東明的老十字街頭總是各種生意攤點匯集的地方,補鍋的、修車的、賣零食的、擺書攤的、商店、售貨亭……等等應有盡有。賣雜刷熟食的當然也不會放過這絕佳的位置,那可真是真真的風水寶地。特別是集會時,賣雜刷的總是生意奇好,攤位前總會有幾個人在等待,賣家攤主則是精神抖擻,這邊切點肝,那邊切點肺,那邊切點肚兒,這邊切點兒腸,掂起明晃晃的夾把刀,隨著右臂有節奏的上下運動,一片片紅白相間,香噴噴,油汪汪,忽閃閃,明亮亮,薄如翼,凝如脂,亮如雪,香如芷的心、肝、肺、肚、腸、豬頭肉等,好像是著了魔法有了靈魂一樣,在寒光閃閃的刀刃間翩翩舞飛,生死相隨。
哎!對了!差點忘了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重要部位,那就是豬鼻,俗稱豬拱嘴,此部位說肥肉不是肥肉,說瘦肉不是瘦肉,是一種介於肥瘦之間的那種肉,集肥肉的香和瘦肉的味兒於一身,熟制後質地堅韌而富有彈性,富膠質,耐咬嚼,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而不衝。咬一口含在嘴裡,又香又糯,質感獨特,深受人們的喜愛。
雜刷的吃法眾多,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好友小聚,其都是酒桌上一道絕對的硬菜,但要說最解饞最頂飢最過癮的吃法,那還是燒餅夾雜刷。這燒餅夾雜刷可不像某些個吃食一樣,明明是饃夾肉,非要說成是肉夾饃,弄點兒剁碎的肉末放上一星半點,給人一種小家子氣的感覺,使吃的人到心不到口,哪能比咱們這個實實在在的燒餅夾雜刷?豪爽大氣,正符合山東大漢那種粗獷豪放的性格。
剛出爐的熱燒餅,弄半斤剛出鍋的熱雜刷往裡一夾,兩手緊捏,使燒餅和雜刷緊密的粘合在一起,面香裹著肉香,肉汁滋潤了燒餅,燒餅綜合了油膩,然後張大嘴,穩準狠,齊頭並進,一口下去滿嘴生香,各種膠原蛋白迅速炸開,在口腔裡演繹一場華麗的味覺盛宴,這種感覺馬上就會把食者帶進一種物我兩忘之境。
歲月荏苒,光陰似箭,雜刷如今也算不上什麼高級的菜餚,一般的老百姓也都吃得起,但那種小時候的味道回想起來,仍然是饞涎欲滴,心嚮往之。
(文/臨風 原題《東明味道之滷豬肉》 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東明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