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城中、城在山中
山水之城
是宜昌的城市風貌特色
生態宜昌、美麗宜昌
如何得以維繫?
9月20日,《宜昌城區保留山體生態修復規劃》新聞發布會召開。新聞發言人、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吳凱就《宜昌城區保留山體生態修復規劃》編制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治理成效等方面作簡要介紹。
新聞發布會現場。姚曉浪攝
2018年8月
《宜昌城區保留山體生態修復規劃》
編制工作啟動
2019年7月6日
宜昌市政府批覆該規劃實施
編制《宜昌城區保留山體生態修復規劃》(簡稱《規劃》),旨在通過宜昌城區山體生態修復實施,確保山體地災得到有效治理、山體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山體景觀特色得到顯著提升。構建較完善的山體生態修復和管理的體制機制,形成一套成熟可推廣的山體生態修復模式。
山平水闊大城浮。
宜昌山體恢復目標是什麼?
城區有哪些山體受損?
又將重點保護修復哪些山體?
小布帶你一起了解
宜昌城區山體受損現狀
因礦山開採導致山體受損的採石場共計20處,主要分布在點軍和小溪塔周邊。因城市道路建設導致受損的保留山體47座,受損面積約0.87 平方公裡,主要集中在各區新建道路沿線。
因城市房地產、工業等項目建設導致受損的保留山體87座,受損面積約4.53平方公裡,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建區域。
因耕地使用導致受損的保留山體104座,破損面積約8.83平方公裡,主要存在於居民點附近的山體。因植被稀疏導致受損的保留山體92座,受損面積約16.29平方公裡。
規劃山體修複目標
規劃至2020年
受損山體修復率達到25%
↓
規劃至2025年
受損山體修復率達到60%
↓
規劃至2030年
受損山體修復率達到100%
針對不同類型的山體
將按不同修復策略進行治理
山體修復重點區域
規劃確定
重點山體共計67座
山體總面積約41.81平方公裡
共分為
生態保障型山體
景觀遊覽型山體
城市公園型山體
3種類型進行修復
生態保障型山體
規劃生態保障型的重點山體共計22座,山體面積約18.17平方公裡,涉及山體受損面積約3.20平方公裡。該類山體採取自然生態恢復為主,人工生態修復為輔的修複方式。
處理山體地災
採取適宜的工程措施消除西陵峽口山體、將軍包、譚包山、高家巖和譚家河山體等地質災害隱患。
經濟實用的邊坡治理
依據山體不同坡度和地質條件,重點對城鄉路山體、共前村山體、東站路山體、點軍坡、偏巖山、四方山、馬蘭路山體、羊子坪山體和石碑灘山體等採取經濟可行的穩固邊坡和植被恢復方式。
山體生態覆綠
首先清除山體保護範圍內的違建項目;
其次針對耕地使用和植被稀疏的情況,要求全部退耕還林和人工補植,考慮四方山、譚家河山體、荊門山和石碑灘山體四座獨立斑塊山體的規模較大,且分布大量村民點和耕地,因此重點對沿長江、黃柏河、翻壩高速、滬渝高速、夷橋路、江城大道、譚艾路、發展大道延伸段的山體界面予以修復,其他區域嚴格保護和控制,條件成熟後再完成該區域的退耕還林和補植工作;
最後通過封山育林、封禁圍欄等方式還原其自然生態本底,恢復鄉土植被群落,豐富生物多樣性。
景觀遊覽型山體
規劃景觀遊覽型的重點山體共計12座,山體面積約10平方公裡,涉及山體受損面積約1.48平方公裡。該類山體採取人工生態修復和自然生態恢復相結合的修複方式。
處理山體地災
採取適宜的工程措施消除五龍山體和七裡衝山體等地質災害隱患。
利於景觀營造的邊坡治理
依據山體不同坡度和地質條件,採取利於植被景觀營造的穩固邊坡方式,重點對青峰山、五龍山體和七裡衝山體等進行治理。
打造景觀遊覽山體
首先清除山體保護範圍內的違建項目;
其次針對耕地使用和植被稀疏的情況,要求全部退耕還林和人工補植,宜結合季相變化優先選擇鄉土樹種,營造觀賞性強的風景林;
最後是遊憩步道設置和景觀節點空間打造,依據山體修復實施方案,結合地形布置遊憩步道,局部區域植入觀景平臺、休憩設施等人工景觀,提供可觀可遊的休閒遊憩場所。
城市公園型山體
規劃城市公園型的重點山體共計33座,山體面積約13.65平方公裡,涉及山體受損面積約4平方公裡。該類山體採取人工生態修復為主,自然生態恢復為輔的修複方式。
處理山體地災
採取適宜的工程措施消除半島公園、東辰體育公園、白馬山公園、筆架山和磨基山公園等地質災害隱患。
契合公園主題的邊坡治理
依據山體不同坡度和地質條件,圍繞公園主題,可採取浮雕、景觀邊坡等方式進行治理,具體包括鎮鏡山公園、沙河環保公園、東辰體育公園、聯豐公園、雷家衝公園、筆架山、五龍公園、六泉湖山體和求雨包山體等。
建設城市山體公園
首先清除山體保護範圍內的違建項目;
其次針對耕地使用和植被稀疏的情況,要求結合公園景觀和場所活動需要,完成退耕還林和人工補植工作;
最後是營造環境優美的城市山體公園,結合上位規劃對山體公園的主題定位,因地制宜,建設文化、體育、教育、科研等不同類型的山體公園。
都有哪些治理成效
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有新進展
上下滑動查看
三年共計實施水汙染治理與水生態修復子項目40個、長江岸線生態保護修復子項目19個、流域綜合治理與區域生態修復子項目6個、化工圍江治理子項目13個、國土綜合整治子項目3個、機制體制創新與能力建設子項目2個,共六個大類83個子項目(工程管理類),計劃總投資90億元。
2019年3月5日下達了第一批《宜昌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2019年實施計劃》。其中,2019年續建、開工項目62個,計劃總投資78.55億元,2019年計劃完成投資34.03億元,佔三年計劃總投資的37.8%。
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獲批項目總投資103億元。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有新路徑
上下滑動查看
積極對接落實部
關於長江幹支流廢棄礦山
治理項目及相關獎補政策
對宜昌市沿江十公裡全域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前已將宜都、秭歸、五峰、長陽、夷陵、西陵6縣市區的175公頃土地納入部廢棄礦山恢復治理系統。
建立完善礦山地質環境
恢復治理新機制
下發《關於取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備用金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的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對閉坑礦山應完成恢復治理,通過驗收方可退還備用金及利息。
強化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
與保護監管的新要求
出臺《宜昌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生態復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0年)》,2019年計劃完成涉及夷陵區、長陽、當陽、五峰、興山、宜都、遠安、秭歸、點軍等9個縣市區的80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治理面積3067畝,復綠面積1835畝,總投資約1.2億元。
截止目前,宜昌市已完成79家礦山,恢復治理940畝,復綠面積668畝。力爭完成每年一百萬平方米的治理目標。
城區山體生態修復有新成果
根據《宜昌城區實行「山長制」落實保留山體生態修復及管護責任工作方案》,城區15處共140.61公頃的自然山體劃分為85個責任斑塊,由62個「山長」單位進行覆綠提升和管理養護。
來源丨宜昌發布、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全媒記者丨姚曉浪 通訊員丨楊瑞
編輯丨楊楊 編審丨水仙
轉載須註明來源
◆◆
推薦閱讀
◆◆
#宜昌美景大家拍#
天藍水碧月潭河
圖 曹亞平 攝
微博 #宜昌美景大家拍# @宜昌發布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