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rable Technology 可穿戴技術

2020-12-23 財新網

可穿戴技術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幾十年就已經出現,只是最近幾年才真正進入個人電子消費市場。但即便是美國科技巨頭推出的領頭羊產品,也並未真正在大眾中普及。智能穿戴技術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它對未來的商業社會又會帶來多大想像空間?一起來聽聽小編怎麼說。

Wearable Technology 可穿戴技術

Wearable technology refers to electronic and computing devices that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clothing or accessories to improve the convenience and portability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smartphones and computers, and thus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wearer. Though wearable electronic products have been around since the 1980s, with devices such as digital watches and hands-free sets for cellphones, it is only recently that they have seen major developments in the consumer market. The introduction of Google Glass, Samsung Gear and the announcement of an Apple iWatch has put wearable technology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Before these products, the areas that saw the most development were the health care and military sectors. In these non-consumer markets, militaries have developed devices for communications and optics while bio-medical companies have produced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wireless biodata-tracking pills and fitness monitors. The implications of wearable technology are considerable for other fields such as gaming, music, edu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finance.

相關焦點

  • Q3可穿戴手環出貨排名:小米佔近三成市場,蘋果華為緊跟
    [釘科技編譯] 全球穿戴設備市場出貨持續升溫,研調機構Canalys發布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可穿戴手環整體出貨年成長65%,小米持續穩坐龍頭寶座,市佔率達27%,蘋果、華為緊跟其後。小米借著親民價格及整體生態助陣,2019年第三季包含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可穿戴手環全球出貨量達1220萬,相較去年同期成長74%,整體市佔率來到27%;尤其歐洲市場表現亮眼,銷量達270萬,年增長1.1倍。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DeepTech 聯繫到負責該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肖建亮和藝術與科學學院教授張偉,其表示相關成果以《「電子皮膚」 有望成為可穿戴設備的廉價且可回收的替代品》( 'Electronic skin' promises cheap and recyclable alternative to wearable devices)為題,發表在 Science
  • 可穿戴技術公司Shimmer推出醫療可穿戴傳感器算法開源計劃
    可穿戴傳感器通過將連續的、真實的數據納入臨床和研究,有可能徹底改變臨床試驗和醫學,一般來說,可穿戴傳感器用連續、客觀的措施取代偶爾的、通常主觀的健康指標。但目前,缺乏公認的臨床標準將成為可穿戴傳感器在臨床試驗中不能廣泛使用的主要障礙。換句話說,儘管可穿戴傳感器的使用繼續增長,但傳感器算法標準的缺失有時阻礙了它們在臨床試驗中的使用。
  • 英語新聞|Smart technology improves elder care
    Nearly 1,000 local elderly people in need have been given wearable devices that offer online health consultations, smart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call services.
  • 三星可穿戴設備Wearable連續多天出現登錄問題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過去幾天,連接管理三星可穿戴設備的應用程式Galaxy Wearable一直處於宕機狀態,同時有數百名用戶報告了有關登錄和更新的問題。用戶反饋,當三星Gear和Galaxy Watch智能手錶的使用者試圖通過手機登錄Galaxy Wearable時,該應用會始終停留在一個白色的界面。
  • 可穿戴技術:淹沒於時尚洪流OR推進旅遊業變革?
    可穿戴技術的興起,無疑讓旅行這件事變得更輕鬆、更便捷了。顧名思義,「可穿戴技術」就是能夠穿戴在身上的技術,但它並不像一款時尚的耳機或數字手錶那麼簡單。可穿戴設備的佩戴方式多種多樣,大部分是被戴在手腕上,也有戴在脖子上的,夾在衣服上的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可穿戴設備與飾品結合,比如手錶、戒指、吊墜等,慢慢衍生出新的佩戴方式。
  • 可穿戴技術讓他們用皮膚感受立體聲
    據外媒報導,今年9月,幾位聾啞人參加了在拉斯維加速舉辦的一場音樂會,有些特殊的是,他們是在進行一項可穿戴技術設備的測試——這項技術可以讓聾人通過皮膚體驗音樂振動,感受到「環繞立體聲」。據悉,這項技術被稱為Music:Not Impossible,該技術的創意來源於前好萊塢製片人Mick Ebeling。此人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現,不少有聽力障礙的觀眾常常會將位置挪移到揚聲器附近來感受其傳來的振動,由此便使得Music:Not Impossible這套設備靈感突現。
  • MSC郵輪未來將採用NFC可穿戴技術提升旅行者體驗
    據外媒報導, 地中海郵輪(MSC Cruises)公司在當地時間周三宣布,將對旗下郵輪進行技術改造。 這將涉及該公司將在未來10年內打造的11艘大型郵輪及現有的12艘郵輪中部署信標技術。 主要組件包括可在手機和艙內電視上訪問的專用應用以及內置傳感器的手環,其將允許客人使用NFC和RFID的短距離無線技術進入客艙。手環還將與每艘船周圍放置的16000個信標進行通信。
  • 智能技術改變城市生活Smart Technology is Changing Urban Life
    運行在北京海澱公園的無人駕駛公交車最近,越來越多的智能技術被開發和應用到中國社會中。從人工智慧(AI)到增強現實(AR),這些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通過這項由科技巨頭阿里巴巴研發的互動技術,乘客們將可以面對售票機直接說出他們想去的具體目的地,而售票機將為他們規劃最佳路線並推薦相應的目的地地鐵站。該售票系統可通過手機應用實現付款,對於初到上海的遊客來說,甚為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在車站嘈雜的環境下,實現精準遠距離(最遠可達5米)的語音交互」。
  • 可穿戴設備市場:華為甩開小米、蘋果?
    華為消費者CEO餘承東的一條微博,讓可穿戴設備再次登上熱搜。餘承東在微博中表示,華為腕上穿戴設備銷量增長迅猛,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蘋果、小米,位居全球第一。實際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華為就開始在可穿戴市場頻頻發力了,這讓同樣位居國內可穿戴市場前列的小米、蘋果,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
  • 紅牛機翼服和衝浪滑板極限運動中可穿戴技術測量人體舒適度和壓力
    紅牛機翼服和衝浪滑板等極限運動中可穿戴技術測量人體舒適度和壓力消費者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是在合身度方面(他們希望這是正確的要求),而且在功能方面。畢竟,舒適感在確定某人是否喜歡某種產品方面起著作用。
  • 穿戴傳感新技術:沒有GPS也能進行定位
    (原標題:穿戴傳感新技術:沒有GPS也能進行定位)
  • 市場被點燃,可穿戴設備「叫好又叫座」?
    可穿戴設備市場兩位數的增長不僅表明市場需求強勁,還表明了許多人正在首次獲得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不再「叫好不叫座」? 市場增速超過預期 儘管今年受到疫情衝擊,但全球可穿戴設備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消費者對智能手錶、手環、耳機等可穿戴設備需求強勁。
  • 新型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可精準識別語音!
    導讀據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圖片來源:Jose-Luis Olivares/MIT)創新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化學系教授 Kilwon Cho 和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教授 Yoonyoung Chung 成功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
  • 盤點國內兒童可穿戴設備十大品牌
    2015年,對於正處於市場萌芽期的可穿戴設備來說是其蓬勃發展的一年。而在剛剛過去拉斯維加斯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眾多廠商向世界展示了他們最新研發的電子產品,當然也包括悄然興起的可穿戴設備。
  • 可穿戴設備獲得成功的10大因素
    4月25日消息,可穿戴設備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呈現大幅增長的態勢,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曾在去年發布報告稱,2013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規模為14億美元,而到2018年有望增至190億美元。而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先驅企業耐克公司也在前不久宣布將會對FuelBand健身手環部門的硬體團隊進行裁員,同時未來極有可能不會再對該設備進行產品更新,這表明耐克在該領域可能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  那麼,對於一款可穿戴設備來說,如果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獲得成功,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網易數碼結合外媒的報導整理總結了可穿戴設備獲得成功的10大因素,一起來看一下。
  • Shimmer專攻穿戴式傳感器 打造開源技術平臺
    打開APP Shimmer專攻穿戴式傳感器 打造開源技術平臺 發表於 2017-12-19 09:05:53   愛爾蘭醫療傳感器大廠Shimmer,在劍橋、麻州、吉隆坡皆設有分公司,專門針對臨床研究開發各式模塊感測裝置,可記錄心電圖(ECG)、對肌電圖(EMG)和呼吸等,尤其適合大規模實驗計劃。
  • 可穿戴設備之父為何看不上手環們?
    文/穆楠阿萊克斯·彭特蘭(Alex Pentland)被稱為可穿戴設備教父,在學術上,他在制定大數據與可穿戴設備的通用標準;在產品上,谷歌眼鏡。乃至人臉識別技術均為他的在 MIT 實驗室的學生主導。另一個層面來說,就是我們到底需要可穿戴設備做什麼?用 alex 的原話說,目前的設備不能告訴人們「真正」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手環可以告訴你的心率,但普通用戶不需要知道心率,他想要的是身體到底有沒有問題,睡眠質量如何,以後該如何調理等,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大數據層面的應用,缺少軟體與數據的支持,穿戴設備更像是個硬體玩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