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人如何聽音樂會?可穿戴技術讓他們用皮膚感受立體聲

2020-12-11 快科技

據外媒報導,今年9月,幾位聾啞人參加了在拉斯維加速舉辦的一場音樂會,有些特殊的是,他們是在進行一項可穿戴技術設備的測試——這項技術可以讓聾人通過皮膚體驗音樂振動,感受到「環繞立體聲」。

據悉,這項技術被稱為Music:Not Impossible,該技術的創意來源於前好萊塢製片人Mick Ebeling。

此人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現,不少有聽力障礙的觀眾常常會將位置挪移到揚聲器附近來感受其傳來的振動,由此便使得Music:Not Impossible這套設備靈感突現。他由此才注意皮膚是覆蓋人體面積最大的組織器官,可以從此切入並加以利用。

公開資料顯示,皮膚對頻率的感知能力不高,它只能感受到10 Hz~1000 Hz之間的頻率,而耳朵可以聽到高達20000 Hz的頻率。

但是,皮膚對強度和振幅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這套名為Music:Not Impossible的可穿戴音樂套件便從此角度切入:

該設備由兩個腕帶,兩個腳踝帶以及背帶和肩帶組成,它們都以電池作為能源供給,並且這套設備可與音樂會現場音響系統直連向人體穿戴的傳感器傳遞信息,以此更好的讓皮膚感知聲音強度和振幅的變化。

所以,Music:Not Impossible避過了對於聲音頻率的獲得和感知,試圖以可穿戴技術讓聲音繞過耳朵直接進入大腦,提供一種全新的體驗——使用者通過皮膚即可感受音樂。

Music:Not Impossible

相關焦點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圖 | 可在手腕上佩戴的電子皮膚該 「電子皮膚」 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
  • 用科技傳遞溫暖 讓聾啞人「聽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公平的,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正常的生活,有很多人他們是遺落在世間的天使,他們有的不能聽見聲音,有的不能言語,他們失去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與周圍溝通交流的能力,這讓他們在自己心裡或者在別人的眼裡變的不一樣。  手語是由於聾啞人溝通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啞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 新研發可以用皮膚來收發短息,聾啞人都可以實現交流
    外媒消息報導據Facebook開發了一款未來派設備,允許用戶用他們的皮膚閱讀電子郵件和簡訊。一個類似鑄件的裝置綁在使擁用戶的手臂上,該手臂使用觸覺傳感器以某種方式傳輸波浪, 這些圖案感覺像皮膚上代表口語或書面語言的微妙點擊。
  • 新型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可精準識別語音!
    導讀據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這是因為,手機用麥克風檢測聲壓從而識別語音,但是麥克風很容易受到周圍噪音和其他障礙物的影響。(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演示了,在從40dBSPL~70dBSPL的各種不同的聲壓等級上,聲壓與頸部皮膚振動的加速度成比例。他們開發出一種利用皮膚振動加速度的振動傳感器。該設備是由超薄的聚合物薄膜以及具有小孔的膈膜組成,可以通過測量皮膚振動的加速度來定量地感知聲音。
  • 可穿戴技術公司Shimmer推出醫療可穿戴傳感器算法開源計劃
    可穿戴傳感器通過將連續的、真實的數據納入臨床和研究,有可能徹底改變臨床試驗和醫學,一般來說,可穿戴傳感器用連續、客觀的措施取代偶爾的、通常主觀的健康指標。但目前,缺乏公認的臨床標準將成為可穿戴傳感器在臨床試驗中不能廣泛使用的主要障礙。換句話說,儘管可穿戴傳感器的使用繼續增長,但傳感器算法標準的缺失有時阻礙了它們在臨床試驗中的使用。
  • 研究人員為可穿戴電子設備開發可供電的3D列印新型汗蒸膜
    中國3D列印網1月7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生產了一種新型薄膜,該薄膜可以有效地蒸發掉人類皮膚上的汗水,專門用於腋下墊,鞋墊和鞋襯等應用。研究人員還展示了如何利用薄膜吸收的水分為手錶和健身追蹤器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汗主要由水組成。
  • Wearable Technology 可穿戴技術
    可穿戴技術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幾十年就已經出現,只是最近幾年才真正進入個人電子消費市場。但即便是美國科技巨頭推出的領頭羊產品,也並未真正在大眾中普及。智能穿戴技術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它對未來的商業社會又會帶來多大想像空間?一起來聽聽小編怎麼說。
  • 可穿戴技術:淹沒於時尚洪流OR推進旅遊業變革?
    可穿戴技術的興起,無疑讓旅行這件事變得更輕鬆、更便捷了。顧名思義,「可穿戴技術」就是能夠穿戴在身上的技術,但它並不像一款時尚的耳機或數字手錶那麼簡單。可穿戴設備的佩戴方式多種多樣,大部分是被戴在手腕上,也有戴在脖子上的,夾在衣服上的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可穿戴設備與飾品結合,比如手錶、戒指、吊墜等,慢慢衍生出新的佩戴方式。
  • 意念打字、皮膚有聽覺,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Facebook神秘部門的黑...
    Facebook透露,該腦機接口還可以讓用戶直接用大腦控制AR和VR設備,而不是通過屏幕或控制器等硬體。其實,Building 8在六個月前才開始啟動這個項目。但是,團隊已經正在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和聖路易斯華盛頓醫學院進行合作。
  • MSC郵輪未來將採用NFC可穿戴技術提升旅行者體驗
    據外媒報導, 地中海郵輪(MSC Cruises)公司在當地時間周三宣布,將對旗下郵輪進行技術改造。 這將涉及該公司將在未來10年內打造的11艘大型郵輪及現有的12艘郵輪中部署信標技術。 主要組件包括可在手機和艙內電視上訪問的專用應用以及內置傳感器的手環,其將允許客人使用NFC和RFID的短距離無線技術進入客艙。手環還將與每艘船周圍放置的16000個信標進行通信。
  • 立體聲與擴聲系統詳細介紹
    「立體聲」一詞近幾年來頻繁地出現在各種文章和媒體中,它的含意可以概括為聲源的空間分布與人們對它的判斷和感受。   3、立體聲擴聲系統的發展   立體聲在重放系統中非常活躍,而且卓有成效。例如,立體聲的錄音與聽音正在從Stereo發展到環繞聲;電影聲音的錄製與還音的各種制式的發展與實踐等等。然而,在擴聲系統中卻步履艱難。可以說至今沒有一種制式被普遍認同而可共同遵循。
  • 可穿戴設備還能做得更多 醫療健康成未來的趨勢
    它能收集皮膚溫度的信息,然後可以提醒我們很多問題,包括疲勞和體溫過高,而這可能是脫水或發生疾病的跡象。 除了流汗,我們呼吸也能提供有用的反饋信息。一些運動員和健康專家已經可以開始使用含有傳感器的設備來分析我們的呼吸成分。未來有一天它們可能會進入我們的健身追蹤器。
  • 可穿戴SIM卡:任何設備都能用
    這個想法是日本科技巨擘NTT Docomo提出的,他們開發了一款便捷式SIM裝置,將在今天在上海開始的2014亞洲移動展上展出。目前這款原型產品是信用卡大小,但他們打算把它做成更小的可穿戴設備。產品帶有藍牙和NFC,也有可能會用作其它用途。
  • 穿戴傳感新技術:沒有GPS也能進行定位
    (原標題:穿戴傳感新技術:沒有GPS也能進行定位)
  • 紅牛機翼服和衝浪滑板極限運動中可穿戴技術測量人體舒適度和壓力
    紅牛機翼服和衝浪滑板等極限運動中可穿戴技術測量人體舒適度和壓力消費者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是在合身度方面(他們希望這是正確的要求),而且在功能方面。畢竟,舒適感在確定某人是否喜歡某種產品方面起著作用。
  • 開封這家「無聲麵館」給聾啞人提供工作還教會他們手藝
    雖然是一名聾啞人,可麵館需要購買的東西,她心裡十分清楚,很少出差錯。和小霞一樣,店裡的服務員雖然聽不到聲音,而且不會說話,但都很「有眼色」。一位顧客就餐過程中,站起來朝櫃檯方向比畫了一下喝水的動作,服務員小亮立馬送過去一個水杯。一家刀削麵館,為何要選擇聘用聾啞人做廚師、服務員呢?孫斌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實驗性的貼紙,可貼在皮膚上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圖片來源:鮑哲南實驗室) 為了演示這項可穿戴技術,研究人員將傳感器貼在一個測試對象的手腕和腹部,通過檢測每次心跳或者呼吸過程中他們的皮膚如何拉伸與收縮,來監測個人的脈搏與呼吸。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鮑哲南(Zhenan Bao)的實驗室在一篇於8月15日發表在《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的論文中描述了這個系統,認為這項他們稱為「身體網(BodyNet)」的可穿戴技術,將首先應用於醫療環境中,例如監測睡眠障礙或心臟病病人。她的實驗室已經在嘗試開發新型貼紙,來感知汗液以及其他分泌物,從而追蹤體溫以及壓力等變量。
  • 可穿戴設備獲得成功的10大因素
    而市場研究機構IDC在今年早些時候也曾發布報告稱,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年出貨量預計將達到1900萬部,而到2018年將會達到1.119億部。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並不像Juniper和IDC這樣如此看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未來,他們認為該市場未來的增速不會太快。
  • 可穿戴設備之父為何看不上手環們?
    文/穆楠阿萊克斯·彭特蘭(Alex Pentland)被稱為可穿戴設備教父,在學術上,他在制定大數據與可穿戴設備的通用標準;在產品上,谷歌眼鏡。乃至人臉識別技術均為他的在 MIT 實驗室的學生主導。另一個層面來說,就是我們到底需要可穿戴設備做什麼?用 alex 的原話說,目前的設備不能告訴人們「真正」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手環可以告訴你的心率,但普通用戶不需要知道心率,他想要的是身體到底有沒有問題,睡眠質量如何,以後該如何調理等,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大數據層面的應用,缺少軟體與數據的支持,穿戴設備更像是個硬體玩具而已。
  • 航企如何運用可穿戴設備提供個性化服務?
    此外,消費者期待更多回饋,因此航空公司必須為他們提供即時的、個性化的獎勵,以建立忠誠度。聚焦於線上的策略將幫助航空公司收集數據並將客戶進行細分。建立「零售思維」的下一步就是利用收集到的數據提供個性化的體驗,包括基於過往購買記錄的產品推薦和根據個性化喜好展示的定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