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中,最強大的國家。他是僅次於美中日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也是僅次於中美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其出口額佔了歐盟總出口額的45%,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龍頭大哥。
就是這麼發達的德國,每年卻擁有100多天的休息日,成為世界上工作時間最短的國家,這與同樣強大的日本形成了鮮明對比。
工作與生活
在許多歐美人的觀念中,他們是不喜歡工作與生活交雜在一起的。歐美的教師一到了休息時間,就會自動在門上掛一個請勿打擾的牌子,哪怕學生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詢問,只要不是特別緊急的大事,都必須要等到老師的上班時間開始。
而連最普通的維修工人也是這樣,他們會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如果業主在他們的休息時間請他們工作,他們會對此表示很生氣。
德國人也是如此,他們不允許工作的時間完全侵蝕了生活。據統計,德國人每年的雙休日達到102天,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三到四十天的帶薪年假,加在一起接近150天。
而德國由於受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影響,所以他們還會有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等節假日,這麼算下來,德國人的年工作時長只有1047.5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們平均每周只工作26個小時。
而德國的法律其實也在保護德國人的休息權益,他們不允許企業老闆對員工實行加班制度,而老闆也的確不願如此,因為老闆也不喜歡加班。德國人認為,人必須要回到生活中去休息,去學習,才能充滿電,保證工作上的質量。
工作與效率
上述已經提到了,德國人擁有足夠多的休息時間,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在德國人工作時,他們絕不會因為其他的事情分心,正如在生活中,他們不會為工作分心一樣。這樣的觀念不無道理。因為德國人用著最短的工作時間,創造出了最令人信任的工作口碑。
德國的汽車工業非常發達,國內有名的汽車品牌數不勝數,寶馬、奔馳、保時捷等,都是由德國人生產的。
德國的工匠精神舉世共睹,一個德國人生產的鍋,經過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還能用;而我國青島地區由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至今仍然在使用。
由德國出產的汽車,則更不用說,基本上你只要不追求更新換代,開上個一輩子絕對沒問題,因為德國汽車不但質量好,廠家還會給你保修,修的時候都會很仔細,把問題給你徹底解決掉。
在這一點上,德國又和日本形成了對比,日本人的產品雖然也是很先進,質量很不錯的,但那跟德國是遠遠不能比的。
當然,日本的科技水平是足夠領先的,可是為了賺錢,他們總是會把質量降低一些,比如在汽車上,很多汽車他們都不會建造得很完美,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買新車,拉動汽車銷售。可嚴謹的德國人不會如此,他們會在生產上尋求完美,比起日本的這種銷售模式,他們更多是靠口碑賺錢。
而德國人的口碑也的確成了他們賺錢的優勢。由於德國人的工作質量很高,所以他們的加班費會很昂貴,但許多企業仍然會選擇花高價來請德國人工作,因為他們有最佳的口碑。
工作與教育
而德國人水平如此高的工作素質,其實離不開德國的教育。早在普魯士時代,聞名世界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推行了六年義務教育制度,而如今的德國,已經推行到了13年義務教育。德國的年輕人中,有40%以上都具有大學學歷,排名居世界第五。
德國的教育對所有人都開放,德國不實行高考制,不給學校設門檻,只要你想去某所大學求學,哪怕是德國最頂尖的大學,通過申請都可以去。但是這並不代表德國的大學文憑很好混,它採取的是低進高出政策,你只有真心想要學習,在學校裡花了心思苦讀,最後才能通過嚴格的畢業考試。
比起國內發達的學前教育來說,德國人反而不是很贊成學前修教育。德國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去接觸那些高級的理論知識,很多德國的小孩,從小就跟著父母去超市,認識各類產品及其用途,也會學著打理庭院的花花草草。
他們的父母不會把他們關在家裡寫作業,而是帶他們到城市的各個角落,郵局、商場、汽車站、火車站等,培養他們的生活技能,爭取早日獨立。所以,在這點上來看,德國人注重的,是對於知識的運用。
當你置身美麗的德國,也許你看到的低頭族會比國內少很多。不管是在公園的長椅上,還是街角的咖啡廳,包括在地鐵的座位上,你隨處可見,德國人的手中總是捧著一本紙質書在研讀。
他們每個人都很安靜,沒有手機外放的嘈雜,也沒有在公眾場合的高聲喧譁,他們靜靜地給自己充電,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和才能。
由於德國教育的發達,因而培養出來的人才都能夠具備優良的工作素質,有這樣一群優秀的工作者,再加之本身嚴謹周密的做事風格,德國人根本不需要長時間的加班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工作成果。
結語:
德國的佔地面積只有兩個廣東省這麼大,而人口更是只有日本的一半,但德國人每小時工作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卻高達數10億美元,遠遠超過英國和義大利等其他西歐國家。
德國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於人自身發展的重視。德國人從小就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漸漸養成了嚴謹的做事風格,而國家也在教育上投出了大量的資金,為的就是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德國人的休息時間那麼長,雖然有國家法律的保護,但企業老闆本身也並不願壓榨員工,因為只有給員工足夠的充電時間,他們才能在工作上保持活力,從而不斷取得突破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