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丐武訓先生的故事

2020-12-20 美食美景

清朝末年1838年,山東堂邑縣武家莊(現屬山東冠縣柳林鎮),有一個叫武宗禹的漢子,和村裡大多數人一樣,幾畝薄田難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緊巴又不順心,甚至給第三個剛出生的兒子起名的興趣都沒有了,「他在叔伯兄弟們中間排行老七,就叫武七吧」,武宗禹敷衍道。

長輩們的敷衍給了這個剛出生的孩子一個不正式的名字,但武七從小就對讀書表現出了強烈的渴望,無奈家裡實在是太窮了,無力供讀。八歲時,山東鬧大災荒,武七的父親去世,一家人本已困頓的生活雪上加霜。

此後的日子,他常隨母親外出要飯。十五歲那年,武七到鄰村的一個親戚家當長工,他很珍惜這份工作,每天勤勤懇懇,挑水、割草、餵牲口、犁地、推碾子……什麼粗笨的活兒都幹。但換來的卻是打罵,還沒有工錢。「我收留你,給你一口飯吃就算是莫大的恩惠了,還要什麼工錢?」這是這個混蛋親戚的理論。

武七兩年後便離開這個親戚僱主,到館陶縣東北薛店村大地主李廩生(外號李老辮)去打工。同樣勤懇幹活的武七,命運卻沒有絲毫改變,甚至更慘了。一個新年前的除夕,李老辮叫他去貼春聯。因為不識字,他把本該貼到豬圈上的春聯貼到了大門上。李老辮髮現後大怒,不僅對武七一頓拳打腳踢,還罰他不準吃飯、睡覺。在這個風雪交加的夜裡,武七在院子裡站了一個通宵。

還是因為不識字,武七在李家打工,每年的工錢是十七吊,三年未預支過,也沒有結過帳。有一天,武七母親病了,想借點錢回家探母。李老辮欺他不識字,拿出一份偽造的帳本說:「某月某日你支取了幾百文,又某日支用了幾十文。總之,這年的工錢你已經用完了,在我這裡沒有存款了。」這一筆糊塗帳在武七聽來如晴天霹靂,他據理力爭,李老辮當即惱羞成怒,反誣陷說武七是訛詐,叫來家奴把他打得頭破血流,並推出大門不再理會。

遭到欺凌的武七在薛店村東頭的一個破廟裡沉睡過去。有人以為他失蹤了,還有人以為他憂憤而死。三天後他卻走出了破廟,似乎變得瘋癲起來,嘴裡嘟嘟嚕嚕念個不休:「扛活(即打工)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誰也不知道武七在破廟中的三天究竟想了些什麼,那年,他21歲。從此,臨清、館陶、堂邑縣等地街頭多了一個衣衫襤褸、背著褡褳,手拿銅勺的乞丐。

武七一邊討飯,一邊還到處吆喝:「出糞、鍘草、拉砘子來找,管黑不管了,不管錢多少。」他為了避免再次被欺騙,對自己的勞動明碼標價,而且總是提前聲明。這麼做,全是為了賺錢,積攢起來「修個義學院」。

此外,他還玩雜耍——兩手扶地,頭向下,兩腿挺直向上,來一個豎鼎,或者用手代腳在地上學蠍子爬,同時嘴裡唱著說:「豎一個,一個錢,豎十個,十個錢,豎得多,錢也多,誰說不能修義學。」為了吸引別人的眼光,多賺取一點錢,二十三歲的時候他剃成了和尚頭,只在額角上留一塊短髮,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唱著說:「左邊剃,右邊留,修個義學不犯愁;左邊留,右邊剃,修個義學不費力。」他還在地上爬,供孩子騎耍賺錢。他甚至當眾吃蠍子、磚瓦等,以這種自虐的方式博取大家的好奇,得一點點賞錢。

有時候,他討到了好一點的食物就轉手賣出去,自己吃那些黴爛的和糟糠菜根等。有人勸他何苦這樣呢?他答:「吃得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 因為武七總是「義學」不離口,鄉鄰們都以為他得了「義學症」,所以把「義學症」作為他的綽號,他卻不以為然:「義學症,沒火性,見了人,把禮敬,賞了錢,活了命,修個義學萬年不能動。」

31歲那年,母親崔氏去世了,武七和兩個哥哥分了家,分得三畝地,轉手賣了120串錢,加上原來的100多吊錢,他想找一個可靠的人存起來放貸生息,為義學積攢更多的資金。多年的討飯生活讓他瞄準了一個人——館陶縣婁家頭村的武進士婁峻岭,但婁峻岭笑他是個乞丐,不願替他存錢放貸。

於是武七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在武進士門口跪了一天一夜,終於感動了婁峻岭。

錢可以生錢了,離辦義學又近了一步,這更激發了武七討飯、掙錢的熱情。同時,他掙錢的渠道也不斷拓寬。他走街串巷,接觸的人很多,就給人家說媒,每撮合成一樁婚事就會得到一些喜錢。他還撿拾婦女做針線活遺棄的破布廢縷,拈成線繩,或纏成線蛋賣。在別人看來,武七非常摳門,為了錢他可以不要尊嚴,不顧親情,但有時他又非常大方,大方得令人吃驚。

1875年,魯西北平原大旱,農民都種不上莊稼,餓死的人很多,甚至有人賣兒賣女。武訓拿出自己的積蓄,買了40擔高粱用於救濟災民。1885年夏,冠縣城北張八寨張春和的母親有病想吃肉。張春和外出十幾年毫無音信,家裡窮得連吃飯都很困難,哪有錢買肉?兒媳婦竟然割自己的肉給婆婆吃。武七聽聞,慷慨地贈送給她們十畝良田。

武訓積攢的錢財越來越多,但婁峻岭卻無法幫助他興辦義學,於是武訓又把目光瞄準了堂邑縣柳林鎮的進士楊樹坊。

1886年,武訓把全部財產230多畝地和2800多吊錢交給楊樹坊打理,並在楊樹坊的幫助下一步步向理想邁進。有錢了,下面的任務就是選校址。楊樹坊勸武七把義學就建在武家莊,卻被他斷然拒絕了。武七擔心:「武家莊房舍狹小姑且不說,學校也有可能被武家的後代霸佔,還是建在柳林鎮吧,那裡交通便利。」

1887年,柳林鎮開明「地主」郭芬、穆雲捐出3.87畝土地。這年冬天,武七籌建的第一所義學終於落成。為了這一天,他從21歲一直乞討到50歲,其中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義學取名為「崇賢義塾」,共有瓦房20間,大門二門各一座,加上四周的垣牆,共用去了4787吊錢,除了武七自己積存的2800吊錢,其餘都是楊樹坊和當地士紳捐助的。

另外,武七230多畝學田每年地租收入368吊,除去交漕糧70吊,還盈餘290多吊,這些都作為義學的經費。有了學校,還要有老師啊!武七親自到壽張縣請來當時著名的文舉人崔隼,又到聊城聘請了進士顧仲安。學生共有50多名,共分為經、蒙兩個班。

開學那天,武七宴請老師,請來幾名士紳作陪,他卻一個人站在門口,等到進酒進菜的時候,他就向來客磕頭致謝。楊樹坊、崔隼等人請他入席,他卻說:「我是乞丐,不識字,不敢與先生同席。」武七和學生一樣分到一碗菜和幾個饅頭,他卻悄悄地拿到外面換來幾塊新磚,自己仍然吃些殘羹冷炙。

更讓人感動的是,儘管有了足夠的校舍,武七卻不肯佔用一個房間,自己仍然睡在走廊裡。一天上午,武七發現太陽已經出來很高,學生都已到齊,老師崔隼卻沒來上課。他就悄悄走進崔隼的臥房,不聲不響地跪在床前不住流淚。崔隼醒來,感到很慚愧,從此再也不敢懈怠。

有時候,他看見學生在教室內嬉戲打鬧,或者有學生曠課,他就跪在學生面前,流著淚勸說:「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讀書不用心,回家無臉見母親。」

崇賢義塾的校風在武七的感召下非常之好,很快引起了縣官府的注意。堂邑知縣郭春煦到義學視察,發現武七的衣服破爛不堪,便給他十兩銀子,讓他添置些衣服。開始他堅決不要,後來在知縣的一再要求下只好收下,但他又把這筆錢投入到義學中。

第一所義學成功興辦起來,這僅僅是武七的一個開始,他仍然沒有停止乞討的腳步。

1890年,武七在館陶縣楊二莊和僧人了證師父創辦了第二所義學。這一年,武七已經53歲了,有人勸他娶妻生子好養老,他卻不在意:「人生七十古來稀,五十三歲不娶妻,親戚朋友斷個淨,臨死落個義學症。」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並賜武七雅名武訓,同時奏請光緒帝,賞穿黃馬褂。

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都被他拒絕:「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1891年,武訓在臨清一帶乞討,發現窮人家失學的孩子特別多,就決定在臨清創辦第三處義學院。直到1895年年底,第三處義學院竣工,取名「御史巷義塾」(今山東省級示範化學校臨清「武訓實驗小學」)。1896年春天,御史巷義塾終於開學。

59歲的武訓已經耗盡了他最後的心血,1896年4月,武訓病倒了。他靜靜地躺在御史巷義塾的房簷下,不吃飯、不服藥,每天只喝幾口清水,但他一聽到學生的讀書聲臉上就會浮現出笑容。

4月23日,在御史巷義塾的房簷下,武訓帶著微笑走進另一個世界,《清史稿》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

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吏鄉紳執紼送殯,遵照武訓遺囑歸葬於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各縣鄉民自發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淚如雨下。

清廷賜諡號「義學正」,授「樂善好施」匾額。

10年後(1906年),清廷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敬尊稱為「義乞」、「乞聖」。

武訓受到世人欽敬,近代許多名家題詞。

武訓辦義學不僅在國內有很高聲譽,在國外也影響深遠。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辭典》,稱他為「無聲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然而,今天的國人,竟少有人知道武訓先生。

相關焦點

  • 尋訪武訓故裡:乞討興學仁義精神 武家後人仍在傳播
    武訓先生紀念館。  關於武訓,民間多有流傳他的故事。家喻戶曉的是,武訓在臨清、館陶、堂邑辦義學的故事。武訓的事跡響遍全省,時任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後,特下示召見。張曜聞還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直接引領一波捐助武訓辦學熱潮。
  • 呼盉齋先生及其它(結尾)
    三十年前,他立志學清末「義丐」武訓先生,和同為教師的妻子一起,變賣了家產,又四處籌資,歷經千辛萬苦,在東古城鎮後鄭疃村建起了「民生小學」,讓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們免費入讀。其艱苦卓絕的善行義舉,被多家媒體紛紛以「當代武訓」為題報導而廣為人知。他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表彰,許多藝術名家也紛紛以書畫、題詞相贈。臧克家先生題寫了校名,季羨林先生書寫了「千古一丐,柳林騰輝」相贈。
  • 李炳義書法藝術館落戶武訓故裡聊城冠縣柳林鎮
    李炳義書法藝術館開館儀式在武訓故裡山東聊城冠縣柳林鎮舉行李炳義書法藝術館位於柳林鎮武訓紀念館西側  齊魯網聊城10月17日訊(記者 於鵬 實習記者 馬迪)10月16日,李炳義書法藝術館開館儀式在武訓故裡山東聊城冠縣柳林鎮舉行。
  • 武訓紀念館
    武訓紀念館位於聊城市冠縣柳林鎮,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千古奇丐"武訓墓地,是武訓及武訓精神的主要紀念地。  1838年12月5日,武訓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於1896年6月4日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又名武七,字蒙正,自號義學症,諡號義學正。
  • 尋訪武訓故裡:乞討興學仁義精神 武家後人仍在傳播
    武訓先生紀念館。  關於武訓,民間多有流傳他的故事。家喻戶曉的是,武訓在臨清、館陶、堂邑辦義學的故事。武訓的事跡響遍全省,時任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後,特下示召見。張曜聞還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直接引領一波捐助武訓辦學熱潮。
  • 冠縣舉辦「武訓歌謠」 董鳳基、劉廣東、吳澤浩書畫展
    聊城齊魯網6月25日訊(冠縣臺 蘇玲)6月24日,為進一步弘揚武訓精神,傳播義學正能量,再現武訓先生事跡,全面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山東人大書畫院冠縣在武訓紀念館舉辦「武訓歌謠」—董鳳基、劉廣東、吳澤浩書畫展活動。
  • 驥之:武訓的壯美精神世界
    作者:驥之我在家鄉山東冠縣,武訓故裡,虔誠地叩問武訓精神十八年(始於1996年武訓紀念館興建),驚喜地發現了武訓的壯美精神世界。
  • 臨清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
    臨清有句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清淡)。意思是說,武訓為了集錢修義學,除在街頭乞討外,還甘願自己忍受屈辱讓人彈打腦袋,以此來換些銅錢增補修義學的經費。可是,誰要彈了他的腦袋不給錢,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 三字經解讀(3)+連環畫:千古義丐——武訓乞討,興辦義學的故事【圖文欣賞】
    (千古義丐——武訓乞討,興辦義學)【故事天地】 武訓興學清朝時山東省堂邑縣,有一個名叫武七的乞丐,他用行乞、做雜工省吃儉用所存下來的錢,買土地辦學堂,因為辦學有成,人們為他取名訓。武訓五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行乞為生,生活雖然過得辛苦,但還有母親相依為命,日子倒也踏實。不幸的是,他七歲時又失去了母親,孤單一人,便四處幫人打雜。武訓一點也不在乎生活困苦,最讓他難過的是,不能和一般小孩一樣到私塾中讀書識字。
  • 齊魯名士武訓行乞辦義學 馮玉祥贊「千古奇丐」
    武訓(1838年-1896年),原名武七,綽號武豆沫,堂邑縣武莊(現屬冠縣)人。武訓行乞攢錢40年,在冠縣柳林鎮、臨清楊二莊和御史巷興辦義學三處,生前死後受清朝皇帝兩次旌表。民國初,其事跡被編入教科書,馮玉祥稱讚他為「千古奇丐」。
  • 臺灣《走進山東》採訪攝製組到武訓紀念館錄製節目
    2014年5月6日下午,由臺灣中天電視公司和聯合報組成的《走進山東》採訪攝製組一行三人到冠縣武訓紀念館採訪錄製節目,山東省臺辦新聞處孫培君、聊城市臺辦副主任陶新鎮、冠縣臺辦主任馬全林、冠縣旅遊局負責同志等陪同活動。
  • 齊魯文化長廊解說詞87——武訓興學
    他這不是叫武訓嘛,其實此名是因其「興辦義學」有功,清廷取「垂訓於世」之意,給他的賜名,武訓應該是有名字的,因為他在家中排行老七取名武七,當時的人覺得他糊塗,沒心眼兒,說話的時候嘴角吐沫,故給他起了武豆沫這個外號。
  • 冠縣深挖紅色旅遊文化 投資1.2億整治武訓紀念館
    齊魯網 5月8日訊 (冠縣臺 高楊 史守俠)近年來,冠縣在發展旅遊時,立足資源優勢,深度挖掘紅色旅遊文化,將武訓紀念館、肖城古韻軍事遺蹟等作為旅遊重點
  • 武 訓 賦
    憑弔武公,嘆英雄莫論出處:衛青發於馬廄之中,元璋舉於寺廟之間。高祖興於長亭,孔明出身布衣。且夫武訓,不以乞討為其卑微,以金石剛強之信念。忍世人難忍之忍,行世間難行之事。篳路藍縷,矢志不渝;含辱負重,履盡艱辛。歷經半生屈辱,得其所願;終成一世英名,勳垂青史。
  • 情系桑梓 回報家鄉——捐書助教,武訓故裡書香濃
    情系桑梓 回報家鄉——捐書助教,武訓故裡書香濃□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政哲通訊員 孟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魂牽夢縈的地方,或承載著一些甜蜜溫馨的故事,或銘刻著一段難以割捨的記憶。這是繼3月13日愛心人士王延豹將價值4萬餘元的圖書捐贈給冠縣柳林鎮聯合校後,愛心人士在武訓故裡的又一善舉。當天上午,聽說能免費給孩子領故事書、教輔書、營養品和口罩等物品,很多村民早早地帶著孩子來到院內等候。「小泉人很好,以前就肯吃苦幹活,從村裡出去後幹得很好,疫情期間給武漢捐過蔬菜,還給村裡捐過口罩等防疫用品。」
  • 臨清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
    臨清有句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清淡)。意思是說,武訓為了集錢修義學,除在街頭乞討外,還甘願自己忍受屈辱讓人彈打腦袋,以此來換些銅錢增補修義學的經費。可是,誰要彈了他的腦袋不給錢,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 全國最美武氏宗祠大集合,盡顯武家氣派!武家人必看!
    武訓先生墓位於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武訓先生(1838——1896),山東省冠縣(原堂邑縣)柳林鎮武莊人。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他於1896年6月4日在他所創辦的臨清御史巷義學(今臨清市武訓實驗小學)去世,歿後埋葬在當時柳林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墳墓所在位址。多年來,由於學校不斷擴建,原來的「東壁外」早已成為校園內了。1937年以前,武訓墓是土墓。1937年,何思源先生修築武訓墓園時,把墓也一併修成水泥墓。「文革」之初,武訓先生慘遭掘墓焚屍之劫,後武訓殘骨被武莊武氏後人歸葬武氏祖塋。
  • 解放軍陸航大機群編隊飛訓 武直-9疊羅漢
    解放軍陸航大機群編隊飛訓武直-9疊羅漢 (1/3) "← →"翻頁
  • 全國最美武氏宗祠大集合,盡顯武家氣派! 清河武植墓在列……
    武訓先生墓位於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武訓先生(1838——1896),山東省冠縣(原堂邑縣)柳林鎮武莊人。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他於1896年6月4日在他所創辦的臨清御史巷義學(今臨清市武訓實驗小學)去世,歿後埋葬在當時柳林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墳墓所在位址。多年來,由於學校不斷擴建,原來的「東壁外」早已成為校園內了。1937年以前,武訓墓是土墓。1937年,何思源先生修築武訓墓園時,把墓也一併修成水泥墓。「文革」之初,武訓先生慘遭掘墓焚屍之劫,後武訓殘骨被武莊武氏後人歸葬武氏祖塋。
  • 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千古奇丐武訓
    說到武訓,他還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我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乞丐載入正史,這一點就足以顯示出他的傳奇,至於他為何能載入史冊,是因為他是我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人物,是享譽中外的教育家、慈善家。他一生行乞三十八年,用行乞之資建了三所義學,教育了無數窮人家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