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武訓故裡:乞討興學仁義精神 武家後人仍在傳播

2020-12-24 聊城大眾網

  武訓先生紀念館。

  義學正牌坊。

  大眾網聊城·海報新聞記者 侯曉 李連顯

  「黑狗白狗你別咬,我是辦義學的武七跑不了。」這是《武訓興學歌》中的一首《武訓要飯狗不咬》其中的幾句歌詞。數十年的討飯生涯,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的經歷,聊城冠縣人武訓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第一人。

 

  武訓像。

 

  嚶鳴臺。

  關於武訓,民間多有流傳他的故事。家喻戶曉的是,武訓在臨清、館陶、堂邑辦義學的故事。武訓的事跡響遍全省,時任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後,特下示召見。張曜聞還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直接引領一波捐助武訓辦學熱潮。

 

  武訓魂,碑刻武訓先生興學歌。

 

  祠堂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就連光緒帝都親自授匾,為武訓頒以"樂善好施"匾額,並授以「義學正」名號。1906年,武訓去世10周年,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紛紛題詞。

 

  祠堂內部布置。

 

  祠堂前一座武訓半身雕像。

  在武訓祠堂內,有一座高歌臺,為弘揚武訓精神有特殊貢獻的代表人物所建,他們是郭沫若、何思源、陶行知、馮玉祥、李士釗、趙丹、孫瑜等。高歌臺為梅花型全石結構,以示武訓興學的艱辛歷程及弘武代表人物的卓世風骨。

  武訓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11月,武訓紀念館舉辦武訓義學文化節,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主要景點除了高歌臺外,還有武訓祠、武訓墓、武訓陳列室、武訓碑廊、武訓魂、武訓義學堂等幾部分。

 

  武訓在冠縣興辦義學舊址,後進行改造。

  武訓美名享譽全國。辛亥革命以後,蔡元培、黃炎培、鄧初民、李公樸等民主人士,蔣介石、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馮玉祥、張學良、楊虎城、張自忠等軍界人物,陶行知、鬱達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讚頌,或題辭紀念,或為以武訓為名的義學捐款。

 

 

  武訓故裡柳林鎮武莊村,道路旁樹立著近現代知名人士親筆題詞。

  儘管武訓未娶妻,沒有子嗣,但武家後世子弟仍在不斷傳承武訓精神。走進武訓故裡柳林鎮武莊村,武訓先生的故居仍有跡可尋。故宅前,12通石碑全部為名人題寫,包括陶行知、林森、蔣介石、季羨林、廖靜文等近現代知名人士。

 

  武訓舊居,看上去有些破敗,後來幾經重修,現有武家後人居住。

  武訓故宅就坐落在武莊西側。武莊,原屬東昌府堂邑縣,後來堂邑撤縣,武莊劃歸冠縣,現屬柳林鎮轄區。武家後人武成君的家中簡直就是一座武訓紀念展廳,展廳內布置著武訓畫像、各界名人的親筆題詞、各類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等。

  據武成君講,每年家裡客人不斷,他都會把武訓生平及興辦義學等事跡毫不保留地講述給參觀的遊客。現在的武成君除了忙活手頭的工作,還是武訓精神的傳播者。「武訓作為冠縣的一張名片,作為親屬,我們有義務進行傳承和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武訓,了解冠縣。」武成君說。

相關焦點

  • 尋訪武訓故裡:乞討興學仁義精神 武家後人仍在傳播
    關於武訓,民間多有流傳他的故事。家喻戶曉的是,武訓在臨清、館陶、堂邑辦義學的故事。武訓的事跡響遍全省,時任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後,特下示召見。張曜聞還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直接引領一波捐助武訓辦學熱潮。
  • 驥之:武訓的壯美精神世界
    作者:驥之我在家鄉山東冠縣,武訓故裡,虔誠地叩問武訓精神十八年(始於1996年武訓紀念館興建),驚喜地發現了武訓的壯美精神世界。
  • 李炳義書法藝術館落戶武訓故裡聊城冠縣柳林鎮
    李炳義書法藝術館開館儀式在武訓故裡山東聊城冠縣柳林鎮舉行李炳義書法藝術館位於柳林鎮武訓紀念館西側  齊魯網聊城10月17日訊(記者 於鵬 實習記者 馬迪)10月16日,李炳義書法藝術館開館儀式在武訓故裡山東聊城冠縣柳林鎮舉行。
  • 千古一丐武訓先生的故事
    武訓拿出自己的積蓄,買了40擔高粱用於救濟災民。1885年夏,冠縣城北張八寨張春和的母親有病想吃肉。張春和外出十幾年毫無音信,家裡窮得連吃飯都很困難,哪有錢買肉?兒媳婦竟然割自己的肉給婆婆吃。武七聽聞,慷慨地贈送給她們十畝良田。武訓積攢的錢財越來越多,但婁峻岭卻無法幫助他興辦義學,於是武訓又把目光瞄準了堂邑縣柳林鎮的進士楊樹坊。
  • 齊魯名士武訓行乞辦義學 馮玉祥贊「千古奇丐」
    這場紀念活動聲勢浩大,範圍遍及全國,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于右任、鬱達夫、陳衡哲、何思源等人先後以題詞、詩歌、散文、傳記等方式,頌揚武訓的辦學精神。  武訓(1838年-1896年),原名武七,綽號武豆沫,堂邑縣武莊(現屬冠縣)人。武訓行乞攢錢40年,在冠縣柳林鎮、臨清楊二莊和御史巷興辦義學三處,生前死後受清朝皇帝兩次旌表。民國初,其事跡被編入教科書,馮玉祥稱讚他為「千古奇丐」。
  • 齊魯文化長廊解說詞87——武訓興學
    他這不是叫武訓嘛,其實此名是因其「興辦義學」有功,清廷取「垂訓於世」之意,給他的賜名,武訓應該是有名字的,因為他在家中排行老七取名武七,當時的人覺得他糊塗,沒心眼兒,說話的時候嘴角吐沫,故給他起了武豆沫這個外號。
  • 武 訓 賦
    幼年歿父,經年隨母乞討;至純至孝,食必先奉其母。晝乞夜織,廣施善緣。行乞興學,終其一生。千古奇丐,德兼孔墨。積資萬餘而終身敝衣惡食,置地百畝而漂流居無定所。目不識丁而識尊大義,自身窮窘而反哺育才。世之楷模,國之棟梁。由是,清庭以彰其功,敕封 「義學正」。
  • 武訓紀念館
    武訓紀念館位於聊城市冠縣柳林鎮,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千古奇丐"武訓墓地,是武訓及武訓精神的主要紀念地。  1838年12月5日,武訓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於1896年6月4日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又名武七,字蒙正,自號義學症,諡號義學正。
  • 情系桑梓 回報家鄉——捐書助教,武訓故裡書香濃
    情系桑梓 回報家鄉——捐書助教,武訓故裡書香濃□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政哲通訊員 孟偉每個人心中這是繼3月13日愛心人士王延豹將價值4萬餘元的圖書捐贈給冠縣柳林鎮聯合校後,愛心人士在武訓故裡的又一善舉。當天上午,聽說能免費給孩子領故事書、教輔書、營養品和口罩等物品,很多村民早早地帶著孩子來到院內等候。「小泉人很好,以前就肯吃苦幹活,從村裡出去後幹得很好,疫情期間給武漢捐過蔬菜,還給村裡捐過口罩等防疫用品。」
  • 臨清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
    臨清有句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清淡)。意思是說,武訓為了集錢修義學,除在街頭乞討外,還甘願自己忍受屈辱讓人彈打腦袋,以此來換些銅錢增補修義學的經費。可是,誰要彈了他的腦袋不給錢,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 三字經解讀(3)+連環畫:千古義丐——武訓乞討,興辦義學的故事【圖文欣賞】
    (千古義丐——武訓乞討,興辦義學)【故事天地】 武訓興學清朝時山東省堂邑縣,有一個名叫武七的乞丐,他用行乞、做雜工省吃儉用所存下來的錢,買土地辦學堂,因為辦學有成,人們為他取名訓。於是他白天乞討,晚上搓麻繩,經過三四十年的努力,武訓的學堂——「崇賢義塾」果然興辦起來,嘉惠了許多學子。武訓十分關心學生的課業,對老師更是敬重。但是如果遇到不認真教書的老師和不用心學習的學生,他就跪在他們面前,請求他們要各盡本分,好好努力,因此師生都大受感動,不敢懈怠。武訓辦學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
  • 冠縣舉辦「武訓歌謠」 董鳳基、劉廣東、吳澤浩書畫展
    聊城齊魯網6月25日訊(冠縣臺 蘇玲)6月24日,為進一步弘揚武訓精神,傳播義學正能量,再現武訓先生事跡,全面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山東人大書畫院冠縣在武訓紀念館舉辦「武訓歌謠」—董鳳基、劉廣東、吳澤浩書畫展活動。
  • 臺灣《走進山東》採訪攝製組到武訓紀念館錄製節目
    2014年5月6日下午,由臺灣中天電視公司和聯合報組成的《走進山東》採訪攝製組一行三人到冠縣武訓紀念館採訪錄製節目,山東省臺辦新聞處孫培君、聊城市臺辦副主任陶新鎮、冠縣臺辦主任馬全林、冠縣旅遊局負責同志等陪同活動。
  • 臨清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
    臨清有句歇後語:「武訓的腦袋——莫輕彈(清淡)。意思是說,武訓為了集錢修義學,除在街頭乞討外,還甘願自己忍受屈辱讓人彈打腦袋,以此來換些銅錢增補修義學的經費。可是,誰要彈了他的腦袋不給錢,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 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千古奇丐武訓
    說到武訓,他還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我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乞丐載入正史,這一點就足以顯示出他的傳奇,至於他為何能載入史冊,是因為他是我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人物,是享譽中外的教育家、慈善家。他一生行乞三十八年,用行乞之資建了三所義學,教育了無數窮人家的子弟。
  • 【佳作展示·感悟】武訓精神促我前行
    「今天帶你去一個有意義的地方」,今年暑假,媽媽帶我去了位於柳林鎮的武訓先生紀念館,途中她給我講的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故事至今仍在我腦中時時浮現。在清朝光緒年間,一個衣衫襤褸、相貌醜陋的年輕乞丐時而唱著乞討的段子,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路人紛紛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嗎?」這個乞丐叫武訓,冠縣柳林鎮武莊人。
  • 全國最美武氏宗祠大集合,盡顯武家氣派!武家人必看!
    他於1896年6月4日在他所創辦的臨清御史巷義學(今臨清市武訓實驗小學)去世,歿後埋葬在當時柳林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墳墓所在位址。多年來,由於學校不斷擴建,原來的「東壁外」早已成為校園內了。1937年以前,武訓墓是土墓。1937年,何思源先生修築武訓墓園時,把墓也一併修成水泥墓。「文革」之初,武訓先生慘遭掘墓焚屍之劫,後武訓殘骨被武莊武氏後人歸葬武氏祖塋。
  • 全國最美武氏宗祠大集合,盡顯武家氣派! 清河武植墓在列……
    他於1896年6月4日在他所創辦的臨清御史巷義學(今臨清市武訓實驗小學)去世,歿後埋葬在當時柳林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墳墓所在位址。多年來,由於學校不斷擴建,原來的「東壁外」早已成為校園內了。1937年以前,武訓墓是土墓。1937年,何思源先生修築武訓墓園時,把墓也一併修成水泥墓。「文革」之初,武訓先生慘遭掘墓焚屍之劫,後武訓殘骨被武莊武氏後人歸葬武氏祖塋。
  • 冠縣深挖紅色旅遊文化 投資1.2億整治武訓紀念館
    齊魯網 5月8日訊 (冠縣臺 高楊 史守俠)近年來,冠縣在發展旅遊時,立足資源優勢,深度挖掘紅色旅遊文化,將武訓紀念館、肖城古韻軍事遺蹟等作為旅遊重點
  • ​【尋訪泉州好家風】永春縣五裡街鎮大羽村:武德喚起文明鄉風 家風助推鄉村振興
    300多年間,白鶴拳已傳播至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伴隨著白鶴拳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大羽村的家風、武訓,也在更大範圍內為世人所熟知、敬仰。  特別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當下,這個「袖珍型」小山村依託「傳統家風武訓文化興村」,走上了一條「家風+旅遊」的和諧發展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