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人在深圳 | 回不去的童年,走不出的故鄉

2020-09-13 湘雲水一天

年少時,我們都夢想鮮衣怒馬,倚劍走天涯;驀然回首,才發現始終走不出故鄉那塊巴掌大的地方。我只是故鄉放飛的一隻風箏,故鄉才是我的根所在、魂所系。

—— 題記

由於疫情,我從香港回到深圳,在酒店隔離14天。在禁閉的日子裡,我每餐必點樓下湘菜館的外賣。火辣辣、香噴噴,滿口都是思鄉的味道。思緒也被帶回到了兒時的故鄉,一幀幀、一幕幕,像電影一樣在腦海裡回放。

第一幕 故鄉美食

我的故鄉在湘南水鄉安仁縣的永樂江畔,那是一個三面環水、一面依山的小村莊。寧靜的小村莊晨霧朦朧,青磚灰瓦炊煙嫋嫋。

我守在慈祥的祖母身旁,幫她加柴添火。祖母一邊誇我:「人生得聰,火燒得空」,一邊將撈米飯上蒸熟的辣椒或者豆角、蒜子放入椒缽,撒上鹽,並用「抖錘」搗碎。然後,調豬油和豆油(在外面超市都沒見到過的一種固體調料),全家人一天的下飯菜就做好了。有時候,再將皮蛋或者蒸熟的小魚仔、膏渣(煉豬油後剩下的肉渣)等伴在一起,那就更讓人垂涎欲滴了。

伴著熱氣騰騰的撈米飯,我饞貓吞食一樣扒了幾口,辣得眼淚直流,不停地吐舌頭,大口吸氣又大口呼氣。不一會兒就胃口大開,狼吞虎咽地把一缽飯幹光,顆粒不剩。

離鄉多年,我在深圳居然發現以這道菜命名的湘菜館「椒吧」,真是喜出望外,於是就約上幾個老鄉去那裡吃家鄉菜解饞、說家鄉話敘舊,豈不快哉。

第二幕 小村通電

兒時記憶裡,夜幕降臨時就會點上煤油燈,黑煙直冒,蠶豆大小的火苗撲閃撲閃。就著昏黃的燈光,母親雙手挑針為我們編織過冬的毛衣。

記得有一天,村裡來了一個工程隊。不久,就聳立起一排排筆直的電線桿,條條電線通往家家戶戶。有天晚上,突然「啪」的一聲,感覺天地一片通明,全村歡呼雀躍。

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小小的白熾燈泡,直到眼睛發花。探著腦袋望著窗外,只見盞盞電燈與天上的星星交相輝映,耳畔蛙鳴陣陣,不覺陷入遐想之中。

後來,陸陸續續有了電視、電話和網絡等家電設備。一開始是14英寸的黑白電視,屏幕上閃爍許多「雪花點」,好幾家人聚在一起,剝著瓜子討論著電視情節;後來各家各戶都升級為彩色電視,獨自躺在被窩裡看,倒顯得有些冷清。

當時頻道有限,電視劇收視率極高。既有西遊記、封神榜裡能騰雲駕霧的各路神仙;也有《雪山飛狐》、《俠客行》裡能飛簷走壁的英雄豪傑;還有《北京人在紐約》、《紅蜘蛛》等燈紅酒綠與都市風雲。那塊小小的電視屏幕,給我打開了心靈的窗戶,讓我更加憧憬外面世界的精彩,可誰知也有許多無奈。

第三幕 山頂小學

村裡沒有幼兒園,我就直接上小學了。小學學校,位於村東面的山頂上。村裡學齡兒童少,只好隔年招生,學校只有四間教室、三個老師、兩個半班級,有些音樂和美術課,還會混班教學。

教室沒有玻璃,老師會在木窗欞上訂上一層薄薄的塑料為我們遮風擋雨。上課時,我聽講非常入神,搶著回答問題,會冷不丁冒出一聲「媽」,惹得哄堂大笑。

課間休息,和同學們你追我趕,大汗淋漓;「跳屋」、跳繩、摔跤、「鬥牛」,各種遊戲生猛無比,歡聲笑語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裡迴蕩。

放學後,跟著高年級的孩子去搗鳥窩、捉知了、採蘑菇。秋冬時節,白色的山茶花漫山遍野。摘一根空心草杆,伸入到花蕊,輕輕一嘬,甜甜的液體長留在舌尖,甜到心醉。

山茶樹上偶爾會有一種肥嫩剔透、厚厚的葉子,叫茶耳或者茶苞,摘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塞入嘴裡,水潤脆甜、頰齒留香。

寒冬臘月,總會下幾場鵝毛大雪,小村莊像披了一層白白的棉被,山頂小學也像冰雪奇緣裡的童話世界。小夥伴們會盡情地打雪仗、堆雪人。

不久之後,我雙手就腫得像包子。天氣轉暖,更奇癢無比。忍不住要去抓,一抓就破,破了就爛,爛了再結痂,待開春之後才好。每當我看到手上的凍瘡疤痕,就會回味起這段天真爛漫、痛並快樂著的小學時光。

小學五年級,我考入離家 4公裡左右的鄉中心小學,開始寄宿生活。 這座學校坐落在丹霞山上,一眼望去,是一大片凹凸不平的暗紅色的石頭小山包,像朵朵紅雲。 低洼處蓄成一潭春水,是我們天然的遊泳池。 山頂上只要有薄薄的土壤,就會種植著綠油油的莊稼,像郭德綱的髮型。

那時候,正在轟轟烈烈開展「學賴寧」活動。於是我們效仿賴寧,課餘時間約上幾個同學去攀巖和「探險」。我們手拉手鑽在黝黑的隧洞裡,用打火機一照,發現有蝙蝠的一樣的黑影在穿梭(那時候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心裡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與恐懼,我摸著胸口、壓低嗓門叫著同伴的名字,從低沉的回聲裡仿佛能感受彼此的心跳.......

第四幕 油菜花海

永樂江日夜不停地譁啦啦流淌,哼著歡快的曲子匯入湘江。可能太迷戀故鄉的美色了,才圍繞其旋轉出一個優美的「Ω」形舞步。

春暖花開,沿河兩岸柳樹成蔭,飛鳥啼鳴,青草成碧,牛群悠然,像在天地間舒展開一幅巨大的山水畫。一望無垠的油菜花海,在太陽底下更加金燦燦。永樂江像一條綠絲帶在金色的花海中飄搖。楊柳吐出條條絲絛,隨著十裡春風飄向遠方。

放學以後打豬草時的情景時常出現在夢中:拿著編織袋,融入花海中,看花叢中蜜蜂、蝴蝶飛舞,突然被穿梭其中的野兔嚇一大跳,就馬上跟著野兔的方向追去。

玩興正濃,不知不覺已是天色黃昏,才發現忘了正事,囊中空空,於是匆忙動手,扯一些黃了的油菜葉,回家交差。

第五幕 樂極生悲

夏日的餘暉,火力減退,但光彩卻更加絢爛,像打翻了調色板。彩霞滿天,鑲嵌著道道金邊。水面上波光粼粼,半江瑟瑟半江紅。江水清澈見底,日復一日地親吻著那一大片米黃色的沙灘,把鑲嵌其中的鵝卵石也衝刷得五彩斑斕。

一群光著屁股的小孩,在河水裡嬉戲打鬧,水花四濺。正要被抓住時,突然像水鳥一樣鑽入水底,在10米開外地方才探出一個腦袋,甩了甩頭髮,露出勝利者的微笑。

美好的景色往往也危機四伏,容易發生樂極生悲的事情。記得我8歲那年,已習得一點水性但還不會遊泳。我一個人偷偷溜到沙灘上,正追趕一群嬉戲的小魚,突然一腳踏空,滑進一個沙坑,嗆了好幾口水,嗓子好像被堵住了一樣,想喊喊不出聲。我雙手撲騰,使勁掙扎,腦袋憋得像要爆炸,不一會兒就精疲力竭、眼前發黑,感覺就要沉入江底。

就在這時,一雙大手託起我的屁股。我被救出險境,呆坐在岸邊嗆了幾聲才緩過神來。抬頭一看,一個陌生又模糊的背景已漸行漸遠,不久就離開了我的視線。

因害怕父母懲戒,我把衣服晾乾後,才敢回家。當我長大成人,說起這樁不為人知的往事,家人無不唏噓感嘆。而今,每當我看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俠客故事,就會想起那個模糊的背景,內心總有一種知恩未報的遺憾。

第六幕 水漫沙洲

梅雨時節,常常洪水泛濫。江水卷著黃沙,如巨龍咆哮,滾滾而下,漫過沙灘,侵入田野,淹沒房屋。沿河兩岸成一片澤國,我們村如一葉小舟斜躺在水澤中央,風雨飄搖,顯得那麼渺小。

岸邊的柳樹在洪水裡掙扎著、顫抖著,死死守護著河堤。禾苗、蔬菜沉入水底,河面上滿是殘枝敗葉。那些西瓜、南瓜、冬瓜像五彩氣球一樣在水中飄蕩。

鄉親們大半年的心血甚至全家人一年的希望毀於一旦。天要下雨,水要漲潮,怨天尤人無濟於事,只能爭分奪秒地搶救,甚至還能撈得一些意外之財。

洪水泛濫時,大魚小蝦也會到岸邊尋找寧靜的港灣。有一次,我和弟弟跟著經驗豐富的老叔公,在退潮之前選擇了一塊「凹」字形的窪地,在水流出口處事先布好網。不一會兒就有大小魚兒入兜。我緊緊抓著那條活蹦亂跳的大魚,小心臟也跟著怦怦直跳,既興奮又緊張。

大水之後,一片狼藉,滿目瘡痍,不管洪水是否再來,鄉親們都得儘快重整河山,該耕作的耕作,能補救的儘快補救,也許這就叫「盡人事、聽天命」吧。

洪水過後,我家白色的牆壁上還長留著一條黃黃的「水平線」,它時刻在警示我,做人、做事都要有底線,既要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對風險的警惕,也要未雨綢繆、危中見機、化危為機。

第七幕 「雙搶」時節

酷暑七月,烈日炎炎,金黃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彎著腰,預示著馬上要「雙搶」了。所謂「雙搶」,一是搶著收割早稻,二是搶著耕種晚稻。男女老少擼起袖子加油幹,轟鳴聲此起彼伏。

女人們彎腰割禾,手腳麻利,只聽見「刷刷刷」的聲音,一排排稻穗應聲而倒。小孩們打著赤腳來回摟禾,渾身泥漿,手臂上道道印痕。

兩個青壯年汗流浹背地踩著一臺打禾機,像在暗中較勁,看誰踩得更響。踏腳板上下起伏,桶內滾筒翻滾,發出陣陣轟鳴,稻穀飛濺,很快儲滿機艙。豐收的人們挑著滿滿的稻穀,在田埂上飛奔,肩上的扁擔伴著有節奏的步伐,吱呀作響。

屋前的禾坪上,人們趁著烈日,或用耙子或用雙腳翻曬稻穀,這時候最擔心的是陰晴不定的天氣,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豔陽高照,一轉眼功夫就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大雨瓢潑。

大家從四面八方跑回來,集眾人之力,七手八腳地將剛翻曬的稻穀堆積、用薄膜遮蓋,或用籮筐裝進倉庫,縱你有三頭六臂都忙不過來,總有一些人的稻穀被大雨淋溼或衝走。收割早稻,馬上就放水耕田。老農揮舞著皮鞭吆喝著,耕牛賣力前行。接著要插秧,彎著背,弓著腰,半蹲馬步,一株一株往泥裡插,不一會兒就會腰酸背痛。

雙搶完畢,有一個「嘗新」儀式。家裡殺雞買肉,煮著新產的大米,祭拜祖宗後再大快朵頤,品嘗豐收的喜悅。

那時,我天天盼望著早日跳出農門,擺脫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對幹農活的牴觸心理也遠超過美食的誘惑。母親說得很直白:「我是睜眼瞎,你不好好讀書,就跟我一輩子種田吧」。父親會引經據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暑假過後,我帶著些許逃避,也帶著殷殷期望,回到學校埋頭苦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多年寒窗,我如願以償進入到理想的大學。

第八幕 依依惜別

那一年,我背上行囊,意氣風發地遠赴京城求學,村口的渡船也仿佛橫在岸邊等我。

江水悠悠,垂柳依依,撐船前行,真有人在船中、船在畫中的感覺。跳上岸後,我回望油漆斑駁的渡船及飽經風霜的擺渡人,像遠嫁女子一般與故鄉依依惜別,只覺鼻子一酸。曾幾何時,我還埋怨過這裡交通閉塞、窮鄉僻壤;抱怨過這艘渡船太不方便,經常像沉睡的醉漢臥躺對岸,千呼萬喚才過來。

那時候,我還不知天高地厚,發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也讓這裡「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無奈操勞半生,仍為房貸所累,至今也沒能為家鄉盡半點綿薄之力。

第九幕 重歸故裡

離鄉多年,父母也已跟隨我在城市居住。故鄉還是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每逢長假都讓我歸心似箭。

從郴州站下高鐵,驅車百裡返回安仁縣城,沿途的風光日新月異。只見永樂江兩岸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倒影在碧波裡蕩漾。神農殿依山傍城、氣勢磅礴、香火繚繞,紀念這位曾在這裡嘗百草、治百病、教農耕、制茶葉的先祖。

「藥不到安仁不齊,郎中不到安仁不靈」,一年一度的「春分節」更加熱鬧非凡,雲集四方商賈、八方來客,這裡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草藥集散地。

不遠處是4A級景區稻田公園,可謂無邊光景四時新。「春觀花海、夏品荷香、秋望金稻、冬賞油菜」,成為展現農耕文明的勝地。

從縣城回到村裡,有兩條公路。往右走,只見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先生回鄉投資的工廠已破土動工,但願以後更多家鄉父老不用背井離鄉了。

不一會兒,就來到曾經就讀的中心小學所在地——丹霞山。只見遊人排成長龍,漫步在那條長長石梯上;我這會兒才知道相傳那一串串凹凹的石坑就是當年神農氏的搗藥池,而那個我曾暢遊的池塘則是神農氏的洗藥池,頓時我也感覺好像沐浴了仙氣。

往左走,經過禾市鄉,附近有一棟7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那就是歐陽宗祠。我後來對中國近代史做了一些了解後,才發現其偉大之處。「族人受宗祠之蔭庇,宗祠因族人而生輝」,這裡最負盛名的要算清朝的歐陽厚均先生。他是嘉慶年間進士及第,官至浙江道監察御史,因性格耿直,仕途受挫,年僅四荀就以母老告歸,修縣誌、建文塔,教化鄉鄰。1816-1843年,受聘嶽麓書院山長,歷經二十七載,青絲而至,白首而歸。先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弟子三千,不乏曾國藩、左宗棠、江忠源、郭嵩燾等晚清中興名臣。如果研究湖湘文化,其中一脈可溯源到歐陽厚均,先生高山仰止。至今,這裡仍固守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沿著河邊山路繞幾道彎,映入眼帘的就是我魂牽夢縈的小村莊。永樂江濃霧繚繞,靜水深流。那條渡船,鎖在岸邊寂寞地隨著潮漲潮落。江底被淘金船翻了個底朝天,那片靜美的沙灘已無跡可尋。我小時候在沙洲上無心插下的柳條,已蔚然成蔭,死死地守護著故土。河岸邊低洼的沙地已被山上的黃土墊高,成了百畝良田,不再受到洪水侵蝕。

村裡新鋪的水泥路覆蓋了那條泥濘小道,奔跑著不少汽車、摩託。路上遇見的小孩,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略帶羞澀的表情和我小時候一樣。馬路穿過那一大片田野,曾經揮灑的汗水早已蒸發,清風佛過,綠浪翻滾。山腳下、田野邊,很多熟悉的老房子只剩殘垣斷壁,旁邊一棟棟新修的小洋房錯落有致。

村中央那棟祖宅,是我出生的地方。歷經了百年風霜,精緻的木雕早被破壞,飛簷畫壁仍依稀可辨。這裡曾經人聲鼎沸、雞犬相聞,現在人去樓空,顯得格外沉寂與空曠。在那動蕩年代,其中兩間瓦房被強拆了,剩下那面土磚牆裸露著,被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衝刷出了道道裂縫,就像爬滿皺紋老祖母的淚痕,訴說著無盡的滄桑。

祖宅西邊的三層鋼筋混泥土樓房,是父母80年代蓋的新家,凝聚了他們半輩子的心血,也承載我三姊妹的兒時記憶。庭前屋後,各有一顆青松挺拔,高過屋頂,像兩個忠誠的衛士在看護家園。

近些年,家人們常年在外,大門的紅漆已片片剝落,簡陋的家具也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房梁上還留著燕子窩,似乎能聽見燕語呢喃。神龕上擺著先祖的遺像,滿臉的慈祥,還是記憶中的模樣。對著他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不覺已紅了眼眶。

第十幕 離鄉感懷

離鄉數十載,鬥轉星移,滄海桑田,舊貌換新顏。故鄉還是我的故鄉,但歲月已改變了彼此的模樣。出走半生,我也不再少年。

進入不惑之年,才算明白流年似水,人生如夢,童年回不去,故鄉也帶不走。世事變遷,代際更迭,有成長,就有衰老,有獲得,就有失去,傷感只是徒然。從前車馬慢,可以細細品; 現在節奏快,容易讓人應接不暇,忽略身邊最親的人和最美的景。

所幸「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曾經見過的風景、遇見的人、經歷的事都會成為生命的底色,可以藏於心底一隅,伴我一起旅行,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總能找到生命原點與行走的軌跡。

每當我身心疲憊、惘然無措時,就會回顧來時路。故鄉山水像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畫,一直滋潤著我、溫暖著我、鞭策著我、塑造著我,給了我美好的回憶、無盡的啟迪與一往無前的勇氣,讓我學會體恤苦難,警惕風險、欣賞美景,享受快樂、心懷感恩、樂天知命。

年少時,我們都夢想鮮衣怒馬,倚劍走天涯;驀然回首,才發現始終走不出故鄉那塊巴掌大的地方。我只是故鄉放飛的一隻風箏,故鄉才是我的根所在、魂所系。

作者簡介:彭泰銘,湖南郴州安仁縣渡口鄉浪石村人,經濟學碩士。先後就讀於浪石村小、渡口中心完小、安仁一中2000屆畢業、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深圳某地產、銀行總部及香港某央企工作。

相關焦點

  • 回不去的故鄉,成為客棧,留不下痕跡也帶不走鄉愁
    《逆風歸途》 27 心思像一把萢兒,酸酸甜甜,白出我們純粹的童年> 回不去的故鄉,成為客棧,留不下痕跡也帶不走鄉愁 ——肅竹《逆風歸途》 一座山 鎖定一生的鄉愁 我們遺落的童年 在殘存的竹林間 唱起我們童年的歌謠 歌聲 在大山間迴蕩
  • 故鄉,走不出、回不去……
    雖然並不情願,但也沒有別的辦法。不過,正是那時看到的一切,奠定了我繪畫的基礎,創作出像《紫雲英》這樣的作品來。」《紫雲英》1982年。月色朦朧的京都大原,田裡開滿了美麗的紫雲英。春天的園子被紫雲英染上了鮮豔的色彩,仿佛鋪著紅色的地毯。
  • 爹媽走後,故鄉已經回不去了
    整個人就會重新振作起來,一次又一次地去嘗試,一次又一次地堅持。或許人生很難,在外打拼的路坎坷難行,可是一想到家鄉,疲倦的身心就會重新充滿力量。 故鄉能夠讓我們蓄滿力量,能讓我們從頹廢中走出來,因為那裡有一份牽掛,有一份動力。
  • 忘不了的村莊,回不去的故鄉
    故鄉就是一個村莊,所遇到的任何村莊都會讓人不自覺的想到故鄉。這種靈性來源於山間日月雨露的滋養,不像溫室裡的花朵,無需人的精心照料。只要你誠心的駐足聞香,湊到它的跟前,它定會嬌羞的花枝後仰,給人馥鬱清香。到了夜晚,借著夜空上漫天的螢火,輕輕的挽上一縷楊柳河岸邊的清風,跳起天馬行空的舞步,在輕盈的旋轉之中與村莊的山與水、天與地渾成一體,分不清這是夢境還是仙境。但臉頰上的淚花不會欺騙自己,因為它知道這是回不去的故鄉與流年。 迷戀畫中景,更念畫中人。
  • 我和我的故鄉:回不去的心靈港灣
    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有兩個故鄉,小時候,我出生在黑龍江的某縣城邊緣的小村莊,黑山一隊,很具有東北特色和時代感的名字。我在那裡生活了八年,出生後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度過。記憶已經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遠處的小山,這些還隱隱留著記憶中時長的懷念。
  • 人生感悟: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你舌尖的味道,故鄉是回不去的地方
    今天跟一個老大哥聊天,又聊到了故鄉的問題。因為大哥從剛畢業到現在,已經在北京打拼了二十多年了,在這期間三起三落,算是改革開放以後,比較早的一批北漂。大哥說,故鄉是什麼?故鄉是你舌尖的味道,故鄉是你回不去的地方,故鄉是你祖先漂泊一生,最後停留的地方。
  • 故鄉,很遙遠,是我回不去的地方
    雖然很久不曾回去了,但在夢裡,故鄉依然是當年的模樣,那曾經盛滿我的歡笑的小學校,那曾經走過無數次的鄉間小路,那在春天裡潺潺流淌的小溪水,那在夏季瘋狂生長的玉米地,那永遠挺拔高大的白楊樹……其實,小學校已經荒廢了,因為現在孩子不多了,都集中到鎮上上學,每天有校車接送,這個曾經培養了無數人才的小學就閒置了;當年晴天揚灰雨天泥濘的鄉村公路也早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滑平整筆直的水泥路
  •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鄉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而遠方終可抵達,故鄉只能終生守望!,回不到的地方是故鄉,深深的心痛了。悔不當初,若能回去過去,一定乖乖的穩穩的選擇,如今遠離家鄉再也回不去,卻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生活,甚是疲憊心累無奈。故鄉 是打拼在外的遊子們魂縈夢繞的地方,是記憶中永不磨滅的亮點;是生命裡落葉歸根的渴望。
  • 回得去的老家,回不去的故鄉!
    春節我們幾個同學小聚了一下,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一,一般回家的頭兩天都還高興的,陪父母說說話,吃頓飯,第三天就覺得有點無聊了;二,聊天時,你越成長,越獨立,跟家人的衝突也就越大,也沒什麼交集;三,小時候放鞭炮,走親戚拜年的感覺不再有了
  • 又快過年了,要回老家了,但心靈的故鄉卻再也回不去
    不一會兒,一夥屁孩集結完畢,開始玩起當季流行的遊戲,夏天玩甩牌,冬天彈溜溜(玻璃球),有時候也去搞個破壞,還被人家追到家裡來。曾經有段時間很迷釣魚,早上五六點,天蒙蒙亮就起床去湖邊,到了吃飯的點就回,吃完飯再回來,一撮小孩一直抱著魚竿蹲到太陽下山。偷偷的釣,那是人家私人養魚的湖泊,因為比較大,主人家管不過來。
  • 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肉身與靈魂將如何安放?
    現實生活中,往往是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放不了肉身。每每夢回故鄉,兒時的歡歌笑語,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和家鄉的味道總是讓人久久難以忘懷。醒來後,遠方的遊子總是淚流滿面,但為了生活,擦乾眼淚還得繼續努力前行。
  • 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到今天的武漢三鎮
    這兩種毒都指向同一個地方——故鄉,即使有的回得去,比如與冠狀病毒無關的;有的回不去,比如被病毒暫時籠罩的武漢三鎮的人們。但年雖然是團圓的日子,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再到今天的武漢三鎮,故鄉,只是跟回不去的童年一樣,她只會存在美好的記憶裡,一遍一遍地敲打人生而在世的惆悵。
  • 回不去的日子叫童年
    我咧嘴一笑,童心可以永葆,童年是再也回不去了。謹以此文獻給所有長大的人們,也希望每一位父母能夠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回不去的日子叫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每當有危險時,布穀鳥的身體會散發出一股奇異的臭味,讓侵犯者遠離。我乖乖地把這隻布穀鳥放歸草原,從此懂得了對草原上所有生命充滿敬畏。
  • 少數民族的部落文明輓歌:回得去的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
    2012年10月,金沙江下遊最末一級電站——向家壩電站蓄水發電,他的家鄉永遠淹沒在了電站庫區湖底,家鄉變成了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電站蓄水前的十餘年間,連他自已都記不清多少次從省城昆明跑回老家,用手中的相機,搶救性拍攝了兩萬多張家鄉的照片,用影像記錄下金沙江下遊兩岸的山川風貌、人文景觀,為家鄉立此存照。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武平,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
    儘管如此,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還是時常襲來。母親走後,時間不斷衝淡我對這個小山村的牽掛和情感。也許,對於遊子來說,從回家裡到回故鄉的裂變,就在於父母。所謂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母親走後,我們家的土房子也倒了,川坊也徹底成了我的故鄉。  母親的一生十分辛勞,她聰明、好強、倔強。從人情社會的角度,中國的農村不是田園牧歌式的。
  • 回不去的故鄉,留不下的城市——農民工
    天不亮就起床,啃上幾口冰冷的飯菜就去工地了,工地一般都在遠離城市的荒涼地帶,根本買不到好吃的飯菜,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小攤販,碗筷都不乾淨,常年不刷,面上圍滿了蒼蠅,但他們沒得選擇,飢餓讓人失去理智。除了吃飯,就是幹活幹活幹活,無休止地幹活。冬天再冷也得徒手幹,而且是在室外,接觸的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是布滿灰塵的有害環境。
  • 有些路 只能一個人走 回不去的從來都不是故鄉 而是舊時光
    ——汪國真《學會等待》你要忍,忍到春暖花開;你要走,走到燈火通明;你要看過世界遼闊,再評判是好是壞;你要卯足勁變好,再旗鼓相當站在不敢想像的人身邊;你要變成想像中的樣子,這件事,一步都不能讓。就算天大的事情來了,也不逃避它,心平氣和地為自己爭取最合理的解決之道,不可以做一個弱者,凡是不順心便跌倒的人是要被社會淘汰的,做一個有彈性的人,當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
  • 離開老家10年之後,故鄉成了我想回也回不去的遠方
    【北魚說】從背井離鄉去外地上大學到現在,掐指一算,竟然已經離開家鄉10年之久了。而這10年期間我在家鄉短暫停留和探望親人的時間,累積起來,居然連一年都不到。當故鄉也變為他鄉,在外漂泊的遊子,還有什麼地方回得去呢?
  • 香港大澳 回不去的是故鄉
    循著海浪的聲響,走上百米,即見河道。棚屋背後的不寬敞的街道上是海鮮酒家、蝦醬店、涼茶鋪子。石斑、龍脷新鮮十足地擺在酒家門口。  繞過街鋪,原汁原味的棚屋區才有真的樂趣。咿咿呀呀的粵曲間或從破舊的收音機裡傳出,阿婆阿伯也會興致高昂地跟上一句。麻將推砌的聲音伴著笑聲響起。有人在看電視裡TVB的肥皂劇,少年在陽臺上澆灌花木……  路邊一座廢棄棚屋,門口的郵箱塞滿了永遠不會拆開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