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隨著中國農曆新年的來臨,《泰晤士報》在頭版舉行「中文猜謎」活動,連續數日教英國主流社會學漢字。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中文詞彙也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來源。據樂觀預計,用不了多久,中文將與英語、西班牙語同列世界三大工作語言。[點擊進入專題:中國將建五百所孔子學院] |
中文成英語新詞彙最大來源
3000萬老外學漢語使英語產生深刻變革 1994年以來中式英語貢獻率達5%到20% 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文 廣州日報新聞藍頁記者 曾向榮
2月8日,幾個漢字「人」的象形圖案出現在《泰晤士報》頭版報頭的下方,每個看報的人都在猜想這些奇怪的符號意味著什麼。隨著中國農曆新年的來臨,「中文猜謎」活動拉開了《泰晤士報》連續幾天向英國民眾全面介紹漢字的序幕,在英國主流社會掀起了又一輪學中文的熱潮。
不僅僅在英國,漢語熱已經深入到世界很多地方。不僅外國留學生來華求學連年創紀錄,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漢語教材進入了10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課堂。
中國語言的影響力還不僅限於此,同時它還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一大批地道的中國話變成了英語新詞彙。廣東話的「飲茶」被老外直譯為drinktea,四書被稱為Four Books,和平崛起成了peaceful rising 。
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的來源。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月9日,英國各地被大雪覆蓋,《泰晤士報》在當天頭版報頭的下方,用醒目的紅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today?」,讓英國讀者猜到底哪個漢字才是「雪」,內頁的長篇文章則講述了漢字是如何從古老的象形圖案演變成現代的漢字的,還讓讀者將「日、明、旦、從、田、門」等漢字與對應的英文單詞聯繫起來。
《泰晤士報》編輯阿魯西卡·希莉表示,上述中文猜謎活動是《泰晤士報》「中國周」行動的一部分,這次「中國周」將一直持續到2月17日的農曆除夕。這位編輯稱,《泰晤士報》之所以開展教中文活動,是因為很多讀者對中文有興趣,因此想讓讀者掌握中文的一些基本知識。
在《泰晤士報》網站提供的一段音頻中,《泰晤士報》主編羅伯特·湯姆遜還用中文說了毛主席的名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來鼓勵人們學習漢語。
2月10日,《泰晤士報》記者邁克因泰發表文章介紹其重返校園學習漢語的經歷。他在文章中稱,漢語正在全球傳播,部分因為中國擴張的經濟和在國際事務上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國政府也在通過建立「孔子學院」並派遣教師出國積極推廣漢語。
延伸閱讀:對外教師見證美國漢語熱 美國人稱不能錯過中國
華人遭歧視境遇改變 印度尼西亞掀起學漢語熱潮
泰國「漢語熱」持續升溫 9所孔子學院正式成立
中俄籤署合作建設孔子學院協議 漢語熱在俄升溫
朝鮮大學生興起漢語熱 漢語學習CD成暢銷商品
非洲孔子學院數量達6所 漢語熱蔓延非洲大陸
法國掀起漢語熱 費加羅報細數學習漢語十大理由
美國持續漢語熱 中文保姆年薪7萬美元供不應求
點擊進入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