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解放軍總指揮,中槍被「俘虜」,至今下落不明
文/半夜論史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國兩制這一方針,最早是針對臺灣的收復所提出的。臺灣遠離祖國大陸幾十年,海內外同胞們一直都盼望著臺灣能夠回歸祖國,能夠回家。尤其是近幾年來,祖國人民還對於臺灣回歸祖國的願望越加的迫切,甚至還提出了武力收復。相信大家應該知道在四九年的時候,我國解放軍曾經針對臺灣發起一場金門戰役,這場戰役的目的是痛打落水狗,將逃到臺灣的國民黨軍擊潰,趁勢收復臺灣。
可能是解放戰爭的一路勝利,使得一種驕傲的心態充斥在解放軍和其指揮心中,當時作戰的解放軍忽略了海戰的種種困難和隱憂,最終導致金門戰役的失利。解放軍總指揮在這一戰中身中數槍被俘虜,至今仍然下落不明。金門戰役以海戰為主。可是當時我國解放軍只善於陸地作戰,對於渡海戰役十分的不熟悉。而且當時我國解放軍的海戰武器裝備都十分的不足。
東拼西湊之下,勉強能夠讓二十八軍,共九千人乘船去金門島作戰。當時我國解放軍信心滿滿,且因為解放戰爭一路高歌,處於士氣正濃的時候。雖然解放軍隊對海戰還不熟悉,且派去的人數不多,但是派去的二十八軍乃是王牌軍隊,作戰經驗十分豐富,解放軍們都信心滿滿。當時國民黨派有兩萬軍隊駐紮在金門,可是物資短缺使得他們的戰鬥力直線下降。
因此,我國解放軍認為這是一個攻打金門島的好時機,所以,儘管在準備仍不夠充分成熟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率軍開拔金門島。但是一開始的時候就遇上了困難,二十八軍沒有估計到海裡面的準確情況,使得在登島的時候船隻擱淺。幾費周折之下,終於登上了島。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我國登島解放軍正面碰上了為金門島國軍補充物資的國民黨軍隊。來補充物資的國民黨軍隊整整有三萬人,一個大軍團。
本來我方軍隊人數上就處於劣勢,駐守的國軍有了物資的補給,加上還有3萬的援軍,戰鬥力直線上升。儘管解放軍驍勇善戰,但是在如此糟糕的情況下,解放軍們還是節節敗退,金門戰役大慘敗。金門戰役的總指揮,乃是二五一團的團長劉天祥。他是在金門戰役節節敗退之後被臨時任命的總指揮。他當時想要力挽狂瀾,於是組織士兵們去搶奪船隻,準備逃回大陸。
可是對方實在是人多勢眾,人少力微的解放軍無法突破重圍。正當總指揮劉天祥帶著軍隊艱難往深山裡面撤退的時候,一個曾經是國民黨軍人,後來被吸收進二十八軍的俘虜見到國民黨軍隊勝利,於是非常無恥的背叛了。並且為了立功還指認了當時金門戰役解放軍總指揮劉天祥。於是劉天祥便被國民黨軍隊圍攻,被打了好幾槍身受重傷。一片混亂之中,國民黨軍隊將劉天祥搶走,抬上擔架上就走了。然後就失去了當時金門戰役解放軍總指揮劉天祥的下落。現今仍不知他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