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型對比,1996年空軍和馬島戰爭阿根廷相比並不佔優勢

2020-12-19 騰訊網

以兩國的空軍規模,再加上前後時隔十多年,按道理基本沒有可比性。但馬島戰爭正如後面的伊拉克戰爭一樣,對於我軍現代化進程具有很大啟示作用,雖然設身事外但通過各種渠道還是關注著當年這場跨洋奪島之戰。1996年臺海演習雖然千軍萬馬規模看起來相當可觀,但單論空軍和1982年這場戰爭下的阿根廷相比,實際上從機型性能上對比我們並不具備多大優勢(不計入蘇-27)。這說法可能大家會認為這太過誇張,但我們可以簡單分析兩國當時裝備戰機,以機型分類進行對比可見一斑。

對於中國空軍大家熟悉度較高,我們先從阿根廷說起,大概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本國航空工業,而且還具備了一定生產製造能力。上世紀60年代之前,阿根廷是南美第一強國也是世界十大新興工業國之一,工業技術水平在拉美各國名列第一。航空工業同樣如此,能組裝生產軍用噴氣機、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等並可供出口,只是越折騰越差最後多發達國家淪為發展中國家。

80年代,曾展開研製一款SAIA90戰鬥機,和美制F/A-18「大黃蜂」類似,甚至還具備一定隱身能力。

SAIA90戰鬥機方案

二戰結束後開始大量訂購國內外製造戰機,70年代後逐步裝備了「幻影」III戰鬥機、「短劍」戰鬥機(幻影5仿製品)、「超軍旗」戰鬥機、「坎培拉」轟炸機、A-4「天鷹」攻擊機、IA-58「普卡拉」攻擊機、MB-339教練攻擊機等。先看一組照片,下圖是參與馬島戰爭的阿根廷空軍戰機,包括義大利MB-339教練攻擊機、英國「坎培拉」B.MK6轟炸機、美國A-4P「天鷹」攻擊機。這種場景接下來很多,除部分國產機型外主要來自進口,這也是和中國空軍的最大區別之一。

阿根廷空軍

先從攻擊機說起,阿根廷當時裝備包括三款較經典機型,分別是A-4「天鷹」攻擊機、IA-58「普卡拉」攻擊機、MB-339教練攻擊機。其中最能體現國產水平的就是IA-58「普卡拉」,外掛能力超強甚至超過強-5,1969年原型首飛,1974年投入現役除自用外還有出口記錄。採用雙發渦輪螺旋槳動力,半硬殼結構在駕駛艙周圍安裝「浴盆」式裝甲,主要執行近距空中支援,反遊擊隊作戰和偵察任務等。IA-58「普卡拉」攻擊機配套武器彈藥包括:30mm「德發」533機炮,「魔術」2近距空空飛彈,馬丁·佩斯卡多反艦飛彈,以及航空炸彈和火箭彈等。

IA-58「普卡拉」攻擊機

IA-58「普卡拉」攻擊機,最大起飛重量6.8噸,標準外掛1.5噸,最大外掛2噸。而強-5標準外掛1.1噸,最大載彈量也只有2噸,關鍵還大部分是輕型外掛點。

IA-58「普卡拉」攻擊機

接下來是MB-339教練攻擊機,1979年投入現役在當時算先進機型,只有6個翼下掛點可以攜帶1.8噸武器。包括火箭發射巢、近距紅外空空格鬥彈、AGM-65空地飛彈和「馬特拉」MKII反艦飛彈等。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轉場航程2038千米,屬於單發高亞音速教練攻擊機。

另一款出鏡率很高的當屬美制A-4「天鷹」攻擊機,「天鷹」雖然屬於美國50年代產品,但入役後不斷進行著升級前後有近20種型號。阿根廷為海空軍採購了91架,主要是B型(細分為P\Q兩型),具備2.27噸外掛能力,可以攜帶高爆炸彈、集束炸彈、無制導火箭,以及響尾蛇飛彈或小牛飛彈等。不過由於這些屬於早期型號,只有較簡單的任務航空電子設備,因此戰時只能採用俯衝攻擊再加上經常在極限半徑外作戰,沒有戰鬥機護航因此損失相當慘重。最大飛行速度0.88馬赫,最大航程3220千米,作戰半徑1158千米,參加過無數戰爭實踐表現出色,美軍用到1998年才開始退役。

A-4P「天鷹」攻擊機

1996年,我們的殲轟-7還沒有大批量列裝,空軍對地支援主力還是強-5強擊機。定位近距支援和上面三款類似,最大區別在於源自殲-6設計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但是採用兩臺渦噴發動機油耗很高。最大航程1200千米,作戰半徑400-6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12馬赫,可以攜帶空地飛彈、航空炸彈、火箭彈以及兩枚PL-2近距彈用於自衛。相比之下強-5腿短明顯,實際作戰效能在航電系統並不先進時代,和上述幾款相比除跑得快外沒有多大優勢。

強-5強擊機

切換到轟炸機,阿根廷使用的是英制「坎培拉」轟炸機,這是一款戰後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在50年代入役甚至出口美國(許可證製造),最大起飛重量25噸,最大載彈量4.5噸,最大飛行速度871千米/小時,作戰半徑2500千米。性能方面強於國產轟-5戰術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21噸,最大載彈量3噸,作戰半徑560千米),主要攜帶普通航空炸彈除內艙外機翼下方也可以掛彈。轟炸機這種大殺器一般小國家玩不動,作為國土面積較小沒有戰略需求的阿根廷,採用這種輕型轟炸機也屬正常。

但是這種性能和十多年之後的轟-6常規型相比,至少從數據上看差距居然不是很大,此時的轟-6性能還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圖-16水平。最大起飛重量75噸,最大載彈量3噸,最大航程可達6000-7000千米,作戰半徑約2300千米。當時此時已經有了可發射反艦飛彈的轟-6丁(D)型,但數據相當有限,整體還停留在原型機水平。

「坎培拉」轟炸機

轟-6轟炸機

最後進入主力戰鬥機包括「幻影」III、「短劍」、「超軍旗」戰鬥機,相信大家只對阿根廷「超軍旗」有很深印象,畢竟阿飛行員視死如歸駕駛著這款機型。以有限的幾枚飛魚反艦飛彈,搞定了包括「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內的多艘英國戰艦,如果戰前法國再多給幾枚飛魚可能馬島戰爭就要改寫。「超軍旗」嚴格意義上屬於艦載攻擊機,1978年才裝備法國海軍使用,1979年法國和阿根廷達成購買14架超軍旗攻擊機,以及同等數量"飛魚"反艦飛彈合同。英阿馬島戰爭爆發前,實際接收了5架超軍旗和5枚配套空射型飛魚,其後法國開始禁運剩餘飛機以及飛彈直到1984年才全部交付。

「超軍旗」最大飛行速度0.98馬赫,最大航程1820千米,作戰半徑880千米。可以掛載「飛魚」反艦飛彈,「魔術」空空飛彈,常規航空炸彈以及2門30毫米機炮等。實際上「超軍旗」的大名就是通過「飛魚」而享譽世界,「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以及「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成了刀下鬼,如果不是運氣好「無敵」號航母也難逃一劫。

「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

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此時可以發射鷹擊-8的機型包括轟-6D和殲轟-7,裝備數量都有限。因為兩者長的太過相似,鷹擊-8也被稱之為中國版「飛魚」,不過兩者性能類似最大飛行速度都在0.9馬赫,都可以超低空掠海飛行,鷹擊-8後發優勢射程120千米更遠。

「短劍」戰鬥機,又稱之為「匕首」是以色列仿幻影5的「鷹"式戰鬥機,阿根廷先後採購39架(不過都是參加過實戰的退役翻新貨)。」短劍「知名度不高,但它原型幻影5及以色列換發版「幼獅」戰鬥機就有名多了,以幻影5性能參考最大飛行速度23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4000千米,最大載彈量4噸。7個外掛點可以攜帶空空飛彈、反艦飛彈以及航空炸彈等,比如仿製AIM-9的「蜻蜓II」紅外近距空空飛彈。

馬島戰爭期間」短劍「表示不錯,作為一款白晝型戰鬥機出動頻繁,擊沉英國」熾熱「號護衛艦、擊傷」安特裡姆「號驅逐艦等多艘軍艦。感覺這種性能甚至在某些方面強過殲-8戰鬥機,此時的殲-8II基本不具備視距外空戰能力,這兩者碰到一起機動性」短劍「可能更高。

「短劍」戰鬥機

「短劍」戰鬥機

最後「幻影」III戰鬥機來了,這是阿根廷手上最有殺傷力的全天候戰鬥機,標準兩門30毫米DEFA 552機炮。安裝了湯姆遜-CSF「西拉諾II」雷達,探測距離45公裡可以引導馬特拉空空飛彈,包括馬特拉R.530E空空飛彈(紅外及半主動雷達制導型),以及馬特拉R.550「魔術」紅外飛彈(射程11公裡)。最大飛行速度23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2400千米,5個外掛架最大載彈量4噸。

「幻影」III是達索三角翼戰鬥機中的經典款,具備多用途全天候作戰能力,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主力機型。而且參加過多場實戰實際用戶反映良好,和後來的「幻影」2000一樣成為熱銷機型,實際性能強於殲-7以及殲-8戰鬥機。

「幻影」III掛載R.550「魔術」飛彈

掛載R.530E飛彈的「幻影」III

上世紀80年代阿根廷裝備的機型都是新款,從研製時間看很多都是70年代才裝備,而且在馬島戰爭之前和西方世界關係還算不錯。大量先進戰機及配套技術引進不是問題,相對於中斷了近二十年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80年代的空軍水平實際等同甚至強於1996年我國空軍。當然,由於兩者之間國力和航空工業基礎不同,我們機型雖然老舊但具體體系生產製造能力,努力之後再加上國際環境變好後發優勢就在後面顯現出來。

殲-7打火箭彈是標配

殲-8II初步具備打中距彈

相關焦點

  • 馬島戰爭讓阿根廷的軍人政治走到盡頭
    著:[英]馬丁米德爾布魯克(Martin Middlebrook)譯:俞敏1982年6月14日,隨著梅南德茲(馬島陸海空軍指揮官)大筆匆匆一揮,潦草地在投降書上簽了名,算是代表全軍投降。馬島戰爭,這場決定福克蘭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的傳奇戰爭,總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福克蘭戰爭中,被俘虜的阿根廷現役軍人總數剛好超過12700 人。但是有655 人再也沒能回家,這就是那些陣亡的阿根廷將士。他們來自不同的部隊,具體情況可參見下文列表:士官等人,包括所有非現役職業軍人。
  • 馬島戰爭中不作為的阿根廷陸軍:英軍還沒登陸,其實已不戰而敗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已經過去了近40年的時間,但是這一場戰爭中無論是英國還是阿根廷方面,大到戰略抉擇,小到戰術安排,很多方面其實都還有研究價值。尤其有意思的是,這一仗對於英國來說是跨越了大半個地球的「萬裡徵戰」;而對阿根廷來說卻是一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但是在後勤供應方面,卻是英軍佔據了全面優勢,而阿軍則是全面劣勢。
  • 馬島戰爭: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而戰
    我心裡一直存著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有朝一日親身前往阿根廷,對那些在馬島戰鬥過的阿根廷軍隊指揮官和普通戰士進行採訪。這個想法到1987年才終於得以實現,我拿到了籤證,這也是英國軍事作家第一次獲得這種待遇。在此條件下,便有了此書的付梓。
  • 英國贏得馬島戰爭又怎樣?阿根廷失去的尊嚴,被球王馬拉度納贏回
    據阿根廷《號角報》26日消息,阿根廷球王迭戈·馬拉度納突發心臟驟停,不幸去世。這位在足球界擁有傳奇色彩的英雄,最終在他熱愛的阿根廷土地上永遠沉眠。將時間倒回幾十年前,一場被視為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一次海陸空聯合作戰,差點將這位阿根廷球王的歷史抹去,那就是"馬島戰爭"。
  • 資料:從馬島之戰看英國空軍
    應 戰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佔領了馬爾維納斯群島,島上英國總督亨特宣布投降。消息傳回英國國內,舉國譁然,媒體開始為出兵遠徵大造輿論。  4月3日,阿軍進佔南喬治亞島。英國國會召開緊急會議,首相柴契爾夫人組成戰時內閣,並授權組建特混艦隊。同日,英國空軍第一架C-130運輸機抵達阿森松島。
  • 馬島戰爭擁有航母的南美小霸王阿根廷到底輸在哪?
    隨著實力的膨脹,阿根廷的野心也急劇膨脹,阿根廷決定收回和英國有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也叫福克蘭群島)。由於英國人態度強硬,因此阿根廷決定以武力解決。1982年,阿根廷出動航母艦載機、巡洋艦等大批飛機艦艇猛攻馬島,很快佔領了由200多名英軍駐守的馬島。阿根廷的行動引發了著名的馬島戰爭,英國迅速拼湊了一支特混編隊遠徵馬島,在阿根廷家門口將阿根廷打的落花流水,從此一蹶不振。
  • 落後了就要挨打,馬島戰爭中,鮮為人知的英國核訛詐
    1981年,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周圍海底發現了巨大的石油礦藏,估計儲量數十億噸。兩年前爆發的「兩伊戰爭」,促使國際油市價格飆升,布倫特油價狂漲到36.83美元/桶。 馬爾維納斯群島 潛在的巨額石油利益 ,使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該島的主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 阿根廷目前還有實力重新奪回馬島嗎?
    阿根廷目前還真沒有實力重新奪回馬島,雖然英國是在不斷衰弱,但是相對於阿根廷而已其實雙方的差距在不斷拉大。馬島和香港不同,是一個遠離大陸孤懸海外的島嶼,攻佔的難度極大。
  • 為解決國內政治經濟危機,阿根廷發起馬島戰役,軍政府卻因此倒臺
    整個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裡。英國一直對馬島進行著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一直宣稱擁有島上主權。馬島本來是有三個小機場,但是最長與最完整的斯坦利機場的跑道無法供戰鬥機使用,阿根廷空軍的戰鬥機必須從本土起飛攻擊。這嚴重影響了阿根廷空軍的戰鬥機滯空時間,打擊範圍和對戰場的支援能力。阿根廷空軍對英軍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襲擊,但效果不佳,機群中的許多飛機遭到了從航母上起飛的英軍海鷂戰鬥機的攔截,一架匕首式戰鬥機與一架坎培拉式轟炸機被擊落。
  • 明天的戰爭——馬島之戰
    明天的戰爭——馬島之戰作者:轅固小生 說起馬島之戰,軍迷們都知道。這是英國和阿根廷爭奪馬島的戰爭。馬島,全名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這是阿根廷稱呼的島名,而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
  • 阿根廷「馬島之傷」,65萬頭羊都沒守住,何談守島?
    很多人說,1982年阿根廷的馬島戰爭失敗,主要因為武器彈藥不行不夠,國家不發達,難度就真的如此簡單就敗給了萬裡而來的英國?恐怕遠不止這個原因吧!據專業媒體曾分析說,在戰爭初期,阿根廷軍隊將13000名士兵送上了馬爾維納斯群島進行布防,結果?
  • 如果「馬島戰爭」阿根廷勝利了,英國會失去五常位置嗎?
    我先為大家說一說「馬島戰爭」是怎麼一回事?馬島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爭奪馬島主權的戰爭。有的歷史教材譯為南太平洋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以及福島戰爭,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馬島戰爭是冷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具有海陸空現代化聯合作戰的特點,因此打擊更精準,場面更慘烈。馬島戰爭發生在1982年4月到6月間,歷時74天,以英國最終戰勝阿根廷而籤訂停火協議,戰爭隨之結束。
  • 馬島戰爭始末
    此後,馬島長期為英所佔,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其主權要求,多次對英的佔領提出異議,至今已達一個半世紀。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5年(1831年—1836年)的環球旅行時,到過馬島。他是第一個到那塊領地訪問的名人,因此東島有個「達爾文港」。  1948年,阿根廷和智利向馬島海域派駐海軍,英國對此抗議。10年後,即1958年,這個問題提到聯合國。
  • 阿根廷想要英國想還,可為何馬島戰爭還是爆發了?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了這個地區發生武裝衝突,英語圈一般稱為「福克蘭戰爭(Falklands War)」,西班牙語圈稱為「馬爾維納斯戰爭(Gurra de las Malvinas)」,但其實英國陸軍的官方網站稱呼是「福克蘭爭端(Falklands Conflict)」。
  • 馬島戰爭:與阿根廷死磕的英國告訴世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然而,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力嚴重受損。在上世紀後半葉,大英帝國解體,加上美國的崛起,它的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變成了美國的小弟。雖然英國的地位和實力不如從前了,但也不是誰都可以欺負的。它用一場戰爭告訴一些國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 阿根廷有沒有能力重新奪回被英國控制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1892年福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而阿根廷方面則一貫反對英國佔領該群島。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全面坍塌,而馬島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合國。英國國力的大幅下滑使相比英國而言在馬島問題上具有地利優勢的阿根廷試圖從英國手中收回馬島。
  • 深度:英國為何一定要打「馬島戰爭」?
    再過一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出兵佔領西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是西班牙語。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2年英國佔領馬島。然後是雙方長時間的談判歸屬問題。這場戰爭,避免的機會遠遠高於爆發。
  • 看看馬島戰爭中的阿根廷,就知道印度不過徒有其表
    看看馬島戰爭中的阿根廷,就知道印度不過徒有其表。馬島戰爭時的阿根廷,和現在的印度很像。當時的阿根廷是南美第一強國、世界十大工業強國之一。1980年的阿根廷國內生產總值高達209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十。而當時的中國GDP也不過剛擠進世界前十,排名世界第七,約為3015億美元。
  • 採購F/A-50教練機:採購合同被英國攪黃了,阿根廷空軍欲哭無淚
    數年以前,阿根廷空軍就出面與韓國方面洽談由韓國航宇工業公司和洛·馬公司合作研製的當時稱為T-50「金鷹」教練機,有意採購引進將近20架,用來裝備阿根廷空軍,培養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員。對於一架高性能的噴氣式教練機來說,這個價格事實上並不高,讓韓國的T-50系列教練機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異軍突起,當下的知名度可謂非常高。
  • 【馬島戰爭】解決領土爭議:止戈之後,以信念為武器-搜狐新聞
    >>>>>馬島之戰前,阿根廷國內矛盾尖銳     自1979年以來,阿根廷經濟和社會矛盾日趨尖銳,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為230%,貨幣發行量10.5萬億比索,創世界紀錄,工人的實際工資僅相當於1970年的50%,外債達34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