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國的空軍規模,再加上前後時隔十多年,按道理基本沒有可比性。但馬島戰爭正如後面的伊拉克戰爭一樣,對於我軍現代化進程具有很大啟示作用,雖然設身事外但通過各種渠道還是關注著當年這場跨洋奪島之戰。1996年臺海演習雖然千軍萬馬規模看起來相當可觀,但單論空軍和1982年這場戰爭下的阿根廷相比,實際上從機型性能上對比我們並不具備多大優勢(不計入蘇-27)。這說法可能大家會認為這太過誇張,但我們可以簡單分析兩國當時裝備戰機,以機型分類進行對比可見一斑。
對於中國空軍大家熟悉度較高,我們先從阿根廷說起,大概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本國航空工業,而且還具備了一定生產製造能力。上世紀60年代之前,阿根廷是南美第一強國也是世界十大新興工業國之一,工業技術水平在拉美各國名列第一。航空工業同樣如此,能組裝生產軍用噴氣機、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等並可供出口,只是越折騰越差最後多發達國家淪為發展中國家。
80年代,曾展開研製一款SAIA90戰鬥機,和美制F/A-18「大黃蜂」類似,甚至還具備一定隱身能力。
SAIA90戰鬥機方案
二戰結束後開始大量訂購國內外製造戰機,70年代後逐步裝備了「幻影」III戰鬥機、「短劍」戰鬥機(幻影5仿製品)、「超軍旗」戰鬥機、「坎培拉」轟炸機、A-4「天鷹」攻擊機、IA-58「普卡拉」攻擊機、MB-339教練攻擊機等。先看一組照片,下圖是參與馬島戰爭的阿根廷空軍戰機,包括義大利MB-339教練攻擊機、英國「坎培拉」B.MK6轟炸機、美國A-4P「天鷹」攻擊機。這種場景接下來很多,除部分國產機型外主要來自進口,這也是和中國空軍的最大區別之一。
阿根廷空軍
先從攻擊機說起,阿根廷當時裝備包括三款較經典機型,分別是A-4「天鷹」攻擊機、IA-58「普卡拉」攻擊機、MB-339教練攻擊機。其中最能體現國產水平的就是IA-58「普卡拉」,外掛能力超強甚至超過強-5,1969年原型首飛,1974年投入現役除自用外還有出口記錄。採用雙發渦輪螺旋槳動力,半硬殼結構在駕駛艙周圍安裝「浴盆」式裝甲,主要執行近距空中支援,反遊擊隊作戰和偵察任務等。IA-58「普卡拉」攻擊機配套武器彈藥包括:30mm「德發」533機炮,「魔術」2近距空空飛彈,馬丁·佩斯卡多反艦飛彈,以及航空炸彈和火箭彈等。
IA-58「普卡拉」攻擊機
IA-58「普卡拉」攻擊機,最大起飛重量6.8噸,標準外掛1.5噸,最大外掛2噸。而強-5標準外掛1.1噸,最大載彈量也只有2噸,關鍵還大部分是輕型外掛點。
IA-58「普卡拉」攻擊機
接下來是MB-339教練攻擊機,1979年投入現役在當時算先進機型,只有6個翼下掛點可以攜帶1.8噸武器。包括火箭發射巢、近距紅外空空格鬥彈、AGM-65空地飛彈和「馬特拉」MKII反艦飛彈等。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轉場航程2038千米,屬於單發高亞音速教練攻擊機。
另一款出鏡率很高的當屬美制A-4「天鷹」攻擊機,「天鷹」雖然屬於美國50年代產品,但入役後不斷進行著升級前後有近20種型號。阿根廷為海空軍採購了91架,主要是B型(細分為P\Q兩型),具備2.27噸外掛能力,可以攜帶高爆炸彈、集束炸彈、無制導火箭,以及響尾蛇飛彈或小牛飛彈等。不過由於這些屬於早期型號,只有較簡單的任務航空電子設備,因此戰時只能採用俯衝攻擊再加上經常在極限半徑外作戰,沒有戰鬥機護航因此損失相當慘重。最大飛行速度0.88馬赫,最大航程3220千米,作戰半徑1158千米,參加過無數戰爭實踐表現出色,美軍用到1998年才開始退役。
A-4P「天鷹」攻擊機
1996年,我們的殲轟-7還沒有大批量列裝,空軍對地支援主力還是強-5強擊機。定位近距支援和上面三款類似,最大區別在於源自殲-6設計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但是採用兩臺渦噴發動機油耗很高。最大航程1200千米,作戰半徑400-6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12馬赫,可以攜帶空地飛彈、航空炸彈、火箭彈以及兩枚PL-2近距彈用於自衛。相比之下強-5腿短明顯,實際作戰效能在航電系統並不先進時代,和上述幾款相比除跑得快外沒有多大優勢。
強-5強擊機
切換到轟炸機,阿根廷使用的是英制「坎培拉」轟炸機,這是一款戰後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在50年代入役甚至出口美國(許可證製造),最大起飛重量25噸,最大載彈量4.5噸,最大飛行速度871千米/小時,作戰半徑2500千米。性能方面強於國產轟-5戰術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21噸,最大載彈量3噸,作戰半徑560千米),主要攜帶普通航空炸彈除內艙外機翼下方也可以掛彈。轟炸機這種大殺器一般小國家玩不動,作為國土面積較小沒有戰略需求的阿根廷,採用這種輕型轟炸機也屬正常。
但是這種性能和十多年之後的轟-6常規型相比,至少從數據上看差距居然不是很大,此時的轟-6性能還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圖-16水平。最大起飛重量75噸,最大載彈量3噸,最大航程可達6000-7000千米,作戰半徑約2300千米。當時此時已經有了可發射反艦飛彈的轟-6丁(D)型,但數據相當有限,整體還停留在原型機水平。
「坎培拉」轟炸機
轟-6轟炸機
最後進入主力戰鬥機包括「幻影」III、「短劍」、「超軍旗」戰鬥機,相信大家只對阿根廷「超軍旗」有很深印象,畢竟阿飛行員視死如歸駕駛著這款機型。以有限的幾枚飛魚反艦飛彈,搞定了包括「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內的多艘英國戰艦,如果戰前法國再多給幾枚飛魚可能馬島戰爭就要改寫。「超軍旗」嚴格意義上屬於艦載攻擊機,1978年才裝備法國海軍使用,1979年法國和阿根廷達成購買14架超軍旗攻擊機,以及同等數量"飛魚"反艦飛彈合同。英阿馬島戰爭爆發前,實際接收了5架超軍旗和5枚配套空射型飛魚,其後法國開始禁運剩餘飛機以及飛彈直到1984年才全部交付。
「超軍旗」最大飛行速度0.98馬赫,最大航程1820千米,作戰半徑880千米。可以掛載「飛魚」反艦飛彈,「魔術」空空飛彈,常規航空炸彈以及2門30毫米機炮等。實際上「超軍旗」的大名就是通過「飛魚」而享譽世界,「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以及「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輸船成了刀下鬼,如果不是運氣好「無敵」號航母也難逃一劫。
「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
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此時可以發射鷹擊-8的機型包括轟-6D和殲轟-7,裝備數量都有限。因為兩者長的太過相似,鷹擊-8也被稱之為中國版「飛魚」,不過兩者性能類似最大飛行速度都在0.9馬赫,都可以超低空掠海飛行,鷹擊-8後發優勢射程120千米更遠。
「短劍」戰鬥機,又稱之為「匕首」是以色列仿幻影5的「鷹"式戰鬥機,阿根廷先後採購39架(不過都是參加過實戰的退役翻新貨)。」短劍「知名度不高,但它原型幻影5及以色列換發版「幼獅」戰鬥機就有名多了,以幻影5性能參考最大飛行速度23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4000千米,最大載彈量4噸。7個外掛點可以攜帶空空飛彈、反艦飛彈以及航空炸彈等,比如仿製AIM-9的「蜻蜓II」紅外近距空空飛彈。
馬島戰爭期間」短劍「表示不錯,作為一款白晝型戰鬥機出動頻繁,擊沉英國」熾熱「號護衛艦、擊傷」安特裡姆「號驅逐艦等多艘軍艦。感覺這種性能甚至在某些方面強過殲-8戰鬥機,此時的殲-8II基本不具備視距外空戰能力,這兩者碰到一起機動性」短劍「可能更高。
「短劍」戰鬥機
「短劍」戰鬥機
最後「幻影」III戰鬥機來了,這是阿根廷手上最有殺傷力的全天候戰鬥機,標準兩門30毫米DEFA 552機炮。安裝了湯姆遜-CSF「西拉諾II」雷達,探測距離45公裡可以引導馬特拉空空飛彈,包括馬特拉R.530E空空飛彈(紅外及半主動雷達制導型),以及馬特拉R.550「魔術」紅外飛彈(射程11公裡)。最大飛行速度23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2400千米,5個外掛架最大載彈量4噸。
「幻影」III是達索三角翼戰鬥機中的經典款,具備多用途全天候作戰能力,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主力機型。而且參加過多場實戰實際用戶反映良好,和後來的「幻影」2000一樣成為熱銷機型,實際性能強於殲-7以及殲-8戰鬥機。
「幻影」III掛載R.550「魔術」飛彈
掛載R.530E飛彈的「幻影」III
上世紀80年代阿根廷裝備的機型都是新款,從研製時間看很多都是70年代才裝備,而且在馬島戰爭之前和西方世界關係還算不錯。大量先進戰機及配套技術引進不是問題,相對於中斷了近二十年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80年代的空軍水平實際等同甚至強於1996年我國空軍。當然,由於兩者之間國力和航空工業基礎不同,我們機型雖然老舊但具體體系生產製造能力,努力之後再加上國際環境變好後發優勢就在後面顯現出來。
殲-7打火箭彈是標配
殲-8II初步具備打中距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