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古代女子的服飾和現代差別很大,一年四季都穿長裙,冬天還好,多穿幾件就能保暖了,但是夏天就不一樣了,都知道古代女子是不能露出胳膊和腿的,而且夏天的穿少一點難免露出不該露的地方。還好,古代有一種叫做肚兜的東西。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造型理念上,強調在內衣的方寸之間通過巧妙分割來塑形修身。在款式結構的經營中注重平面形態的不同分割與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體現獨到的創意理念,達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韻。這也是肚兜的發明原理。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
其實「肚兜」是清朝才有的稱呼。在此之前,女性內衣的稱呼發生了巨大的演變:褻衣(漢代以前)、心衣(漢代)、兩當(魏晉)、訶子(唐代)、抹胸(宋代)、合歡襟(元代)、主腰(明代)。
很多古裝劇中肚兜其實就是一塊紅布,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肚兜裡面是有東西的,漢代有記載: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臥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藥裝主,可治腹作冷痛。就是說可以放點藥材進去,有利於治病,所以並不只是以層簡單的紅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