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吧,那時由外地調來醫院工作不久,有幸結識了一個十分豪爽的漁民朋友——楊老大。
楊老大,身材高大健碩,大約是由於從事海上漁業生產,常年的海風吹、烈日曬所致,皮膚呈紫銅色,人很質樸熱情,也很健談,高門大嗓,聲音洪亮。其多次十分盛情的邀請去其家中作客;同時可兼有乘船出海,觀賞漁民海上捕撈作業項目;並又可兼有海上遊玩,去蛤蜊崗踏浪採蛤(gé)的項目。
朋友盛情邀請家中作客,當然定是要聚餐飲酒,共話桑麻,增進友情,乃是人生之幸事,何樂而不為?特別令我不能拒絕的是,作客之外兼有參觀漁業生產、蛤蜊崗遊玩的二個足夠誘人的好項目,更是足以深深的打動我的心扉,令我怎能拒絕盛邀!
緣於來此地工作後,即聞聽在廣闊縹緲的渤海遼東灣,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今大窪區)二界溝鎮海域,有一個十分神奇的蛤蜊崗,奇既奇在「崗」並不是固定在海上的,而是隨大海的潮汐忽隱忽現,潮漲時「崗」不見蹤影,隱沒在大海中,潮退時「崗」則躍出海面,始短暫的展現「廬山真面目」,「崗」上還出產一種貝類——大清乾隆皇帝御封「天下第一鮮」的文蛤,據說「崗」上文蛤密布如星,俯拾皆是;當地人譽蛤蜊崗為「渤海金灘」!又因為「崗」上還生長著四角蛤蜊、藍蛤蜊、海螺、扇貝等多種貝類,所以又享有「渤海蛤庫」的美譽,是多麼的令人嚮往。
況且,久居陸地生活之人的「旱鴨子」,對於在茫茫大海上的漁民捕撈生產作業,感覺充滿著一種神秘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嗎!早就想有機會參觀一下,機會終於來了喲!
當然,最主要的、應當是第一位的因素,還是基於誠摯的漁民朋友楊老大的數次盛情邀請,於是欣然赴約!
按照楊老大擇選的白天上午大潮眼日子(大潮眼,意既大潮),攜妻子、幼女早起,按時如約至二界溝鎮,在楊老大家中小憩片刻,寒暄幾句天氣晴暖之類,楊老大即說:走,上船,大潮眼來的快、退的也快,晚了就上不去「崗」了。旋即隨楊老大至漁港碼頭。
耳邊時聞:唉呀媽呀,怎麼能有女人上船出海呀!這怎麼可以的呀!等等。
這時猛然想起,似乎聽聞女人不得上漁船出海的習俗傳聞,於是說:有習俗,要尊重,讓妻女回你家去吧!
楊老大斷然:不必,老婆孩子起個大早,風塵僕僕大老遠的趕來,為的不是出海遊玩的嗎?我自己的船,別人管不到,沒關係的,上船!
於是乎,心懷感動登船起錨,柴油機馬達機聲轟鳴,轟隆隆、轟隆隆的駛向渤海遼東灣的茫茫大海深處,海天相連,全然不知東南西北矣!
船行途中,不時見直徑幾十公分的一排排樹樁豎立海面上,不知為何?楊老大解說:這是漁民捕撈作業用的檣(qiàng)樁,簡稱檣;漁民遠海捕撈作業用的是拖網,這檣是漁民近海淺海捕撈作業用的,檣之間掛上檣網,海貨(意既海產品)隨潮水漲落掛在網上。很驚訝!這檣是怎麼插入大海中的。楊老大又說:打檣,可是個要下力氣的活,相當辛苦的力氣活,是人工掄大錘,生生的將木樁錘入海底泥土中的。
唉!放在現時,用機械吊錘可以輕鬆的將木樁錘入海底的。
船行約個把小時,停駛拋錨,茫茫大海,並無半點「崗」的影子。楊老大:不能再向前開了,再往前開船淺住了(淺,擱淺之意),漲潮也浮不起來,就回不了,耐心等一下,大潮落後,「崗」就出來了。忽然間,船體劇烈震動起來,楊老大:船淺住了,就快了。放眼望去,只見船兩側海水急速向後掠去,須臾間,海底在船前方逐漸顯現出來。
楊老大:準備下船,我帶你們去釆蛤,水手準備午飯。船上午飯?見我們質疑的樣子,又解釋道:船上帶淡水了的;其實,我們平時捕撈上海貨,就用海水加工,「原湯化原食」,原汁原味的,鮮香著呢!怕你們不敢吃,特地多帶淡水做午飯。
原以為,採蛤就是下海灘上撿拾而已,楊老大說:文蛤生長在淤泥中,但因呼吸在泥層表面留有呼吸孔,用小鏟子、小叉子找到呼吸孔可以挖取,或在積水的鬆軟淤泥中用腳踩著拾取,但都是採的太慢、太少。只見他拿出一個長約150cm、寬約30cm、厚約10cm的木板,木板正中壓上一塊尖角朝前三角形很重的大石頭,一根圓木桿前端綁固在木板前端、木桿沿石頭斜向上綁固,象一個槓桿,採蛤的土工具就做成了。
下得船來,「崗」上平坦如鏡,行走如履平地,如穿鞋也不會溼鞋幫的,只見楊老大將採蛤工具的木板平面放置灘面,手握木桿向下壓去,就是做槓桿運動,邊向後退邊向下一下一下壓去,灘涂泥層中的文蛤就擠壓出來了,人在後面撿拾既可以了。妻子、幼女則在灘涂間有積水窪地,淤泥十分鬆軟,踏足撿拾則可。
玩興正濃時,也沒見海水上漲,楊老大說:回船吧,要漲潮了,潮水漲的很快的,跑步都不行的,必須提前返回。果然,上得船來,只見海水呼嘯而至。
楊老大將文蛤剖開取肉,也不進行熱加工,放些許鹽、醋、蔥、姜、蒜等佐料攪拌,然後說:開飯了。見我們遲疑,又說:「生吃螃蟹活吃蝦」嗎,海貨只有生吃才能吃到鮮味,文蛤生吃是最鮮嫩可口的,你們在飯店是吃不到的,不要怕,我先來。狐疑中試著伸筷夾一塊送入口中,唉呀,果然如是,鮮、嫩、滑、爽,鮮的直沁心脾,唇齒留香,簡直無法用言語表達,也就是應了成語「美不可言」;於是乎,推杯換盞,吆五喝六,大快朵頤,平生第一次生食「天下第一鮮」文蛤肉,不亦樂乎,真的有「樂不思蜀」之感也!
而後,曾隨調動的二個工作單位又去過蛤蜊崗遊玩,但全然沒有隨同楊老大上「崗」的樂趣;也再沒有生食蛤肉的機遇;渤海在工農業生產的汙染下,已形同「死海」,蛤肉多已失去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喜人形態,呈現出泛黃的病態,熱加工應該是還可食用,誰還敢生食呀!
文蛤,又稱蛤蜊、海蛤、花蛤等,國內遼寧、江蘇、臺灣、廣西等沿海有產,蛤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還含有糖類、各種胺基酸、維生素及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等,極富營養價值;文蛤肉質鮮美滑嫩,美食家評價「鮮冠天下菜」!
文蛤,遼寧省盤錦、大連、丹東等地所產質量上乘,尤以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二界溝蛤蜊崗所產文蛤為佳,源於蛤蜊崗為大遼河、遼河、大凌河挾帶富含有機物泥沙入海衝積而成,為古時皇家貢品,曾被大清乾隆皇帝御封「天下第一鮮」,可謂美食王冠上的一顆明珠!
蛤蜊崗所產文蛤,體大健碩肥厚,大的外徑可達15cm左右,如小碗口大,外殼體觀紋飾靚麗嬌豔,殼內壁潔白如瓷,肉色乳白似玉,肉質晶瑩剔透,滑膩鮮嫩爽口,食之口感極佳,食後唇齒留香,生食蛤肉尤甚。
一日家中門響,只見楊老大的妻子,用一根小碗口粗的竹筒做扁擔,挑來一擔海螺、海蟹等海鮮品,可是乘坐40公裡長途客車而來的呀,真的令人感動不已!
楊老大兒子新婚典禮之日,攜妻前去祝賀,回程行前上車時,楊老大堅持將禮金返還;問曰:嫌少嗎?是我們的一點心意,勿必收下才好。楊老大誠懇的說:不是嫌少,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你們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我一網的海貨呢!你們瞧得起我這個漁民朋友,能前來參加孩子的婚禮,我就相當的滿意,十分的高興了!
多麼質樸的漁民朋友呀,漁民楊老大的朋友情,真的是令人終生難忘!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