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常爆發貿易戰,除香蕉戰、牛肉戰、雞肉戰等,還爆發文化戰
歐美之間常常爆發各種貿易戰,除香蕉戰、牛肉戰、雞肉戰等經濟領域裡的貿易戰外,近年來歐美之間還頻繁爆發文化戰。這種文化領域裡的「交火」表面看來既文雅又緩慢,但實際其激烈程度毫不遜色於各種貿易戰。
法國文化部官員確信,不斷高漲的美國通俗文化浪潮正在吞噬法蘭西。數百年來,法國人一直自認為是西方「文化領袖」,遠比英國人「優越」,可眼下也不得不感嘆法國文化頹然不振。法國電視臺的文化節目幾乎被美國的系列片、本國平庸的化妝劇所主宰。面對這種狀況,法國政府規定所播放的電視節目的40%必須是國產節目。而美國方面要求法國等歐洲國家要尊重聽眾和觀眾「選擇自己想聽的想看的節目的權利」。
在抵制美國文化入侵方面,加拿大是法國的強大盟友。因為在加拿大影院上映的電影、電合播放的音樂、報攤上出售的報刊和書籍…絕大部分都來自美國。加拿大一位官員說:「我認為文化是一個確定21世紀何去何從的問題,我們不應該為保護文化而感到羞愧。因為存在著這樣一種危險,即我們可能會在全球化的單一文化中喪失自我。加拿大將愉快地接受美國的汽車部件,但不是好萊塢的霸權。如果喪失了民族特性,加拿大與美國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美國方面則認為,加拿大政府所進行的這場戰爭的對手並不是美國,而是加拿大的消費者。
文化戰已不只局限在歐美,它在向全球擴展。電影、電視、音樂、書籍、電腦軟體等大眾文化產品已取代水果、工業製品而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物資,從印度的新德裡、愛爾蘭的都柏林、巴西的聖保羅、韓國的漢城到波蘭的華沙,不管東方西方,到處都可以看到美國大眾文化人侵。
文化交融本無可厚非,但美國有些學者卻將「文化戰」納入「軟力量」之列。他們認為,美國要維持世界領導地位,僅靠經濟和軍事等硬力量遠遠不夠,還應重視「軟力量」。所謂「軟力量」是通過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感染力吸引別國的能力。在當今的資訊時代,「軟力量」比過去更顯重要,它能勸說他人仿效自己的行為或者使他們同意美國的價值觀和制度,從而帶來美國所希望的行為。「軟力量」依賴於思想和文化的吸引力,它無需耗費代價高昂的傳統的經濟或軍事力量。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的文化輸出是實施「軟力量」戰略的一部分,文化戰實質上是一場各國保護本國民族特性和利益的較量。
被稱為英國人類學之父的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裡所得一切的能力與習慣。」文化的交往、融合不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的過程應是自願和自覺的,是一種淘汰和選擇、繼承和更新的統一過程。靠施壓、強迫霸權的手段,往往適得其反。各國需要的是自由的文化選擇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而不是方式的獨斷專行。文化戰的消釋多少也應像貿易戰一樣,要平等互處、相互溝通、相互融合、公平交流,「誰也不可能壟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