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戰:爆發的起因、經過以及深遠影響

2020-12-12 騰訊網

自春秋時期,匈奴人就逐步流竄到我國的邊境地區生活,那時他們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戰鬥集體,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抱團取暖,到戰國時期,匈奴人已初具規模,到後期更是形成了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們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以及生活物資,不斷南下搶掠,為此,秦、趙等深受其害的國家不得不派出軍隊對他們予以打擊,然而,匈奴人就像狗皮膏藥一樣,時不時就南下打劫一番,為了防禦他們的侵擾,秦、趙等國被逼建造長城來阻擋他們南下的腳步,就這樣,仍無法有效阻止他們,趙國還為此派出最強戰將李牧率軍抗擊,打的匈奴人望風而逃,十多年不敢南下,李牧死後,他們又死灰復燃,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沒工夫搭理他們,匈奴人又趁機發展壯大起來,等秦始皇統一後,不得不派大將軍蒙毅率軍30萬專門來對付他們,並連接起原有各國的長城以阻擋他們南下,可見匈奴人有多麻煩。

漢武帝劇照

西漢建立後,匈奴人已經做大做強,漢高祖劉邦為了一舉消滅他們,親自率軍西徵,結果白登山一戰,不僅沒有傷及匈奴人,連自己還差點就掛了,要不是採用賄賂以及和親的屈辱政策,劉邦很可能就回不來了,經此一劫,西漢王朝再也不敢正面對匈奴用武了,劉邦死後,西漢王朝以後的幾任最高統治者面對匈奴人的不斷南下,一直採取了和親和軍事抵抗兩種手段,很少主動進攻,一來是因為漢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較弱,二來也是匈奴人尾大不掉,又每年都能得到漢王朝的上供,隔幾年還能得到西漢的公主上門和親,因此使得匈奴人不好意思再繼續南下侵擾了,隨之野心也變得沒那麼強烈了,邊境一度出現了時打時和的局面,再也沒有出現較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直到漢武帝繼位前。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漠北之戰爆發的原因:漢武帝繼位後,西漢王朝迎來了「國富軍強」的盛世局面,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主動用兵,一雪前恥,為此,他首先派大將軍衛青率軍主動出擊,後又派霍去病率軍北上,一舉重創了匈奴右賢王,剪除了匈奴的一臂膀,然而左賢王的實力未受影響,對漢軍來說,西方的威脅解除了,但左賢王與匈奴單于的實力尚存,仍然嚴重威脅著西漢帝國的北部安全,匈奴單于與下屬商議,決定重點保護左賢王,為了徹底解決匈奴後患,漢武帝決定舉全國之力討伐匈奴,漠北之戰由此爆發。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經過:元朔六年,漠南之戰後,匈奴單于計劃採用「誘敵深入、圍而殲之」之策,企圖對漢軍一網打盡,沒想到漢武帝識破了他的計策,轉而派軍攻佔了河西,使得單于的計劃胎死腹中,元狩三年,單于再次使用「誘敵深入」之計,對右北平、定襄發動突襲,想藉此激怒漢武帝,引漢軍北上,然此時的漢軍已經有了多次遠途奔襲的實戰經驗,已摸清了匈奴人的作戰特點,漢武帝覺得時機已經成熟,遂下決心對匈奴發動全面進攻,另外漢武帝也吃透了匈奴單于的謀士趙信向來輕視漢軍、認為漢軍不敢深入其腹地的心理特點,決定將計就計,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策,突襲匈奴。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精騎,兵分兩路,大舉向漠北進發,為了保障前軍補給,漢武帝先後徵集了幾十萬步兵以及民夫運輸糧草,針對漢軍的行動,高傲的趙信仍然認為漢軍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匈奴人只須坐等擒獲即可,不必興師動眾,單于也認為漢軍不敢深入他們的腹地,因此,他把主力部隊以及糧草、軍用物資等北移,坐等漢軍來襲,按原計劃,漢武帝是想讓霍去病從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向北進攻,當他得知單于東去的消息後,重新做了部署,決定讓衛青走定襄,而讓霍去病走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漢武帝之所以這樣做是有私心的,他是想讓霍去病立下不世之功,以此達到制約衛青的目的,但是,他忘了衛青一直是位非常幸運的統帥。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衛青率前將軍李廣、校尉公孫敖、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等出定襄,大軍度過沙漠後不久就抓獲了一個匈奴人,從他的口中得知匈奴單于並沒有東去,就在衛青的正前方,衛青非常高興,遂親率精兵急速追趕,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迴策應,衛青針對匈奴騎兵強悍的特點,他重新做了部署,首先用戰車擺了一個環形陣地,因為環形陣地不容易被騎兵衝破,隨後他派出五千騎兵發動攻擊,匈奴單于派出一萬騎兵迎戰,雙方戰至黃昏,突然颳起了沙塵暴,士兵們看不清你我,這時,衛青又及時派出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上去,單于見漢軍人多勢眾、兵強馬壯,怕對自己不利,只得帶領幾百騎兵向西北方向突圍出去,餘部全部被殲,然而由於李廣、趙食其途中迷路,沒能及時趕到戰場,對匈奴人實施合圍,結果致使單于逃走,衛青乘勝追擊,一直追到趙信城,發現這裡有大量的屯糧,遂下令全部燒毀,在趙信城休息一天後返回,此戰衛青大軍斬獲匈奴人兩萬多人。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霍去病從代郡出發後,同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會師,隨後一直向北行進了兩千餘裡,在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跨過大漠,過河活捉了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以及大量的糧草,隨後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與匈奴左賢王的軍隊相遇,霍去病沒等左賢王準備好就發動了進攻,左賢王不備,頓時被衝亂了陣腳,左賢王僅帶數十親信拼死逃出,此戰,霍去病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俘虜相國、將軍、都尉八十三人,斬殺三王、大將以及兵士70443人,經此一戰,左賢王幾乎全軍覆沒,霍去病部損失一萬餘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都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孤懸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此地有伊沃爾加城、李陵堅昆國、衛律丁靈國)而還,此戰之後,左賢王失去了對烏桓的控制,漢朝得以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漠北之戰的大勝讓漢武帝大喜,他加封衛青、霍去病為大司馬,賞賜霍去病食邑五千八百戶,封冠軍侯,跟隨霍去病的許多大將也都封侯拜相。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漠北之戰的深遠影響:漠北之戰,是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戰爭中最艱巨的一次作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戰前,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漢武帝在取得漠南、河西兩次戰役勝利的基礎上,根據漢軍實戰積累的經驗,正確運用騎兵集團進行長途奔襲與迂迴包抄,充分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後誤以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痺心理,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膽制訂了遠途奔襲、深入漠北、犁庭掃穴、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他又集中了全國最精銳的騎兵和最優秀的戰將投入戰鬥,調集大批馬匹與步兵,運送糧草與輻重,以解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問題,在作戰中,漢軍統帥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利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與衝擊力強的特點,以優勢兵力,分路出擊,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還善於迂迴包秒,特別是霍去病,能夠輕騎越過大漠追殺敵人幾千裡,對後勤的要求很少,用以戰養戰的方式追殲殘敵,大膽而又有效,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上得到解決。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漠北之戰也是漢朝對匈奴發動的最大規模的遠徵,此戰對左賢王部給予了毀滅性打擊,自此匈奴左賢王、右賢王都受到重創,匈奴人再無力南下,被迫北移,本來北部的生存環境就很惡劣,常年發生乾旱、暴雪等自然災害,不利於遊牧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北移後他們面臨的是戈壁沙漠,殘酷的環境讓他們更加舉步維艱,為生活所迫,不久匈奴內部就因為生存問題而發生內亂,致使匈奴國力越來越弱,隨後幾十年,匈奴內部分裂成多個部落,實力進一步衰弱,再無力南下騷擾漢朝邊境,漠北之戰雖然漢軍取勝,但也損失嚴重,由於連年用兵,致使百姓賦稅加重,漢武帝也明白了這一點,下令爾後但凡勞民傷財的事情一概不允許再做,好大喜功、崇尚武治的漢武帝轉而向「文治」方向發展,此舉也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網略配圖,與文無關

漠北決戰的勝利,加速了我國北部地區的進一步統一和開發,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以前由於匈奴對西漢邊郡的長期襲掠,嚴重破壞了中國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給黎民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匈奴已成為阻礙我國北部地區統一的巨大障礙,漠北之戰的勝利,打通了內地到塔裡木盆地及中亞的商路,至此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歸屬於漢朝管轄的範圍,從此,在從中原到中亞的絲綢之路上,西漢的外交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座橋梁,其後,在昭宣年間,又經過五次大戰(田廣明等六路擊匈奴之戰、西漢三路擊匈奴之戰、擒甌脫王之戰、匈奴犯張掖、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之後,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正式結束,北匈奴滅亡,南匈奴歸附稱臣。

相關焦點

  • 白藤江之戰起因是什麼 經過與結果又如何
    白藤江之戰起因與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有關。唐末,藩鎮割據,地方上的政權都由節度使掌握。
  •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漠北,指的是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區域。清代特指烏裡雅蘇臺將軍轄區,清末統稱外蒙古。現在分屬於今天的俄羅斯、蒙古國、中國、哈薩克斯坦四個國家。中原,指的是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歷史上,漠北與中原都經歷了類似的王朝更替,以及分裂與統一。
  • 歷史上對武術發展有深遠影響的三位道醫
    在歷史上,有三位出名的道醫對武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首先是扁鵲,扁鵲是戰國時期醫學家。他不僅通曉內外科,擅長針灸,還對導引、吐納和氣功方面卓有建樹。應該說扁鵲對人體經絡、穴位和呼吸之法頗有研究和心得;對武術特別是內功方面亦有深遠的影響,可惜他的著作基本都已失傳,現存的《難經》等都是後人的託名之作。第二位是華佗(145-208),他在傳統內外科診治中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尤其以創麻沸散、行解剖術和操五禽戲聞名於世;他醫術精湛、手術神奇,有「神醫」之美譽。
  • 水滸傳之林衝上梁山的起因、經過、結果(上)
    落草前,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只因殿帥府太尉高俅的養子高衙內看中了他的娘子,便被百般設計陷害,最後被逼無奈,只得上了梁山泊,落草為寇。從八十萬禁軍教頭到梁山泊草寇,林衝都經歷了什麼?這一落千丈的人生過程,《水滸傳》裡是如何描寫的?我們從林衝上梁山的起因、經過、結果來看一看。
  • 阪泉之戰的始末,阪泉之戰誰獲得了勝利
    阪泉之戰有這件事嗎發生在上古時期,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與炎帝部落間的阪泉之戰,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氏族部落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然而近年來,卻有不少歷史學家對這場決定著中華民族第一次大一統歷史走向戰爭存在的真實性表示質疑,那麼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詳細記述的這場阪泉之戰,究竟是否真的發生過呢?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找尋真相。
  • 夷陵之戰的歷史意義及幾個問題的研究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鄂西的規模最大(蜀10萬餘人對吳5萬人)、持續時期最長(時達年餘)、以陸戰為主的一場大戰,是毛澤東稱之中國古代「以弱制強」的六大著名戰役之一。這場戰爭所包含的政治、軍事、外交、乃至少數民族政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內容內涵,十分深刻豐厚,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深遠重大。同時,夷陵之戰在三國史上,又具有著特殊而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歷史上可以影響全世界十二位歷史名人
    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解放戰爭時期圍繞吉林四平的戰鬥主要有四次: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這四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是林彪和杜聿明,兩人分別出自黃埔四期和黃埔一期。
  • 美國歷史系列173:阿拉莫之戰
    得州民眾在阿拉莫之戰紀念儀式上舉槍致意(照片:美聯社)美國歷史上曾短暫存在過一個獨立國家德克薩斯共和國(即著名的孤星共和國
  • 漠北大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
    結果出師不利,遭遇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此後拉開漢匈百年和親的屈辱史。漢武帝帶領漢朝走向雪恥之路漢朝定期給匈奴送公主和金銀財寶,以此贏取和平發展的時機,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的繁榮盛世,加上漢武帝雄才大略,基本具備與匈奴決戰的實力,數十年間,大漢王朝誕生出一批傑出的年輕將領,其中以冠軍侯霍去病最為出眾。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同時,兩場戰役均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的影響若要分析此戰的影響,當先知此戰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勢力割據,曹操和袁紹分別壯大起來。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 賤嶽合戰簡介 賤嶽合戰的經過
    天正十年即為1582年,勝家因為羽柴秀吉的威望日增而對其產生了不滿,羽柴秀吉與勝家的矛盾日益加深,而羽柴秀吉在對此事上採取了激怒勝家的態度,這直接使雙方的矛盾加劇,並使矛盾程度開始升級,且在雙方不睦中摻雜進了信長次子信熊與三字信孝的奪嗣紛爭,致使當時的局面變得更加複雜,可以說賤嶽合戰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 官渡之戰,三國影響最深的一場戰役,曹操從此成為北方勢力龍頭
    背景官渡之戰,其實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赤壁和淝水之戰)。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公元196年(建安元年),當時的曹操已經成功迎接漢獻帝,並遷都許昌。同時,他也利用逢迎天子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也同時是強弱懸殊不下赤壁的一場戰役。了呂布、袁術等人,奪得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的豫州、司隸。不過當時的曹操仍然是腹背受敵的:首先北方有袁紹,東南方有孫策,南方有劉表、張繡,甚至東方歸順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的,加上所處的地理位置歷來又易攻難守,形勢完全不利曹操。
  • 歷史上最著名的5本兵書,六韜三略是兩本,後三本很多人都搞混!
    歷史上最著名的5本兵書,六韜三略是兩本,後三本很多人都搞混!其實在春秋早期人們打仗是非常講究禮儀的,甚至發生了一方打仗,戰車輪子陷入到坑裡,另一方幫忙抬,抬出來之後再繼續打的這種事情。但是到了後來,戰爭就變成了雙方將領軍事才能的演化,在歷史上也不發以少勝多的事跡,兵書,就是由此而來。那麼歷史上最著名的兵書都有哪些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看吧!《六韜》:《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這短短的兩萬字講全了如何治國、統兵、選將、戰術、地形以及練兵。
  • 中越赤瓜礁海戰過程:南沙戰爭爆發原因、經過和影響
    赤瓜礁海戰又稱南沙之戰、「3·14」海戰,是中國與越南為爭奪南海島礁的一場小規模戰爭。戰爭爆發於1988年春,事件的起因是1987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察站。
  • 詳解蒙古高原——漠北與俄屬蒙古
    總得來說,身處漠北的蒙古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大板塊,包含整體位於貝加爾湖之南的:大湖盆地、色楞格草原、黑龍江上遊草原三大板塊;以及位於貝加爾湖東西兩翼的外貝加爾湖高原和烏梁海地區。至於蒙古高原的北部,則是讓很多中國人心心念念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地區依方位和地勢可分為三大地理單元,分別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以及東西伯利亞山地。
  • 歷史上著名戰役官渡之戰開戰的原因
    袁曹兩個集團在中原十年混戰中,為戰勝群雄曾攜手並肩,劃分勢力範圍,袁紹收河北,曹操圖河南,兩人隨著勢力的膨脹而外親內疏,明爭暗鬥,兩大集團的決戰是必然之勢。但官渡之戰在兩大集團都尚未準備充分,尤其是袁紹剛滅公孫瓚,尚未喘息又投入大戰,在公元200年爆發,則是雙方都未料及的。
  • 中聯創新霍玉泉:IDC市場爆發對基礎設施影響深遠
    與此同時,包括伺服器,交換機等設備廠商,以及機房動力環境監控,安全系統等基礎設施產品的市場也藉此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發展階段。日前,我們中國IDC圈百家訪談欄目組特地採訪了中聯創新公司總經理霍玉泉先生,請他就IDC基礎設施產品市場的發展現狀,以及用戶需求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 真正歷史上官渡之戰,戰後對曹操和袁紹影響不大,顛覆人們認知!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場戰爭,他以以少勝多成為了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圖片來源於網絡歷史上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在是有點把官渡之戰誇大了,其實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太大!
  • 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他又相繼消滅袁術、呂布,勢力範圍得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