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軌電車即將開建
它的路線是什麼樣的?
它會佔用原有道路交通資源嗎?
它對路面有什麼影響?
……
今天上午,嘉興舉行了有軌電車近期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專家評估會,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把脈嘉興有軌電車建設方案。
我們就嘉興老百姓最關心的
嘉興有軌電車問題
給出權威回復
嘉興市有軌電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繼峰表示:
一期線路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它溝通市區最繁忙的兩個綜合交通樞紐,一個是高鐵嘉興南站,一個是嘉興火車站,南站目前鐵路客流也是非常高,老百姓對公共運輸的需求量非常大,嘉興火車站是整個嘉興市區最大最繁忙的一個公共運輸樞紐,有三、四十條線路在這裡匯集,所以把這兩個節點連接起來。
有軌電車一期工程銜接了高鐵南站、火車站、汽車站等交通樞紐,同時也覆蓋了行政中心、學校等公共設施,客流也十分集中,初步測算,一期工程2024年的日均客流量在3.3萬人次左右,現代有軌電車作為輕軌與常規公交之間的中運量公共運輸工具,在市區市域軌道建成前,能加快形成地面優質骨幹公交系統,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深圳市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原主任李筱毅告訴小布:
有軌電車比常規公交,在服務水平上有很大的提升,一個是出行服務時間有保障,第二是在軌道交通,地面上面,它可以區間專用,路口共享,特別是坐在有軌電車裡很舒適,跟坐高鐵一樣很平穩。
現代有軌電車主要技術特徵如下:
一是軌道主要敷設在路面上,而不是以高架或地下為主,這決定了現代有軌電車運行組織特性,也是相對於地鐵等方式造價低的基礎。
二是採用電力牽引的低地板軌道車輛,電力牽引節能環保,低地板車輛適應在道路上的運行要求,同時軌道車輛可編組,車輛容量可根據客流進行調節。
三是依靠司機人工駕駛,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道路上複雜交通環境,保障運行安全。
四是實行網絡化公交運行組織,線路能夠互聯互通,根據客流分布特徵,靈活開行運行交路,提高現代有軌電車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
未來,嘉興有軌電車的車型將採用低地板、鋼輪、鋼軌有軌電車,初期平均運行速度23公裡/小時。
李筱毅介紹,有軌電車在運行過程中,它過路口是和交警的信號燈和有軌電車信號燈要融為一體,我們叫互聯互通,分別檢測,有軌電車優先,交警統一聯控。
國內有軌電車普遍為路面專用車道,沿道路路中敷設,單向車道寬度相當於一根機動車道的寬度。
道路斷面增加有軌電車後,將根據道路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道路中分帶或側分帶綠化空間,優化調整道路斷面,今後軌面上仍敷設草坪,儘量不減少路段機動車道數量;
在部分條件受限路段,結合周邊路網處理好交通組織關係,優先保障有軌電車專用車道路權。
孫繼峰說,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有軌電車的建設,將會按照佔一還一的方式來建設,比如目前是四個車道,有軌電車建設以後,可能佔用主要是現有的非機動車道或者中央綠化帶,用了這個空間,有軌電車建成之後,再重新鋪上草坪,種上相關的灌木或者樹木,對綠化進行一個補償。
評估會上,專家們也提出,有軌電車的建設要與城市整體規劃緊密結合,最大限度保存沿線的城市文化和生態景觀。
據介紹,此次批覆的有軌電車近期建設規劃線網由T1線、T2線一期、T6線一期組成,總長35.7公裡。
T1(嘉興南站-秀園路站)線路長20.2公裡,設站31座;
T2線一期(汽車北站-科技城站)線路長13.7公裡,設站23座;
T6線一期為T1線和T2線的連接線,自附中站至實驗中學站,線路長1.8公裡,設站3座;設停車場1個(位於賴施浜路-慶豐路西北角),面積約3.8公頃。
小布搭乘上海松江的有軌電車
體驗它的開行為市民帶來的便利
有軌電車採用電力驅動,在軌道上行駛,最高速度可達60公裡每小時,平均運行速度為22公裡每小時,載客量可以達到近300人次。
軌道和站臺由原先道路中間的綠化帶改造而成,站間距800米至一千米,在不影響其他車道通行的同時,保證了通行的速度和準點率。
現代有軌電車是依靠司機瞭望駕駛、採用電力驅動、在地面鋪設的軌道上行駛的中運量、按地面公交模式組織運營的、無汙染的、低地板路面公共運輸工具。
現代有軌電車不同於老式有軌電車,首先是車輛採用現代化、鉸接模塊化車輛,能夠根據客流靈活編組,每車可乘坐約300人,滿足地面大容量客流需求;
其次,現代有軌電車採用路面專用車道,交叉口信號優先控制,實現了地面公交優先;
最後,採用了低地板車輛,適合在路面上運行,方便老人、輪椅車輛上下,人性化強,也是流動的風景線,是現代化、高品質的公共運輸方式,絕非老上海灘的鐺鐺車。
1807年,第一列馬拉有軌電車誕生。
20世紀中葉,有軌電車興起,全球有3000多個有軌電車系統。
20世紀60年代,小汽車的發展對有軌電車的客流量形成強烈衝擊,造成道路日益擁擠,導致有軌電車的運營速度和運營安全性降低。
傳統有軌電車車輛加減速能力低,很難適應在擁擠的混合交通流中運行,大規模被拆除。
20世紀70年代末,能源危機、石油危機,環境汙染的問題日益嚴重,改進後的現代有軌電車在速度、可靠性、舒適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均有改進,因此80年代開始,現代有軌電車又開始大規模復興。
現代有軌電車是在傳統有軌電車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1881年,最早的有軌電車在德國開通,之後成為世界上廣泛應用公交方式;但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有軌電車因運量小、靈活性弱、穩定性差等原因而逐步衰敗,很大部分線路被拆除;
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城市交通擁堵和能源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歐洲對有軌電車進行了改進,大大提高了車輛的運量和舒適性,成為一種現代化的公交方式,並開始在全世界復興。
目前歐洲、澳洲、亞洲日本等地有軌電車應用很廣,已有超過300個城市運行了有軌電車。
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了城市的名片。
二十世紀初期,上海、大連等地開通了傳統有軌電車(即「叮噹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左右,隨著國內汽車的增長,以及公共汽車的發展,有軌電車也逐漸拆除(目前,僅剩下大連和長春54路兩條傳統有軌電車線路)。
至二十一世紀後,隨著國外現代有軌電車的復興,國內也開始嘗試有軌電車的革新(大連、長春、天津泰達和上海張江)。
2011年後,隨著蘇州高新區和瀋陽渾南有軌電車工程的建設,現代有軌電車開始成為發展的主流。
截至2019年9月,國內已有包括瀋陽、大連、長春、天津、上海、蘇州、南京、青島、廣州、淮安、珠海、武漢、深圳、北京、成都在內的15個城市的有軌電車已投入運營,共計28條線路,總運營裡程達380.5公裡。根據中國軌道交通協會統計,至2020年國內規劃建設現代有軌電車將超過2500km,規劃至遠期將超過6000km,成為軌道交通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