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規劃公布,「大灣區航空」籌建,粵港航空還有哪些新變量?

2020-12-15 出行一客

粵港澳大灣區內不斷增加的經濟總量及人口數量,為多個機場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想像空間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如不出意外,位於中國香港特區及珠三角的旅客選擇從香港乘機出行時,將在當地現有的航空公司之外,新增加一個可選項。

8月10日,一家名為「大灣區航空」 (Greater Bay Airlines)的航空公司成為香港及華南地區民航界熱點。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民航處向當地媒體證實:該航司已於7月時遞交了航空營運人許可證(AOC)申請,目前正在審核過程中。

航空業目前普遍估計:即使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全球航空業也要經過數年才能得到全面復甦。據航空業內人士透露:一家新航司需至少2年時間才能完成必要的流程審批。這意味著,樂觀估計的話,這家或將聚焦於低成本航空運營模式,主要開通香港與中國內地、東南亞、東北亞航線的航司在成立之初,或可趕上全球航空業進一步復甦的「風口」。

此外,推進包括香港機場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多地機場聯合建成世界級機場群,打通間隔很近的幾個機場之間的關係,以此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被各界均寄以了很高的期待。

第五家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不只是簡單地把客、貨從A運到B,每條航線背後都連結了當地獨特的經貿與文化特色。

長期以來,位於香港大嶼山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下簡稱「香港機場」)以一系列競爭優勢著稱,包括其貨運量長期獨佔全球鰲頭,國際航點為區域之冠,增長趨勢保持強勁。這與香港在地理位置中的優勢有關:通過航空運輸,4小時內可將乘客與貨物送達到大部分亞洲金融中心、商務中心。

據2019年時的相關數據顯示:香港國際機場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在2018年,該機場的貨運總量為510萬公噸,佔香港總貨物量約2%,但以貨值計算,卻佔香港進出口貿易額的42%。

因此,成為「空港城」,是近年來香港特區對這一機場的定位。與之相應的,則是香港希望建設的「機場城市」目標。

「在未來,機場本身也會成為一個旅行目的地。在這個目的地可以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可以購物,也可以放鬆休閒。其實在香港的機場附近就有一些景點。不再是一站式的旅程,而是添加更多的旅遊的目的地,這是我們的發展目標。我們希望讓香港機場本身成為一個旅遊目的地,鼓勵許多旅客在這裡花上一到兩天的時間進行遊覽。」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2019年中國民航發展論壇中曾提出。

關於貨運,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在2019年出席「前海合作論壇」時指出:香港的航空業未來將有一系列新的發展方向,包括為推動高增值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在香港機場貨運區興建一座高端物流中心(預計於2023年落成並投入使用)、重建香港國際機場的空郵中心、進一步降低高價貨物進出口香港的成本,以配合推動貿易及物流業朝高增值方向發展。此外,香港還將推動匯聚零售、餐飲和娛樂於一體的航天城發展項目。其發展將配合新跑道規劃等,以發揮協同效應。

因為乘客人數較多,香港機場現已投入運營的兩條跑道已趨於飽和狀態。在處理2018年7470萬旅客的吞吐量時,其採用的方法是利用寬體客機、可在夜間飛行的安靜機型等,並通過一系列降噪措施使得噴氣式飛機在繁忙時段也能實現迅速起降(每小時實現最高68次飛機起降),以此接納更多的飛機。

香港機場方面則預計:未來旅客數量還會繼續增加,目前在建的一號客運大樓擴建項目預計2020年落成使用,而等到2024年第三跑道系統竣工後,每年則可接待1億人次的旅客。

與之相聯繫的,則是除外地航空公司外,香港當地目前共有4家主要提供民航客運服務的航空公司,包括國泰航空、國泰港龍、香港快運,以及香港航空。

數年前,亦曾有其他外地航空公司希望在香港設立新的航空公司,最終因多重原因未能獲批。當地多年來一直有相關呼籲稱,希望可以有第三個選擇,能夠讓居民買到相對更為廉價的機票。

據《財經》記者在香港特區政府公司註冊處「網上查冊中心」所查詢到的資料顯示:「大灣區航空」全名為「大灣區航空有限公司」(Greater Bay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成立日期為2010年5月24日,公司編號為1459222,其最初使用的名字為東海航空有限公司,後曾數次更名——東海航空(香港)有限公司,香港紫荊航空有限公司——並於2020年7月8日時變為大灣區航空有限公司。

而據了解:任何一家公司要在香港申請提供民用航空服務,必須分別向香港特區政府的民航處、空運牌照局、運輸及房屋局申請。

根據民航處規定:在香港登記的飛機均不能用作公共運輸用途,除非營運人(航空公司)已持有民航處處長籤發的航空營運人許可證。在接到航空營運人許可證的申請後,民航處處長會考慮申請人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其資歷、器材、組織結構、人事、維修及其他支援等,確認其可適當及安全地營運才籤發證書。

此外,空運牌照局則負責發牌給本地航空公司,營運香港往來世界其他地方的定期航班;公司還須向運輸及房屋局申請成為本地航空公司。

空運牌照局目前則表示:至今並沒有收到任何根據《空運(航空服務牌照)規例》(第448A章) 提交的新牌照申請。據《空運(航空服務牌照)規例》第448A章11A「批給牌照」項目,牌照局必須信納既定的條件均獲符合,包括申請人持有航空營運人許可證,方可根據相關條款批給牌照。

亦有當地的航空業研究人士指出:要完成上述一系列文件及達到監管要求,該公司最快也要2022年才能開始營運。此外,「大灣區航空的名字起得好,提供中國大灣區一個未來遠景。」

建成世界級機場群

推進包括香港機場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多地機場聯合建成世界級機場群,亦正是國家一系列相關規劃已明確的建設目標。增加民航運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

早在2012年,國務院在《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曾對廣州白雲機場做出了明確定位,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2017年2月發布的《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進一步提出:建設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適應的世界級機場群,明確區域內各機場分工定位,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互聯互通。

2019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公布。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明確的規劃,其中提到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2020年7月中旬,中國民航局則在其印發的《民航局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簡稱《實施意見》)中,則為前述設想確定了一系列時間節點:

到2022年,基本形成多核支撐、多點互動、共建共贏的大灣區區域民航協同發展格局和政策體系;

到2025年,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大灣區民航整體規模、綜合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持續保持國際領先;

到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協同、綠色、智慧、人文的世界級機場群,為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發揮戰略性、基礎性作用。

對於該地區內航空業發達且多年來一直存在某種程度「競合」關係的廣州、深圳與香港來說,《實施意見》也提到: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多核驅動,澳門、珠海等機場多點聯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著力提升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的規模和功能,提升深圳機場國際航空服務和航空貨運保障能力;實現基礎設施硬聯通和體制機制軟聯通;加強粵港澳空管人員技術交流等。

就其所提出的任務來看,涉及的方面則包括發展多元化的通用航空服務、推進旅客聯程運輸一體化發展、促進粵港澳民航產業互補發展等11項。其中發展多元化的航空服務等內容,則被解讀為既鼓勵競爭、又促進合作。

在中國內地,北京、上海均有兩個主要的民用機場。在國際範圍內,東京的羽田機場和成田機場也具有明確的分工和合作關係;紐約灣區機場之間也非常近,同樣有競爭也有分工。

因此,通過打通間隔很近的幾個機場之間的關係,以此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被各界均寄以了很高的期待。但多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內多個機場的競合關係以前者為主,缺乏足夠協同,亦有一系列原因:

首先,是目前聯通各機場之間的地面及水面交通依然相對不便。十餘年前,深圳、香港方面均有相關建議稱:各地之間可修建「機場城際快線」,將廣州、深圳、香港等珠三角內五大機場串連起來,但最終一系列相關方案並未落地成真。為此,有多位學者提出過渡性建議稱:香港和內地空運企業可在珠三角地區城市間展開多式聯運代號共享合作,讓搭乘航班的旅客可用同一張機票接駁其他交通工具(例如高速船和跨境巴士),組合行程更為方便。

此外,大灣區機場群是一系列微觀市場的集群。各地的乘客在選擇時往往會有多方面考慮,並非單一固定。例如,深圳的居民預訂飛往美國或加拿大的長途機票時,他們的選擇和考慮因素跟廣州或珠海居民的就往往有所差異,除了價格,亦要考慮籤證、通行證等問題。

據《財經》記者了解:近年來,為給乘客增加便利,香港方面已有多家航空公司與內地客運公司或旅行社合作,通過推出套票等形式,吸引深圳、廣州等地的乘客到香港乘坐航班。隨著香港機場加速開拓內地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航空競爭加劇(尤其在出境旅客方面)。深圳、廣州等地的機場亦通過補貼開通國際航線、新建跑道等形式,增強自身的吸引力。

整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內不斷增加的經濟總量及人口數量,為多個機場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想像空間。例如,隨著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航空出行的次數會越來越多。有相關估計顯示:到2035年,珠三角地區的人口將增至1億甚至更多,「人口密度高、經濟發達,旅遊、商務等對航空的需求很大,機場並不會過剩。」

香港亦有航空公司曾做過調研:香港本地人均出境頻率是每年兩次,而珠三角地區人均每年出境一次都不到,說明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部一位研究員近日也曾公開建議稱:目前香港仍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國際化的城市,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措施出臺,表明國家層面把香港放在發揮對外窗口作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讓香港在中國整個對外開放過程中扮演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而香港的一大優勢就是物流與國際交往,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香港的優勢才將能夠有更好發揮。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則在讓全球航空運輸業進入「冰河」時期的同時,也給香港機場發揮其優勢造成了一定的制約:今年2、3月,部分在海外的深圳、廣州居民希望通過搭乘航班飛到香港機場後返回內地的方案,受通行證等因素限制,最終無法實施。

不僅如此,2019年下半年香港的一系列社會事件對其航空貨物運輸鏈造成的衝擊,以及香港未來的國際貨物進出口轉運中心地位會否受到較大影響,目前仍未明晰。實際上,目前全球的機場經濟已從最初的以運輸功能驅動的1.0版、以空港綜合體為主的2.0版本,逐漸進化到3.0版本。以荷蘭史基浦機場為例,其除了發展工商業項目,還在機場東南邊設立鮮花拍賣市場,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鮮花交易中心。貨運和客運往往聯動,缺一不可。

航空業目前普遍估計:即使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全球航空業也要經過數年才能得到全面復甦。而大灣區航空是否能夠得到批准成立,香港機場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機場屆時會形成什麼樣的合作關係,均仍需進一步觀察。

本文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時」系列報導之十三

相關焦點

  • 國家規劃公布,「大灣區航空」籌建,粵港航空競合還有哪些新變量?
    其發展將配合新跑道規劃等,以發揮協同效應。因為乘客人數較多,香港機場現已投入運營的兩條跑道已趨於飽和狀態。在處理2018年7470萬旅客的吞吐量時,其採用的方法是利用寬體客機、可在夜間飛行的安靜機型等,並通過一系列降噪措施使得噴氣式飛機在繁忙時段也能實現迅速起降(每小時實現最高68次飛機起降),以此接納更多的飛機。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落地!一文讀懂三大關鍵點 有哪些投資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落地!一文讀懂三大關鍵點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落地!一文讀懂三大關鍵點 有哪些投資機會?】18日晚間,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
  • 順豐董事長王衛出任大灣區航空董事
    香港《明報》1月11日報導稱,正在籌建中的大灣區航空公司近期更新了公司董事名單。資料顯示,公司新近委任包括順豐創辦人兼董事長王衛等5名董事,目前未知順豐會否入股大灣區航空。目前,大灣區航空營運人許可證(AOC)仍在申請當中。
  • 民航局與香港運房局、民航處和機管局共謀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 籤訂《內地和香港特區航空運輸安排》備忘錄
    2月19日,民航局與香港運房局、民航處和機管局在京召開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座談會,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謀劃深化內地與港澳民航合作
  • 獅子洋通道籌建在即!粵港澳大灣區將再添跨江新成員
    10月16日,廣東交通集團發布消息稱,獅子洋通道籌建在即,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又將有新成員入列,未來將攜手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黃埔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構建世界級交通樞紐,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續寫「春天的故事」。
  • 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香港|...
    謝惠強攝(新華社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灣區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各項便利舉措不斷頒布,逐步推動在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實現與港澳的銜接。最新的進展,是粵港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措施,當中多項措施將為港人在內地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 澳門航空:粵港澳大灣區為澳門民航業帶來新機遇
    中新網6月3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導,伴隨著澳門民航業的成長,澳門航空即將迎來成立25周年的日子。近日,澳門航空總經理曾華亮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為澳門民航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澳航機隊規模擴大,在符合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將增設亞洲航線,成為亞洲的區域性航空公司。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核心區域交通全面升級!
    從上面這段表達可看到,今年粵港合作的頭等任務是「共同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做好規劃出臺後分工落實、政策解讀、宣傳推廣工作。」  這也可以理解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今年內將會出臺。  據了解,港珠澳大橋有望今年9月開通,而廣深港高鐵也有望於9月底10月初通車。
  • 海南航空籌建福州航空獲批
    2月18日晚間,海南航空(600221)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中國民用航空局的批覆,批准公司與福州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 民航局擬批准一二三航空籌建
    來源標題:民航局擬批准一二三航空籌建 民航局官網昨天發布《關於擬批准一二三航空有限公司籌建的公示》,擬籌建的一二三航空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5億元,由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獨資組建。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未出,機場競合已升溫
    這個20年前從人口密集的九龍城遷到大嶼山赤鱲角的機場,正面臨著它的第二次巨變——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加速。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全球最賺錢的機場之一,香港機場正在加緊開拓珠三角市場。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的背景下,香港機場深入珠三角腹地將迎來更大的歷史機遇,但也將不可避免地直面大灣區機場群的競爭。
  •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國際機場|機場|國泰航空|深圳機場|寰宇一家
    轉載自 |航空透視昨天的文章中,在聊到香港航空與內地融合發展的問題時,繞不掉的是大灣區框架下的各方更緊密合作。作為全世界機場和航班最為繁忙的大灣區,雖然過往政府年年大力合作共贏,但卻一直湧動著三方競爭的較勁。時至今日,這種三方暗自較勁的意味仍是十分微妙與敏感的話題。今天就來梳理下近年來廣深港三地之間航空競爭的愛恨情仇。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公布在即!
    據香港電臺消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預料最快今日下午公布,且將在2月21日上午10點半,在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大宴會廳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消息稱,規劃綱要中涉及多方面的發展,包括金融、創科、青年及環保等範疇。
  • 政策解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正心·致雅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包含哪些內容?明確了哪些目標?一起去看看吧!
  • 華龍航空廣州辦事處成立 大灣區發展迎新機遇
    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 長榮航空原董事長被同父異母哥哥趕走 現籌建新航空 LOGO致敬長榮創始人
    >(StarLux Airlines),近日公布星宇航空商標Logo及公司地址,並將9月開始招聘。根據臺灣現行法規,必須要有經營國際運輸或國際貿易業務5年以上,公司近3年、每年營業收入達60億元臺幣以上的法人,才可申請經營國際航線的航空運輸業務。臺灣民航主管機構原打算修法允許以個人名義成立航空公司,但被學者及航空業者批是為支持張國煒而量身定製的「張國煒條款」,因此擬調整修法方向,參考國外籌設航空公司不限業別,並已陸續收集美國等其他國家做法,將於7月底召開學者專家會議討論修法。
  • 納入國家戰略後的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發展新引擎
    時空的變化意義並非其本身,凸顯的是香港、澳門等特別行政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不斷融合的速度。  「9+2」的誕生   12月20日,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2018年經濟工作。
  • 大灣區規劃要來了,除了廣州深圳香港,東莞和佛山誰更有戲?
    的確,近段時間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動向不斷:   5月7日,佛山公布特急通知,要求房地產開發企業合理安排開盤時間和銷售方式,避免在夜間進行項目開盤或銷售活動。   5月8日,東莞限價政策升級,取消同一套房屋首次備案180天後可累計上調5%的規定,要求新房價格一經備案後不得上調。
  • 湖南政府入股紅土航空 還有哪些航企待價而沽?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獨家|湖南政府入股紅土航空,還有哪些航企待價而沽陳姍姍又一家民營航空公司獲得了地方政府的注資。最新的工商登記顯示,紅土航空的註冊資本已從9.8億增加到16.74億,並且湖南省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成為紅土航空的二股東,持股26%。
  • 廣州商務航空業務量逆勢上漲
    目前,公務航空出行已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成為高效率交通出行的一種新方式。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廣州公務航空包機出行業務量同比去年增長超過30%。  今年上半年廣州公務航空  包機量同比增長超過30%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公務機航空及通用航空發展,2020年,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民航局出臺了《民航局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