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頭條推薦的熱點話題,是關於「一場城市新政」的新聞,大意是說,「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首先要為這個消息點讚!今天整理一組近些年在國外拍攝的照片,換一個角度來回應這個話題:看國際都市中,人家是怎樣對待城市「煙火氣」的。上圖是日本東京的跳蚤市場。
上圖與本圖,都是日本東京國際論壇大廈前的「大江戶骨董市」。東京是繁華的大都市,東京國際論壇大廈也是該市重要的會展活動中心,在這樣繁華的現代城區,卻允許擺攤設點買賣生活用品。當然,參與這個市場的攤主,也都是文化人,大多是收藏的文化品或者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日用品。這樣的市集,不僅沒有影響市容,反而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和文化內涵。
再看英國倫敦的一個場景,這是最著名的倫敦眼景點附近,橋下的攤點,這裡賣的是圖書。以前,我們國內書攤也不少,但多數屬於「違規」,現在見的很少了。
倫敦的小吃攤,食客們正吃的帶勁兒呢。背景的現代建築是倫敦最著名的碎片大廈。當時我在現場專門拍下來這個瞬間,就是想體現在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小吃攤並沒有被清除,相反,人們似乎還很享受這種輕鬆愜意的煙火氣息。
在愛丁堡,我則專門體驗了另一種地攤市場——車庫跳蚤市場,人們利用車庫的空間,開車帶著自己的物品,停車打開後備箱,就是一個攤位了。其實這種「後備箱地攤」我們在國內也常見,但大家都明白,這種方式主要方便於隨時「逃跑」。可在國外卻形成了一種生意模式,人們利用這種空間,銷售一些小物品,或者自家的舊物件。
愛丁堡城堡景區邊上的「地攤區」。城堡之於愛丁堡,就相當於故宮之於北京的旅遊地位。這裡同樣迎接著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但允許擺攤設點,蘇格蘭傳統的飲食、染織、藝術品等,都在這裡展示交易。在另一層意義上講,這是一種蘇格蘭文化的露天民俗博物館。它並沒有帶來秩序的混亂、遊客反感,反而增加了旅行的豐富色彩,填充了旅遊的內容,讓遊客驚喜不斷。
這是日本奈良的地攤。看這感覺,是不是很像中國了?奈良以古都聞名,但並沒有排斥當下生活的現實,路邊這一排小攤,看起來也很「俗」,多數是舊書、燒烤、遊藝等,但讓人感覺很接地氣。
再來到捷克的布拉格,胡斯廣場的核心地位有點像咱北京的最大廣場,可在聖誕節前後,廣場上遍布的是各種小屋,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這是胡斯廣場的另一個角度,人們沉浸在這樣的休閒氣氛中,十分「煙火氣」吧。
在愛爾蘭的高威小鎮也是這樣,遊客爆滿,街道也很擁擠,但兩側依然為大攤小攤留下了空間。我說的大攤,就是指酒吧、咖啡館這類的經營。小攤則是手工藝品、小物件為主的。
我們將視線從國際拉回到北京的胡同,本圖為整治前的棉花胡同,有很多小商店、也有地攤,是一個全年不間斷的市集,生活用品、果蔬食品等應有盡有,為周邊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也帶來了不少就業。但客觀講,由於胡同道路狹窄,也為交通、衛生等城市管理帶來挑戰。
現在的街道清爽了很多,但煙火氣當然也淡去了很多。回到最開頭講的新聞報導,不對馬路市場搞一刀切,這是好事。當然,對於北京來說,街道的整治不僅涉及交通、衛生這些城管問題,還有首都城市定位等大課題。所以,既要讓城市充滿煙火氣,又要保持好秩序,更要符合城市定位,在現實操作中,需要更多智慧和更開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