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丨何明德:產業讓我家脫了貧

2020-12-09 騰訊網

我叫何明德,今年56歲,家在蝦子社區,說起我家的脫貧事,最大的攔路虎就是「病」,周圍鄰居都知道,我家四個子女中,20歲的女兒小時侯發燒導致智力障礙,32歲的兒子有殘疾,而我的妻子又有長期慢性病,我便成為了家裡的頂梁柱。長期以來,我一邊撫育子女,一邊照顧妻子,曾經以為這輩子就這樣苦下去了,但這幾年,我看到了希望。

2014年,蝦子社區了解到我家的境況後,把我納入了建檔立卡戶,以前,妻子、女兒看病就醫雖然有報銷,但仍有大部份需要自費。上個月,我去醫院開藥,總費用是100多元,報銷過後,我只付了10多塊錢!生活很難,但國家政策很好,村裡還給我找了「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一個月有800元,一年下來有9600元,這筆錢能解決我家很多難題,而且不用出遠門,就在家附近,活兒也輕鬆。

有了政府的關懷與保障,我發展產業更有底氣。2014年,我通過發展50畝經果林,有了2萬多元的收入。而且,我每年都會養六七頭豬,每年3萬多元的收入讓我家在2016年脫了貧。

2019年冬季凝凍,我的果園也跟著遭了殃,一開始顧客說我的李子買回去就壞了,我還不信。後來,我自己去果園摘了幾斤李子在家放了一夜,果然壞掉了。這件事讓我揪心很久,也有經銷商想來幫我解決銷路,最後都被我拒絕,因為我知道,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近幾年,我一邊種植果樹,一邊慢慢摸索學習種植技術,我把果園的20餘畝李子樹、8畝枇杷樹和25畝梨樹進行了換種改良,提高果樹自身的抗病性,也增加了單位畝產量,我還種了幾棵紅心獼猴桃,園裡除草、施肥都是我一個人忙活,雖然很累,卻也充實。

今年,大兒子在外務工,雖然收入不多,但也足夠養活他自己,二女兒在綏陽上學,學費及生活費我都可以自己承擔了,她也比較懂事,很少讓我操心。

我相信日子只會越過越好,我要好好打理我的果園,讓一家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何明德口述 周才竣 羅保美 整理)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種養產業讓我家脫貧致富|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
    我叫何明德,今年56歲,家在蝦子社區,說起我家的脫貧事,最大的攔路虎就是「病」,周圍鄰居都知道,我家四個子女中,20歲的女兒小時侯發燒導致智力障礙,32歲的兒子有殘疾,而我的妻子又有長期慢性病,我便成為了家裡的頂梁柱。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呂林連:夫妻種菜脫了貧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呂林連:夫妻種菜脫了貧 2020-12-14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後,我家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幫我們通了路。黨和政府加大力度對道路的建設,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並且鋪到了村裡的家家戶戶,現在從我家出門就是水泥硬化地,乾乾淨淨出門、乾乾淨淨回家。
  • 「我的脫貧故事」有政府支持,勤快夫妻種菜脫了貧丨錦屏縣新化鄉...
    美妙的歌聲正從我腰間上的手機裡傳出來,這天早上,我起床沒顧上吃早餐,從家拿了兩罐當早餐吃。旁人都說,我們這日子過得不錯,「聽著歌、摘著菜,還吃著八寶粥」。有現在的好日子,是一因為這些年來,我們夫妻倆種菜脫了貧。  我叫呂連林,新化所村村民,由於自己種菜沒有技術,造成家庭經濟困難,一家4口人只能擠在破舊的木房子裡。
  • 【中國的脫貧智慧】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中國的脫貧智慧」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真貧 致富路更寬丨赤水市葫市鎮黨委書記...
    這是我作為鄉鎮一把手在大扶貧工作中的真切感悟。2017年,我剛到葫市鎮工作時,本以為擁有「林業大鎮」美譽的葫市,在各方面的條件都不會差,可事實並不如此。曾慶文(左一)在天島湖了解康養地產發展情況全鎮3個省級貧困村,貧困人口多、危舊房屋多、乾旱缺水多、交通條件差、致富產業少。面對這樣的一種現狀,我通過全面走訪調研,深入基層傾聽群眾最真實的心聲。
  • 「養豬養牛讓我脫了貧」——昌寧縣大田壩鎮文滄村肖文虎的脫貧之路
    新增小豬仔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脫貧」對於肖文虎來說,經歷了不少的周折。由曾經的填飽肚子到現在的幸福生活,精準扶貧政策讓老肖對未來更加充滿了憧憬。過去,肖文虎家所在的文滄村大寨村民小組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一家人就在4畝田地裡刨食。雖然也發展過烤菸等產業,但供兩個孩子上學的費用,讓肖文虎一家只能維持開銷。
  • 【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這樣走過·我家故事】70歲「豬倌」脫貧記
    【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這樣走過·我家故事】70歲「豬倌」脫貧記 2020-12-22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絕望中獲新生丨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盧威秀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人。我現在是我們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屋,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大大改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蔬菜產業助脫貧--黃平縣重安鎮安江...
    安江村在我的帶動下,一些群眾從貧困中走了出來,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以來,我一直在想,作為農村黨組織書記,自己都富不起來,哪裡還有臉面去要求說別人脫貧致富呢?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不僅讓我有了家,還脫了貧|六枝特區巖腳...
    我叫謝金蓮,是六枝特區巖腳鎮雨海村一組村民,從結婚到現在,我已經在這個地方居住了二十多年,雖然來了這麼久,但以前的十多年裡,一直都是和父母住在一起,沒有自己的房子,住房沒有保障,加上收入也不穩定,就被評為了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抱著「肥雞」大步奔小康丨岑鞏縣平莊鎮亞林村...
    我叫楊德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平莊鎮亞林村村民。2014年,因家中要供3個小孩讀書,為了照顧家庭,只能在附近打些零工,由於我和妻子又沒什麼技術,家庭入不敷出。村兩委根據我家的實際情況,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楊昌文的養豬場那幾年,我感覺自己在外打工既沒掙到錢,又還沒有照顧到家庭,心裡十分愧疚。正值困難時,我家獲得公益性崗位安置、先建後補、一次性求職補貼等幫扶措施,這些幫扶政策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扶了我一把。經過深思熟慮,結合家裡有過養豬的傳統,我最後決定不再外出打工,在家發展生豬養豬產業。通過國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特惠貸政策,我貸款5萬元購買母豬6頭、種豬1頭和仔豬20頭,並在巫加多村租用土地,建起了400平方米的養豬場,開始走上了生豬養殖發展的路子。
  • 花果山裡的脫貧故事丨常德武陵:火龍果掛滿枝 滿眼都是豐收景
    在常德,老鄉脫貧靠什麼?紅網時刻為您推出《花果山裡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綠色果子掛滿枝頭。近年來,常德市武陵區河洑鎮重視扶貧產業發展,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以「鎮社對接」助力脫貧攻堅,帶動了村裡20戶75名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和果園務工增收。如今,常德市武陵區河洑鎮火龍果產業扶貧,提升產品質量,讓村民共享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增值收益,帶動產業發展和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的「牛司令」丨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
    家裡突然失去了頂梁柱,剛剛好起來的家庭又陷入了巨大的危機當中,看著年幼的兩個孩子,我雖然悲痛萬分,但也清楚不能一蹶不振,孩子們漸漸長大,各項開支都在不斷增長,壓力也漸漸增大,正當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好政策讓我看了轉機。  2018年,我享受到了產業到戶政策,讓我再次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下定決心利用好黨的政策勤勞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馬友祥:2017年,我家三喜臨門
    【我的脫貧故事】馬友祥:2017年,我家三喜臨門 發布時間:2020-12-23 16:11:33      來源:銅仁日報   我叫馬友祥,
  • 陝西三原:產業帶貧益貧助脫貧成效提質增效
    央廣網西安7月23日消息(記者劉昱 通訊員索衛鋒)今年以來,陝西省三原縣按照「縣有主導產業、鎮有產業基地、村有合作組織、戶有脫貧項目」的總體思路,強化貧困村有脫貧產業、貧困戶有增收項目,變「輸血」為「造血」,帶動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給了我生活的信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雙龍小鎮...
    正遇上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我向組裡提出了貧困戶申請,後經組裡開會研究決定,我戶在2014年底被評為本組貧困戶之一,評為貧困戶後,幫扶人對我家進行了幫扶,通過幫扶幹部耐心細緻的工作,我家搬遷到了雙龍小鎮。陸永忠戶舊房由於地理條件不好,家庭貧困,妻子也跟我離了婚,母親年邁,還有三個上學的孩子,全靠我一個人養活,每月只有不到2500元的收入,一家人的開銷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來,可以說是舉債度日,存錢更是異想天開的事。家裡房屋年久失修已經成為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