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圖 | 惟妙惟肖惹人愛,葫蘆上繪出的精美畫作!

2021-01-13 騰訊網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王建夫,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王建夫,現為天津國際民間藝術促進會副會長、天津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天津民俗協會會員、民間協會葫蘆協會會員。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很早就出現了葫蘆文化,大量史書典籍中都有著葫蘆「創世」、「賜子」、「祈福」的神話傳說,老熟的葫蘆經久不壞,可以傳代,而葫蘆又與「福祿」諧音,因此人們常以葫蘆為載體進行各種各樣的藝術創作,以寄託人們嚮往美好的嚮往,彩繪葫蘆便是其中的一種。

葫蘆彩繪是中國民間傳統工藝的一種,它是將葫蘆的外表皮刮光,其上再以現代新型丙烯顏料手工繪製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吉祥文字等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再塗上一層透明清油,其不怕水、不褪色,色彩豔麗,線條細膩,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王建夫自幼喜歡藝術,年輕時曾拜天津著名畫家、南開畫院院長吳增義先生為師學習北宋山水,十幾年來筆耕不墜,有著深厚的美術功底,後來一次與葫蘆的結緣,讓王建夫開始嘗試將自己的藝術創作放到有著吉祥寓意的葫蘆上。

王建夫的彩繪葫蘆多以吉祥圖案為主,經洗、煮、繪、塗等多道工序而成,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無論什麼形態的葫蘆王建夫都能依形構圖,在他手中葫蘆是有生命的,每一件葫蘆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

為了能賦予葫蘆更加獨特的文化特色,王建夫還特意拜中國民間藝術家陝西馬勺社火臉譜文化傳承人張星老先生為師,學習馬勺社火臉譜的繪製。

在形狀不一的葫蘆上畫上各種各樣的臉譜,這看似簡單,卻需要極大的定力和細膩的手法,要想畫好葫蘆就要靜的下心,只有心靜下來,手才會穩,畫在葫蘆上的圖案才不會走樣。

如今,經過多年的苦心耕耘,王建夫的彩繪葫蘆受到眾多圈內人士的認可,其創造的「福、祿、壽、喜、財」在2014年天津市第一屆葫蘆文化藝術節中獲得金獎;所畫的彩繪葫蘆在2015年「老手藝,新創意」第三屆中國葫蘆大賽中其彩繪葫蘆八仙慶壽獲得銀獎;

2016年其作品參加「尋藝天津,匠心美學民俗藝術展」在天津美術館展出;同年被邀參加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現場演示;在天津市第五屆民間藝術展上其作品獲優秀獎,並收錄在其出版的畫冊中。

細微之處,匠心彰顯,創作出好的彩繪葫蘆作品,在王建夫看來,不僅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擔當!

|時代·鄉創周刊 |

相關焦點

  • 非遺地圖|火針能刺繡,「烙」出來的絕美畫作!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大象繪出抽象作品 惟妙惟肖驚呆藝術界
    大象們繪出的花朵、樹木、圖案等抽象作品 大象帕亞的自畫像    大象在上美術課幾年來,它們揮舞卷在鼻子上的畫筆,創作了大量「抽象派油畫」。其中一頭6噸重的大象帕亞更是技驚四座,不久前它甚至給自己創作了一幅惟妙惟肖的「自畫像」。日前,當英國蘇格蘭一家畫廊展出了這些「大象畫家」的作品之後,許多人都被驚得目瞪口呆。     不久前,記者親眼目睹了「大象畫家」上美術課的情形。
  • 古人為何愛在地圖上繪長城
    宋代人在地圖上描繪長城的用意,常被解讀為主要是想表現華夏與外夷有別的象徵性,而另一層意思,則是表達長城內外胡漢一體的觀念。大多數宋代地圖上標出的長城都一致地從遼東半島斜向西南,橫貫今天陝西的北部,延伸到甘肅洮河。很有可能,它只是秦漢以來修築的各段長城在宋代人頭腦中的一種「理想狀態」。而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它恰好是中國的農牧分界線。
  • 「非遺」傳承:「記憶」檔案別樣美
    鐵字書法是以鐵為筆墨創作書法,與鐵相關的還有葫蘆烙畫。葫蘆烙畫又被稱作「火筆畫」、「燙畫」,是古代中國的珍稀畫種,源於西漢,盛於東漢。藝術家以鐵為筆,以火為墨,通過對溫度和力度的掌握,運用嫻熟的繪畫技巧,在葫蘆上燙出各種圖案。再加上葫蘆福祿、多子的寓意,因此一直以來很受人們喜歡。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烙畫」的傳承人鄭小良,就出生於一個藝術世家。
  • 《喵與築》全新關卡活動「愛與繪」即將開啟
    當畫家遇見貓咪,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甜系貓咪裝扮消除手遊《喵與築》,全新繪畫主題限時關卡活動「愛與繪」將於5月1日開啟!全新關卡,不同難度等級,解鎖精美貓畫像!快來一起玩吧!創作需要靈感,神秘而高冷的貓則是絕佳的靈感來源,高冷讓貓看起來神秘,神秘使貓氣質上高貴。
  • 鹹陽44歲畫家畫人物惟妙惟肖 32年創作出100餘幅「炭精畫」
    偉人肖像、花草風景、歷史人物……一幅幅精美的繪畫作品,不用彩色顏料也能將細節勾勒的細膩動人,惟妙惟肖。近日,44歲的鹹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倩用她手中的畫筆,32年間創作已出100餘幅「炭精畫」。
  • 非遺地圖|一眼千年,守護成都漆藝四十餘載,靜聽宋西平的非遺故事!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濱城區三河湖鎮殘疾人蘭福梅:傾心傳承非遺剪紙手藝繪就紙與剪刀和...
    11月18日上午,在三河湖鎮實驗學校非遺剪紙工作室,記者見到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蘭福梅。「像這樣的非遺剪紙工作室在濱州市一共有四家,都是我一手操辦的。裝裱一個像樣的非遺剪紙展廳,很是費心、費勁!」蘭福梅說著,將自己創作的字型書法剪紙集拿給記者看,邊翻閱邊講解剪得是什麼字。
  • 高二學生手繪地圖惟妙惟肖,地理老師坦言:這樣的地圖自己也畫不出
    高二學生手繪地圖惟妙惟肖,地理老師坦言:這樣的地圖自己也畫不出 2020-05-07 10:13:31 來源: 南通網
  • 李衛國的葫蘆緣
    一路上,他說話不過十句,到了家門口才靦腆地吐了幾個字:「他們都叫我悶葫蘆。」不錯,這個詞再恰當不過了,他說他的前世應該是「葫蘆娃」。  一陣歡笑,李衛國摸著腦門兒,順著小院裡的那棵南瓜秧,進了屋。木架上,窗臺上,都是葫蘆。
  • 非遺地圖 | 一個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雕塑藝術
    在一棵裸露樹皮的樹幹上靜靜地趴著一隻蟬,似乎在發出規律的蟬鳴聲,近處一隻螳螂揮動著他的前肢,對下方的蟬發起了攻擊,而後方的那隻黃雀在聚精會神的注視著它們,等待雙方爭鬥的結果.這個木雕作品刻畫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大自然食物鏈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法則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德琬   報導  □王德琬 姚洪運  惟妙惟肖的麵塑,精美絕倫的剪紙,鮮豔靈動的繡球……能在同一時間集中看到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機會並不多。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宿遷這個廚子不得了 指尖上「玩」得惟妙惟肖
    從宿豫職業技術學院烹飪班畢業後,他曾在上海舉辦的烹飪大賽上獲得食品雕刻一等獎,為多個酒店用泡沫雕刻製作大型展臺。記者昨天採訪時,看到他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用紅心蘿蔔雕刻出一朵朵絢麗的月季花。  傳統糖藝——賦予作品生命力
  • 河北省非遺旅遊地圖出爐,邯鄲這些非遺、景點入選
    近日,在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領導下,由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印的《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地圖》正式付梓。作為集「賞、學、聽、品、購、娛」為一體的河北全域非遺旅遊指南,地圖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著力提升非遺保護水平和旅遊體驗質量,為「京畿福地·樂享河北」品牌注入歷史文化要素,以非遺助力河北旅遊發展。
  • 河北省非遺旅遊地圖出爐,邯鄲這些非遺、景點入選!
    近日,在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領導下,由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印的《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地圖作為集「賞、學、聽、品、購、娛」為一體的河北全域非遺旅遊指南,地圖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著力提升非遺保護水平和旅遊體驗質量,為「京畿福地·樂享河北」品牌注入歷史文化要素,以非遺助力河北旅遊發展。
  • 河北省非遺旅遊地圖出爐
    來源:廊坊雲報廊坊日報訊香河肉餅、左各莊杆會、勝芳音樂會、八卦掌……近日,由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印的《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地圖》正式付梓。其中,「千年運河精品線路」是廊坊非遺助力文旅融合的全新嘗試,涉及我市四個非遺項目、兩個旅遊景點。據了解,作為集「賞、學、聽、品、購、娛」為一體的河北全域非遺旅遊指南,著力提升非遺保護水平和旅遊體驗質量,為「京畿福地·樂享河北」品牌注入歷史文化要素,以非遺助力河北旅遊發展。該地圖分為紙質版和電子版,兩者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 非遺傳承人袁昌延:範制葫蘆技藝難
    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範模中,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範模中的空間,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範模的圖文便在葫蘆上顯示出來。  現今存世最早的範制葫蘆是唐朝的「八臣瓢」壺,藏於日本皇室博物館,國內僅有文字記載。  而今,西安市葫蘆器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袁昌延,卻在為這門手藝的傳承和發展發愁。
  • 葫蘆範制技藝 源自生活的創意
    葫蘆是市民夏天常吃的一種蔬菜,一般人很難把它和工藝品聯繫在一起,但在蕭山二職的謝雨辰老師手中,卻有一門「祖傳」的手藝——葫蘆範制,用模具範制出一個個千姿百態、極具觀賞性的葫蘆。    謝雨辰老師回憶起葫蘆範制這門技藝時,他思緒萬千。在他父親小的時候,他們南村人就用木板夾著還沒成熟的葫蘆,讓葫蘆的從圓形狀長成了偏平狀,再將成熟的葫蘆劈開,就成了可以滔水的「瓢」。他的父親謝國民從中受到啟發,開始用一些簡單的模具套在葫蘆上,讓葫蘆長成模具的形狀,但要範制一些形狀比較複雜的葫蘆時,發現不是每個葫蘆都能順著模型成形的。
  • 萌娃繪「藍天畫作」 倡導綠色生活
    近日,在長沙市天心區先鋒街道新宇社區開展的「倡導綠色生活 反對鋪張浪費」市民教育暨先鋒街道新宇社區「保衛碧水藍天 建設兩型社區」主題宣傳活動上,孩子們繪出的一幅幅畫作,表明了保衛藍天的決心。「公交車站、商場這些地方禁止吸菸,我們在公共場所要注意各種行為,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愛護。」
  • 臨朐縣冶源街道:非遺文化繪出脫貧之花
    近年來,冶源街道抓住這一特色優勢,深入挖掘、弘揚、傳承非遺文化,並將非遺文化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使其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不斷提升文化的引領作用,用非遺文化描繪出脫貧致富之花。  一筆一畫,描出脫貧路徑  一張張漂亮優美的年畫,深藏著一個個神奇的故事和傳說。而傳承弘揚的一張張手繪年畫,則承載著不息的文脈和非遺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