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後被佛教採用,而在寧夏固原,就有一座須彌山。
須彌山博物館位於寧夏的固原市,建築面積約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博物館的建成是為了改造須彌橋、普度橋等附屬設施。
須彌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繼續營造,以後各代修葺,成為固原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
須彌山博物館由七個部分組成。陳展中運用科技媒介、藝術創作、文化象徵等多種手段全面展示絲綢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藝術,將遊客帶進了全景式的探秘絲綢之路、欣賞佛教石窟藝術的殿堂。
「絲路開通」從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始,博物館通過場景復原、文物陳列手段展示了絲綢之路開通以後給固原帶來的文化經濟繁榮。
「佛教東傳」運用場景復原、文物陳列和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佛教從印度誕生並東傳進入中原大地的歷史進程
「須彌之光」再現了絲綢之路上古原州商賈如流、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與須彌山石窟的藝術魅力相映成輝。
須彌山最有名的石窟在這裡也可以看到MINI版本哦。
「佛國眾生」運用圖版、石窟雕像復原、文物陳列和多媒體演示等手段系統介紹了佛國世界各類形象,是專題的佛教知識單元。
須彌山石窟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現有500餘尊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和歷代的壁畫、題記。石窟始鑿於北魏晚期,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