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應用下載排行榜上,拼多多已經力壓淘寶佔據榜首十餘天,風頭正盛。不得不說,它突然崛起的勢頭,讓電商巨頭們都有點慌了。
三月中旬的時候,淘寶突然推出了一個名為「淘寶特價版」的 app,主打低價拼團,被當做是阿里正面狙擊拼多多的一個信號。
而就在最近,京東也在力推自己旗下的一個「京東拼購」項目,看上去,差不多就是「京東版的拼多多」。
電商界又要重回「性價比之爭」了嗎?
「京東版拼多多」: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打開京東拼購的界面,一股熟悉的畫風撲面而來。
9.9 元拼團,品牌清倉特賣,從家居日用品、數碼小家電到鞋服箱包的不同品類,如果不是前面標著京東字樣,以及略微不同的頁面 UI 設計,一時之間還真是難以辨別這些拼團平臺的區別。
而當我們真的參與拼團時,實際玩法和規則也是大同小異:用戶看中一件商品之後,可以選擇自己開團或者參團,然後通過社交分享邀請更多的好友參團;當在有效時間內達到成團人數後,即可以拼購價購買商品。
不過根據京東的官方介紹,他們的這個拼購平臺,雖然採用的也是低價拼購和社交分享的玩法,但主打「低價不低質」,並非一味對標價格,還將由京東自己的物流倉儲和售後服務來提供保障。
從實際體驗來看,京東拼購中確實加入了這麼一個略顯不同的「自營優選」頻道。玩法依然是拼團,不過物流由京東自營提供,同樣支持京東的「滿 99 元包郵」、「7 天無理由退換貨」政策。
當然,這個頻道的價格就沒有那麼大的優勢了,拼團價格僅比商品的原定價低差不多一到兩成。
除此之外,從上線的商品品類和營銷玩法來看,京東拼購和淘寶特價版一樣,目前還處在一個比較早期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京東的這個拼購項目並不是最近才冒出來的想法。
早在 2016 年,京東拼購就已經在微信和手 Q 平臺上推出;2017 年 8 月 17 日,拼購業務正式入駐京東 app,有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入口;近期,京東針對拼購業務啟動了大型的招商活動,提出了超低佣金和京東、微信多渠道曝光等優惠政策,看上去是要發力猛推一波了。
根據京東公布的數據,自上線以來,京東拼購的訂單規模增長迅猛,單日單量峰值達 60.7 萬單,頻道的月度訂單環比增幅達到 46.3%,八大類目共計有超過 2 萬商家參與拼購促銷。
儘管京東試圖用「低價不低質」來為自己劃出一條差異化的護城河,但從這種拼團模式的本質玩法來看,用具有競爭力的低價去吸引價格敏感型用戶,依賴更多的第三方商家來提供更豐富的品類,依然是一條無法避開的生存法則。
無法忽視的低價的力量
儘管各行各業都在鼓吹消費升級,但越來越多的實例證明了,低價永遠有著無可比擬的吸引力。
網易嚴選和小米模式的成功便驗證了這個事實: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品牌和品質,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性價比的更高期待。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近些年電商平臺的轉型策略。淘寶是從低價小商品起家的,但平臺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成了其多年來的一個發展瓶頸,於是向品牌化和優質化方向轉型是其近些年努力的一個方向。
京東從一開始就專注於品牌自營,儘管現在已經從最早的 3C 電商平臺逐漸轉型為了全品類平臺,但對平臺的定位一直是走比較優質的路線。
但拼多多的橫空出世,多少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
低至 9 元的抽紙組合,6 塊 5 包郵還買一送二的 USB 插線板,10 斤裝大米僅售 25 元……拼多多上面的低價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
至於產品的質量,那就見仁見智了。儘管拼多多主打的是「便宜有好貨」,但從平臺上這些價格極低的產品來看,品牌並不是它們的主要賣點。不僅如此,假貨橫行還成為其久為詬病的一個問題。
在《我們去了拼多多的工廠探底,看看便宜能不能有好貨》一文中,愛範兒(微信號:ifanr)曾經分析過,拼多多平臺上爆款的最主要特色就是量大且便宜,「大品牌」並不是他們的主要標的;他們的用戶定位也並非用慣了高價高質產品的中高收入群體,而是那些「平時逛京東天貓都有可能嫌貴,甚至不會使用網購的人」。
它把低價且質量足夠滿足預期的商品放到了這些消費者面前,讓他們可以與消費水平相當、審美喜好相當的人聚在一起拼團同買。
對他們來說,這些商品的品質已經足夠對得起價格,也能夠符合自己的心理預期。
但就在我們探討拼多多這種低價模式的瓶頸和邊界時,一個可能被忽視的點在於,這類目標受眾在整個消費者群體中的佔比到底有多大。
根據 2017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仍有大約六成的三口家庭,平均年收入不足 7 萬元、月收入不到 6000 元。在行業和媒體的一片消費升級浪潮中,他們也許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但的確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拼多多和京東拼購,騰訊系的左右手互搏
無論是拼多多還是京東拼購,除了拼低價之外,社交分享所帶來的裂變式效應才是其生命力的另一大主要來源。
毫無疑問的是,這股力量離不開騰訊旗下的兩大社交平臺——微信和 QQ。
從電商平臺的最傳統發展路徑來看,只要產品品類足夠豐富獨特、價格足夠有競爭力,就會自然而然地吸引消費者前來;但當這種自然增長的流量漸漸吃緊、平臺之間的差異變得不那麼明顯了之後,營銷就有了更多新的玩法。
社交電商就是這樣一種潛力巨大的新玩法。俗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建立在熟人社交關係基礎之上的口碑分享,以及那種「別人都買了我要不也順便買點」的從眾心理,給予了這種社交拼團模式一種神奇的魔力。
藉助微信平臺,拼多多用極低的成本和極短的路徑直接觸達了目標消費群體,他們也由此獲得了成功。要知道,阿里到底花費了多少心血才能夠獲得今天這樣的用戶體量,他們又多麼希望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社交關係網絡,從社交電商的紅利中分食一杯羹。
另一邊,京東也同樣背靠著騰訊這棵流量大樹好乘涼。與拼多多一樣,他們也獲得了微信和手 Q 的多級入口,得以享受騰訊的社交流量紅利。
但差不多與拼多多同時期獲得騰訊「援手」的京東,似乎並沒有像拼多多一樣,從騰訊的社交紅利中佔到太多的便宜。最起碼,不像拼多多的效果那麼明顯。
騰訊旗下的產品之間,其實一直有這樣「左右手互搏」的傳統。我給你們一樣多的資源,你遵守我的玩法和規則,那麼誰能真正做起來,就各憑本事了。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去中心化」的玩法,也許從一開始便與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的發展邏輯不一致。京東確實需要不斷拓展流量來源,但這並非其核心競爭力,押寶供應鏈和物流的重資產模式雖然「拖累」了其前期的利潤數字,但自營模式也為其帶來了穩定的口碑和增長。單純靠從其他平臺引流,是無法達到今天這個體量的。
這麼看來,儘管京東也推出了主打低價和流量導向的京東拼購,但他們究竟會不會全力押注這一市場,仍未可知。起碼從現在的發展方向來看,這可能仍然是偏防禦性的一招;在與同行業的長期競爭中,這個方向不太可能會成為一個重點。
至於騰訊,隨著他們把越來越多的電商和零售平臺招入麾下,有關其要在該領域大展拳腳的猜想一直就沒停過。不過對於要成為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騰訊來說,「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許才是對這個舉動的最好註解。
題圖來自:億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