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宏都拉斯位於中美洲北部,北臨加勒比海,南瀕太平洋的豐塞卡灣,東、南同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交界,西與瓜地馬拉接壤,多為山地和高原。面積112492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1033千米。全境除沿海平原外,均為山地,西北部最高海拔3000米,南部也達2400米以上。
境內主要河流有科科河、帕圖卡河和烏盧河。源自內陸山區的河流縱橫交錯,分別注入兩洋。各支山脈之間形成許多盆地和河谷地帶,較大的盆地有西利亞和雷帕古阿萊盆地,主要河谷有科馬亞瓜和哈馬斯特蘭河谷。
沿海島嶼星羅棋布,主要島嶼有巴亞群島和豐塞卡灣的底格雷群島。宏都拉斯地形複雜,氣候呈多樣化。位於中美洲沿海平原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氣溫31℃。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3℃,6-11月為雨季,氣溫溫和,雨量充沛,是咖啡生長的理想之地。
宏都拉斯出產兩種質量非常不錯的咖啡,備受咖啡愛好者的推崇的咖啡。一種是生長在海拔1000——1500麥可地的「高地咖啡」,另一種是生長在海拔1500——200米的代表宏都拉斯最高級別的「特選高地咖啡」,宏都拉斯咖啡大部分輸往美德兩國。
宏都拉斯境內有二十八萬公頃的咖啡園,以小型咖啡園為主,其咖啡園大都小於3.5公頃,這些咖啡種植園就佔了整個宏都拉斯咖啡生產的百分之六十。在咖啡園裡,因為種植地屬於山區,所以人們用手採摘咖啡豆,之後小心地處理加工,以求出產更加優質的咖啡豆。宏都拉斯每年採收三百萬袋的咖啡,提供給大家的咖啡量多質精,現已成為世界十大咖啡出口國之一。
種植歷史:
19世紀末宏都拉斯咖啡種植開始起步,已有數個小型咖啡種植園。雖說當時宏都拉斯的土壤、氣候等等天然條件都與其他生產咖啡的鄰近國家如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等國大同小異,但缺乏連接產地與港口的交通建設導致宏都拉斯的咖啡產業一直落於人後。
二十年前的宏都拉斯,在處理細節的注意、處理場周邊環境維護、處理設備的投資、出口程序、生豆後勤運送等項目幾乎無一可以與鄰國競爭,一般生豆品質自然較粗而不細緻,僅少數莊園或者CoE優勝批次可以稱得上是精品;2007年起,情況已有改善,在IHCAFE咖啡局與不少有遠見的幹處理場帶領下,宏都拉斯對於處理流程的改善與生豆處理設備的投資及運輸出口上的積極改善漸收成效,即使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仍較低,但動作積極的烘豆商已經投入宏國咖啡產區,企圖挖掘出精品。產量來說,2011-2012宏都拉斯國咖啡甚至居於中美洲產國的龍頭地位,每年約採收三百萬袋(46kg)的咖啡,除了量,IHCAFE聯合有志一同的生產協會、處理場進行了一連串計畫,希望提供國際買家質優味美的宏都拉斯咖啡。
宏都拉斯咖啡具有豐富醇厚的口感,味道不澀不酸,醇度和香度都很高,相當具有個性。宏都拉斯咖啡可以隨著烘焙程度的不同,引出多層次的風味。
產區分布:
宏都拉斯咖啡可分為六大產區,主要位於西部、南部的科班區(Copan)、歐巴拉卡區Opalaca)、蒙德西猶斯(Montecillos)、鞏瑪阿瓜(Comayagua)、阿卡塔(Agalta Tropical)、帕拉索(El Paraiso),產精品的海拔區域平均栽種高度為1,100米以上。這些區域索栽種的咖啡69%屬於HG級,12%為SHG,19%為CS。
*科班區(Copan):
位於Copan、Ocotepeque及Lempira區域之間,展現出濃烈的巧克力風味,融合蜂蜜和焦糖的甜味為其特點,水果風味相對較淡,栽種海拔1,000 – 1,500米,產季11月至3月
*歐巴拉卡區(Opalaca):
位於Santa Bárbara、Intibucá及Lempira區域之間,有著非常細膩的酸度,整體表現平衡,口感具有熱帶水果像是葡萄、桑葚等,餘韻酸甜,展現出強烈的檸檬風味,使用蜂蜜與焦糖的甜味來中和,帶著明顯的水果風味,海拔1,100 – 1,400米,產季11月至3月
*蒙德西猶斯(Montecillos):
位於La Paz、Comayagua、Santa Bárbara及Intibuca區域之間,充滿濃鬱的水果和甜美的香味,搭配著檸檬和花卉韻味。檸檬與水果香氣是其重要的特色,尤其是桃子與柳橙,酸度活潑明亮,有著如天鵝絨般的質感,餘韻持久。海拔1,200 – 1,600米,產季12月至4月
*鞏瑪阿瓜(Comayagua):
位於Comayagua及Francisco Morazán區域之間,以檸檬風味為主,明顯有甜甜的水果香氣,口感更如奶油般濃醇,同時亦帶有柑橘的甜味,並散發出甜味和巧克力氣息,海拔1,000 – 1,500米,產季12月至3月
*阿卡塔(Agalta Tropical):
這個區域橫跨Olancho、El Paraiso和Francisco Morazán省部份地區,主要為東部省分,是最分散的區域,由十四個保護區組成,以增加其植物多樣性以平衡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生態旅遊價值。蜂蜜的香味和香氣,它有一個強烈的柑橘味和微妙而明顯的酸度,和愉悅的後味。海拔1,200-1,500 m
*帕拉索(El Paraiso):
海拔1100-1400米,以溫柔的果酸味為主,焦糖香味,口感均衡。
還有其他小產區:
*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
*奧科特佩克Ocotepeque
*倫皮拉Lempira
*巴茲La Paz
在西部產區,成立沒多久的「宏都拉斯西部咖啡」協會,簡稱HWC,她的發展值得關注。宏都拉斯西部咖啡(HWC)所生產與標示的咖啡是第一個受宏國政府保護的地理標誌(PGI),同時也註冊為宏都拉斯的財產權(IP)與品牌(MC)
宏都拉斯國除了以CoE競賽推廣精品咖啡外,更細膩且精準的推出區域品牌,目的跟瓜第馬拉瓜地馬拉的產區辨識與地理標識並無不同,洪國西部咖啡的標示在籌備階段就已經註冊並受政府與國家咖啡局許可;
他們的想法是根據西部區域的咖啡採收與處理的檢測品質、杯測過程定下Grade 1與Grade 2的標準來提供市場採購參考,同時依據感官與風味特色、地理區域、氣候、土壤、處理法等條件訂出宏都拉斯西部咖啡(HWC)的8個次產區,
這些次產區分別是:
Erapuca (Ocotepeque-Copán),
Güisayote (Ocotepeque)
Celaque (Ocotepeque, Copán and Lempira),
Puca (Lempira),
Camapara (Lempira)
Congolón (Lempira)
Opalaca (Intibucá)
Green Mountain (Lempira)
【等級劃分】:以海拔高度為主
Standard 級,栽種高度小於1000米
High Grown 級,栽種高度為100-1500米
Strictily High Grown 級,栽種高度為1500米以上
按瑕疵率分級:
美國標準USP,US preparation;歐洲標準EP Euro preparation
宏都拉斯咖啡生豆名稱的含義與規則:
Honduras SHG EP
國家+海拔等級+瑕疵標準
品種:
宏都拉斯種植的咖啡品種絕大部分為阿拉比卡,其中以波旁Bourbon, 卡杜拉 Caturra, 卡杜艾 Catuai,鐵皮卡 Typica以及帕卡斯 Pacas衍生品種為主。
Typica 鐵皮卡種– 本地常用arábigo 或者 criollo,來稱呼typica鐵皮卡這個種,分枝通常跟主幹呈60度角,咖啡果實十分優良,廣受買家喜愛。
Borbon 波旁種- 在高海拔山區廣為栽種。分枝跟主幹呈現45度角。新萌出的咖啡葉呈淺綠色。 波旁種也算是較高的種栽種初期常需要修剪照顧!同時單株需要的栽種範圍較大!
Caturra 卡杜拉種- 原產於巴西,是波旁的變種。 卡杜拉是屬於矮小密集的咖啡種,較方便於採收跟照顧。分枝跟主幹也呈現45度角。葉子比較圓,並且頗油亮!果實形狀跟波旁蠻像的但是單株產量更高,同時採收期也較晚,主幹也較能抵抗風吹!
Catuai卡杜艾種 –也是源自巴西。是 Mundo Novo跟 Caturra的混種。卡太伊也是矮種但是比Caturra高。分枝角度跟葉子形狀跟Caturra一樣,只有顏色淡些。產量高,與卡杜拉相似,植株矮,適合密集型種植,有比較好的抗自然災害能力,特別是抗風抗雨,樹身低,結果紮實。
Maracatu馬拉卡杜拉種 - Maragogype 跟 Caturra的混種,豆型較大。
Pacas帕卡斯種 - 在薩爾瓦多發現的波旁變種,由單基因變異形成的新品種,植株可以進一步密植,有更短的節間距和更大面積的結果區,最終則體現為更高的單位產量。
Villa Sarchi薇拉薩奇 - 是波旁(bourbon)的自然突變種,株型相對矮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現於哥斯大黎加,根據發現地sarchi,因而命名。
還有抗病品種有IHCAFE 90,Lempira與 Parainema:
Lempira是Catimor卡蒂姆系 (Timor Hybrid 832/1 x Caturra),產量高,來自蒂姆變種和卡圖拉的雜交選育,由宏都拉斯咖啡研究所(IHCAFE,Instituto Hondureño del Café)培育。 有較高的產量,適於種植在中低的海拔地區(600-1200米),對蟲害抵抗力較弱,過去20年裡一直作為主要的抗葉銹病品種進行推廣,但不幸的在2016/17產季裡已經發現部分地區的Lempira也感染葉銹病的案例。
Parainema是Sarchimor莎琦姆系(Timor Híbrido 832/2 x Villa Sarchi),同樣適於種植在中低海拔(600-1200米),相比Lempira豆型更大,抗葉銹病,也抗部分的蟲害。
IHCAFE 90是Catimor卡蒂姆系 (Timor Hybrid 832/1 x Caturra), 有較高的產量,適於種植在低海拔(600-1000米),對葉銹病有抵抗力,對蟲害抵抗力較弱,植株較矮。
統計宏都拉斯CoE競賽從2004到2016的數據來看,最多出現的分別是Catuai,Pacas,Caturra與Bourbon,卡蒂姆系的IHCAFE-90緊隨Bourbon之後。
宏都拉斯的咖啡豆顆粒外形較大,大小一致,顏色均勻有光澤。為了採收方便,農人們會將咖啡樹修剪得不超過150釐米,因為長的太高就必須要架梯子採摘,這樣不但耗時,而且可能由於彎折樹枝而傷害了樹體。由於咖啡豆的每顆果實的成熟期不同,要保持咖啡豆的良好品質就要用人工的辦法進行採摘,然後再從中挑選出成熟的果實。同一枝條的咖啡果,採摘的時間往往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全部收成完畢
處理法:以水洗為主
由於日曬法缺點過多,因此發明了水洗法。水洗法是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處理方式,與日曬法最大的不同是利用發酵去除果膠層。
1. 去除浮豆:
將咖啡豆倒入大水槽之中,發育不完全的劣質豆會浮上水面,成熟飽滿的果實則會沉入水底,此時將水面上的浮豆撈除,即完成去除浮豆的步驟,選出質量優異的果實。通常愈大的果實代表成熟度越好。
2. 去除果皮與果肉:
透過果肉篩除機,將咖啡果實的外果皮與果肉去除。(會留下果膠、內果皮與銀皮)。
3. 發酵:
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要利用生物處理的方法,將果膠去除。將經過果肉篩除機處理的咖啡果實,放入發酵槽16-36小時,發酵菌會溶解掉果膠。
4. 水洗:
在完成發酵、去除果膠後,由於發酵菌與雜質會殘留在咖啡豆上,因此會再清洗一次咖啡豆。為了要清洗乾淨,這一個步驟會消耗大量的清水最後採用的是日曬法進行烘乾,所以它的口感中總是有一種淡淡的果香味道。
5,日曬乾燥:不定時翻動。
開始出,一系列的咖啡產區專題,歡迎大家閱讀:
咖啡產區 | 原味越南
咖啡產區 | 葉門咖啡產區及分級制度介紹
咖啡產區 | 巴西咖啡豆產地及產地風味特點
咖啡產區 | 中國雲南咖啡種植歷史和產區介紹
咖啡產區 | 秘魯咖啡豆產地及風味簡介
咖啡產區 | 肯亞咖啡產區特色及分級制度介紹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小編私人微信前街,微信號:qian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