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延安宣傳標語內容竟是南京清涼山 目前已撤下

2021-01-12 參考消息

中新網延安7月10日電 (記者 高慶國)陝西延安市區出現一幅宣傳標語,在介紹延安清涼山時,內容竟是南京的清涼山公園。記者10日從延安市城區改造指揮部南城區指揮部獲悉,該宣傳標語系施工工地按照延安市住建局要求張貼,發現錯誤後已經撤下。

據了解,清涼山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曾是解放日報社、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新華書店等眾多新聞機構的所在地,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發祥地。

日前,延安市區出現一幅落款為「延安市南城區改造指揮部宣」的城市形象標語,大標題為「厚德延安」,背景畫也為延安清涼山,但主要宣傳內容卻是南京市清涼山公園的簡介:清涼山,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內,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崗。該宣傳標語落款為「延安市南城區改造指揮部宣」。這一標語在當地引發了輿論熱議,不少民眾調侃「直把延安作金陵」。

記者10日從延安市城區改造指揮部南城區指揮部了解到,該宣傳標語系施工工地按照延安市住建局要求於7月7日張貼,發現錯誤後已經撤下。

延安市城區改造指揮部南城區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偉表示,7月7日晚得知此事後,單位工作人員連夜排查。據了解,該標語出現在延安七里舖大街一處建築工地的外牆上。該施工方為響應創文要求,於7日張貼了創文標語「厚德延安」。發現錯誤後已經立即撤下,並更換了其他創文內容。王偉說,單位已開會要求內部進行反省,杜絕類似事件發生。(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延安宣傳牌竟介紹南京清涼山?當地回應:搜錯了
    陝西延安市街頭的一處關於當地風景的宣傳牌,文字內容卻是南京清涼山的景區介紹。今日(7月10日)下午,延安市南城區改造指揮部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宣傳牌上文字內容是因為「搜錯了」,目前已撤換。近日,有陝西延安當地網友稱,延安街頭一處關於清涼山的宣傳牌出現「烏龍」。網友上傳的圖片顯示,宣傳牌上寫有「厚德延安」四個大字,畫面為延安風光,而文字介紹卻是南京的清涼山景區:「清涼山,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內,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崗」,「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石頭城,踞於南京城西隅。」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延安與南京各有一處清涼山。
  • 延安十大旅遊景點-延安清涼山
    清涼山歷來為延安第一名勝。清康熙《延安府志》云:「清涼古名山,在延安城東。」山勢崔嵬,文物星羅棋布,是延安重要的遊覽勝地。南宋名將韓世忠,本綏德人氏,年十八應延安府兵籍,晚年自號清涼居士,「蓋清涼山,在延安郡城之外」,「是以託志以自號,示不忘本,此君子之心也。」(清《延綏鎮志》)。
  • 【延安記憶】萬眾矚目清涼山
    在「三山環繞、二水分流」的延安城裡,除了標誌性的寶塔山,在延河的這一頭,還有一座清涼山。清涼山古稱萬佛寺,又名太和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歷來被認為是延安第一名勝。
  • 第一束電波從延安清涼山土窯洞中發出 陝西廣電人的執著與夢想
    陝西廣播第一束電波從延安清涼山的土窯洞中發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次播音:「延安新華廣播電臺XNCR現在開始播音。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西北19公裡的王皮灣村,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在三秦大地開啟了我國波瀾壯闊的廣播事業。解放戰爭後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跟隨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1949年1月5日,陝西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西北新華廣播電臺接過接力棒,第一束電波從延安清涼山的土窯洞中飄向天空。
  • 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清涼山也是革命聖地延安的象徵
    清涼山位於延安市寶塔山對面,隔河與鳳凰山、寶塔山三足鼎立,遙遙相望。在1935年紅軍沒達到延安之前,清涼山是延安第一名勝,名氣遠超寶塔山。在人們的心目裡,大都知道範仲淹是朝廷要員,但又多次被貶,仕途坎坷,長期任職於江南各地,其寫的《嶽陽樓記》更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沒有幾人知道他還任職於延安。搜集資料得知,當時西夏王國進犯延安,朝廷慌亂無策,只好把範老先生空降到延安,原來還真是組織需要啊。範老先生到延安後,抗敵與發展民生,頗有功勞。後人為紀念他,建了範公祠。該祠原位於延安城東黑龍溝左側石崖下,鑿洞而成,1938年被毀。
  • 延安清涼山:革命年代萬眾矚目 這裡曾是當年的新聞中樞
    在陝西延安市區,有這樣的一座小山,它不過一百多米高,山的面積也不大,方圓約4 公裡,但是卻是我國赫赫有名的紅色「新聞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這就是延安的清涼山,如今這裡已建成清涼山公園。有興趣來延安旅遊,這裡可是一定要看看的。
  • 延安清涼山:革命年代萬眾矚目 這裡曾是當年的新聞中樞
    在陝西延安市區,有這樣的一座小山,它不過一百多米高,山的面積也不大,方圓約4 公裡,但是卻是我國赫赫有名的紅色「新聞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這就是延安的清涼山,如今這裡已建成清涼山公園。有興趣來延安旅遊,這裡可是一定要看看的。
  • 延安清涼山——歷來被稱為延安第一名勝
    清涼山位於延安市寶塔區東北的延河對岸,隔河與鳳凰山、寶塔山三足鼎立,遙遙相望。清涼山歷來被稱為延安第一名勝,歷代名人詠詩、詞甚多,讚頌為清涼勝境。清涼山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以萬佛洞等石窟為主的佛教歷史文物古蹟;二是以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新聞及出版單位舊址為主的革命文物和遺址;三是太和山道教教觀。萬佛洞主要有四個石窟,規模宏大,借山勢而鑿。窟內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態各異的石佛萬尊,其石刻藝術鬼斧神工,巧奪天工,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歷代名人騷客,有識之士的讚賞和愛護。
  • 萬眾矚目清涼山——「紅色新聞山」的紅色歷史
    而延安的清涼山,則是聞名遐邇的「紅色新聞山」。當年,新華社、解放日報社、邊區群眾報社(後更名為群眾日報社)等我黨新聞宣傳單位,主要以清涼山為陣地,擔負起黨的「喉舌」重任,宣傳動員全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 安康一超市旁圍牆現雷人標語 回應:內容不妥 已撤銷
    華商報訊(記者 王培民)5月12日上午,有網友轉發外地網友爆料稱:6日路過陝西安康市旬陽縣呂河鎮時看到一標語,寫著「嚴厲打擊藉助媒體洩私憤、謀(牟)私利、造事端等行為」,落款為「呂河鎮黨委、政府宣」。
  • 清涼山紅色的新聞山
    在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有座清涼山,清涼山上有座萬佛洞,為宋代石窟,也是陝西四大石窟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是中國革命紅色新聞廣播事業的奠基山.清涼山也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莫愁春光無覓處,清涼山上春方來!來延安一定不要錯過清涼山哦
    延安不止有紅色旅遊哦!延安的清涼山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非常不錯的景點。山體海拔不高,跟寶塔山、鳳凰山遙遙相望,腳下就是延河。清涼山歷來為延安名勝山上建有「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一座,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
  • 二季度陝西遊調查 清涼山收「二道門票」
    另外,絲綢之路國際大會、漢中市諸葛亮文化旅遊節,商洛、安康積極開展的「生態旅遊節」、「油菜花旅遊季」等一系列節慶與宣傳活動,進一步提升了遊客對陝南旅遊的品牌認知。  但是, 遊客集中意見也比較多,注意有旅遊交通便利性較差,景區門票、物價偏高,景區遊覽秩序欠佳,景區周邊環境待改善等。
  • 你不知道的延安(之六)  延安清涼山
    來延安參觀的大多數人更注意的是延安寶塔和楊家嶺棗園等著名的革命舊址,對清涼山容易忽略,尤其是在事先不了解的情況下,再加上這裡40元的門票,自然很多人會止步。一位當地的年輕人也曾經對我說,上面沒有什麼,還收40元門票。
  • 你不一定知道的延安(之六)  延安清涼山
    來延安參觀的大多數人更注意的是延安寶塔和楊家嶺棗園等著名的革命舊址,對清涼山容易忽略,尤其是在事先不了解的情況下,再加上這裡40元的門票,自然很多人會止步。一位當地的年輕人也曾經對我說,上面沒有什麼,還收40元門票。
  • 軍品大王李長東遊紅色延安「新聞山」——清涼山
    華百網訊2020年10月11日,在軍品大王李長東回北京之際,他懷著莊重的心情遊覽了被稱為紅色延安「新聞山」的清涼山,並受到了清涼山工作人員李安明的熱情接待。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廠印刷車間設在清涼山上,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是全國三大紅色教育基地。清涼山的東側是延安時期的新華廣播電臺、新華通訊總社、解放日報社。萬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廠、紙幣廠、衛生所和新華書店等革命文物舊址。
  • 陝北清涼山 延安城裡別具歷史風貌的名山之一
    在陝北的紅色聖地延安,就有這樣一座在當地著名的景點——清涼山,清涼山是一座集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旅遊景區。這裡古稱萬佛寺,是著名的宋金代石窟群,也是陝北的四大石窟之一。在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期間,中央印刷廠的印刷車間就設在清涼山上,因此這座山也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可以說它為中國革命也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如今,戰爭的硝煙散去,這裡恢復了往日的生機,人們在節假日也會到這裡爬山散步,清涼山也是延安市區一個非常優美的納涼散步的好去處。
  • 南京人為什麼不去清涼山?
    在南京,有一處山林,不那麼引人注意,卻是實實在在的「清涼盛景」。這就是清涼山公園。1970年時因開闢城西幹道(虎踞路),將清涼山與石頭城切為兩段。圖源:熊偉而曾經拍岸的江水也漸漸西撤,留下了日夜衝擊而成的懸崖峭壁。
  • 萬眾矚目清涼山:新中國新聞事業的搖籃
    佛家主張「離塵出世」安住清涼,清涼山之名由此而來。人們把清涼山譽稱「新聞山」,新聞事業的發祥地和搖籃。當年,中共七大開幕時,陳毅將軍曾在《七大開幕》一詩中稱讚它:「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幹戈仗延安。試問九洲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今天,在清涼山的半山腰上還鑲嵌著:「萬眾矚目清涼山」七個紅色大字。
  • 南京人為什麼不去清涼山?
    而曾經拍岸的江水也漸漸西撤,留下了日夜衝擊而成的懸崖峭壁。而清涼山的考據學問也是自成一脈,說是一股南京文脈也不為過。清涼寺舊藏「三絕」,即董羽畫龍,李後主八分書和李霄遠的草書。雪白的花簇在墨綠的底色映襯下顯得清新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