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糖水談資
近日,大喜屋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喜屋」)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同人融資為其獨家保薦人。
公司概況:香港日式放題料理餐廳龍頭
大喜屋是香港一間專注於日式放題料理的日菜餐廳集團,最早成立於2010年,從第一家大喜屋中環店發展到至今的13間門店(12家日式放題料理餐廳及1家自選菜餚餐廳),另外,公司於香港經營兩間工場以支持公司餐廳營運並提供食品預加工及儲存功能。
大喜屋曾獲大眾點評評為「2017年度人氣商戶」。根據灼識資訊,2018年按收入計算,大喜屋在香港日式放題料理餐廳市場排名第一,佔有37.1%市場份額。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2019年財年,大喜屋收入達8.39億港元,同比增17.6%,淨利潤飆升1.47倍至9220.8萬港元,13個店面平均每店每年盈利709萬港元。
大喜屋採取多品牌策略,主打旗艦品牌為2010年建立的大喜屋,建立了「大喜屋」、「大瀛喜」、 「吉壽」、「大滿喜」及「巖監」5類不同風格的品牌,顧客群體主要面向年輕人、香港家庭以及白領等不同細分市場。
資料來源:招股書,華盛證券
行業概覽:放題料理高速增長,依賴進口食材
香港日式放題料理市場高速增長
作為「美食天堂」,擁有各式美食的香港2018年中式餐廳市場份額為52.1%,而日式餐飲在亞洲及西式餐廳市場中的佔比為68.5%,成為最主流的異國料理。
日式放題料理餐廳因能夠讓顧客於用餐期間根據個人偏好品嘗種類更豐富的美食及不受限制的續飲,成為最受歡迎的日式餐廳類型。2014-2018年,日式放題料理餐廳市場的收入按約8.8%的複合年增長率,由1556.6百萬港元增加至2179.4百萬港元,預期將以6.4%的複合年增長率增至2023年的2977.4百萬港元,增速高於同期香港餐飲的整體增速3.3%。
資料來源:招股書,華盛證券
依賴進口食材,承受價格波動風險
紮根於香港這一嚴重依賴進口的地區,食品及飲料需從中國大陸、日本等地進口,因此其食材成本深受價格影響。大喜屋運營涉及到的主要食材為海鮮、肉類、蔬菜、甜點及蔬菜,其中主要食材中海鮮均價最高,價格複合年增長率遠高於大米、新鮮蔬菜,預計未來幾年增長率仍有較高增長。
資料來源:招股書,華盛證券
財務簡析:業績穩定增長,成本控制能力較強
2017-2019財年,公司盈利穩定增長,對應年度收益分別約為港元5.55億元、7.13億元、8.39億元,複合增長率22.9%;同期純利率分別為8.5%、5.2%及11%,淨利潤分別約為港元4707萬元、3726.1萬元、9220.8萬元。
就收入而言,增加主要來自新餐廳於2018財年貢獻的收入、2019財年的全年營運及有機增長。至於利潤,淨利率的上升得益於營收增速快於成本增長。除勞務費出現較大增長外,其餘各項成本及費用增長較低。
資料來源:招股書,華盛證券
分析開支項,餐飲業的「三高」(房租、人工、原材料)使盈利能力承壓。2017財年至2019財年,以「食品及飲料成本」列出的原材料項目分別高達2.75億港元、3.36億港元及3.73億港元,遠高於同期分別為1.05億港元、1.46億港元及1.95億港元的員工成本。運營成本中食品及飲料成本佔比最高,不過其佔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同期分別為49.6%、47.1%及44.4%,顯示出公司成本費用控制水平整體較好。
資料來源:招股書,華盛證券
競爭力及風險點:品牌規模優勢,需擴張及穩定盈利
大喜屋在市場上建立了較為良好的口碑,品牌效應強。另外,香港日式餐廳2018年收入排名中公司位列第二,且公司在日式放題料理行業中按收入計在香港排名第一,具有規模上的絕對優勢。市場相對集中,公司也計劃募集資金用於合共開設五間餐廳以擴大公司於香港的餐廳網絡,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招股書,華盛證券
風險點方面,潛在負面事件的發生將不利於名牌效應的提升。公司擴張速度較慢,香港日式餐廳收入排名中,公司開店規模與位列第一名的(98家)差距明顯,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上,擴張計劃進度不及預期對公司前景帶來不利影響。最後,目前淨流動負債增長或將使其面臨若干流動性風險。維持及提升盈利能力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能否預測及應對成本大頭——食材成本的波動。公司與供應商一般不會訂立長期合約,因此對於食材價格的控制能力仍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