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貝貝 上海報導
因三宗銷售交易未能提供足夠憑證、以及部分現金付款及首款未能解釋等原因,明發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0846.HK,以下簡稱「明發集團」)自2016年4月1日起遭港交所停牌,至今已三年有餘。按照港交所於去年8月31日執行的新規,如果在2019年7月31日前明發集團尚未達成復牌條件,將成為第一個因業績審計問題而被港交所退市的內地房企。
臨近「退市」大限,明發集團復牌心切,7月一連補發了7份財報。但明發集團的努力能否得到港交所的認可、能否解決市場的疑慮,目前仍是未知數。
「結合明發的種種努力及其當下的市場表現,明發集團成功復牌的可能性仍然不大。」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華夏時報》記者直言,明發停牌3年多,對持有股票的投資者非常不利,使得投資者資金被鎖定無法進行交易,投資者勢必將會對其「用腳投票」。
「退市風波」發酵40個月,資金鍊緊張
7月以來,深陷「退市風波」長達40個月的明發集團為達成復牌條件做出不少努力:密集發布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2016-2018年三份年報及這期間的三份中期業績報告之外,明發集團還宣布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部分人事變動等。更早一些時候,明發集團在今年1月31日發布了2015年度報告,3月31日發布的《獨立法證調查主要結果概要》報告,針對羅兵鹹永道(即普華永道,明發集團前核數師)提出的疑問一一進行了解釋說明等。
公開資料顯示,明發集團成立於1994年,2009年在香港上市,明發集團官網稱,公司以城市運營為核心,以商業地產、住宅地產、酒店經營為支柱產業,並涉及工業、商貿、投資等多項領域。而這場曠日持久的「退市風波」始於2016年4月1日:2016年3月17日,羅兵鹹永道告知明發集團,因其未能對明發若干股權轉讓、銷售交易以及多項與其他公司具資金流動性質的事宜取得足夠且適當的審核憑證,故對明發2015年財務報表「不發表意見」。
據悉,涉及的三個出售事項分別為:2014年明發集團以6.63億元代價出售天津一家附屬公司51%的股權;以1.89億元向控股股東及其關係密切家庭成員出售8個物業單位;以及向一名分包商出售若干物業的使用權,涉及42組物業,總代價6.44億元。同時,明發集團2015年在現金付款和收款上分別有約9億元和5.4億元款項沒有合法的書面證明。
基於此,明發集團自2016年4月1日起被暫停於香港聯交所買賣,而聯交所於2016年4月29日及2018年7月27日分別向明發集團發出函件並給出復牌條件:對前核數師提出的事宜進行調查並披露調查結果;處理2015年財報中的審核保留意見;將所有重大資料告知市場;刊發所有尚未發布財務業績。
不過,自2016年4月1日停牌之後,明發集團就在復牌之路上裹足不前,2016年之後的相關中報及年報均未能如期刊發。直到根據港交所刊發的「除牌新規」,如果明發集團在2019年7月31日前未能達成全部復牌條件、並令港交所信納而恢復股份買賣,港交所將展開取消該公司上市地位程序,明發集團才加緊復牌動作。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儘管今年上半年,集團錄得未經審核合同銷售總額約人民幣53億元,較2018年同期(約人民幣96億元)下降約44.8%。但在停牌期間,明發集團的銷售金額出現連年上漲,也未停止增加土地儲備。例如,明發集團2016-2018年綜合收入分別約為人民幣50.9億元、100.71億元、116.42億元,分別較上一年增加67.4%、97.9%及15.6%。同時,2016年-2018年,集團應佔土地儲備分別為1820萬平方米、2140萬平方米、2240萬平方米。
但與此同時,明發集團的淨利潤在逐年下滑,2016年-2018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綜合利潤分別約為人民幣11.69億元、10.24億元、8.55億元。另一方面,明發集團也面臨資金鍊緊張、借貸增加、負債進一步高企的困境:截至2018年年底,明發集團的負債總額從2016年的476.4億元增長到600.85億元,總負債與總資產比率高達79.7%,而集團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不包括受限制現金)共約52.63億元,受限制現金約為4.3億元,帳面現金難以覆蓋短期債務。巨大的壓力之下,明發集團也曾「變賣家當」。例如,今年4月4日,明發集團向世茂房地產出售其全資附屬公司51%股權,代價為人民幣27.92億元。
復牌之路艱難,或「元氣大傷」
在2019年上半年的業績公告中,集團財務長潘永存表示,公司對於復牌有信心,認為可以做的一切已經盡力完成,並覺得已達到復牌條件,同時公司2017年及2018年度均是公布完整的財務報告,認為2015年所發生的問題已不復存在。
不過,《華夏時報》記者訪問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儘管對於盈利能力不佳以及債務壓力頗大的明發集團而言復牌非常重要,但對於其所提供的復牌報告能否順利通過港交所審核卻並不樂觀。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直言,結合明發的種種努力及其當下的市場表現,明發集團成功復牌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如果明發被退市,對其的發展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同時也會嚴重抹黑其品牌形象:「明發停牌3年多,對持有股票的投資者非常不利,使得投資者資金被鎖定無法進行交易,這是對投資者交易權的侵犯,投資者勢必將會對其用腳投票。」
「資本市場應該對它是有一定疑慮的。」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向記者分析稱,如果退市的話,對明發集團的融資、商譽都是有一定影響的,對整體發展或者是調整戰略之後的再發展,可能都會是有影響。陳晟進一步指出,這充分證明了一個企業的模式和戰略的清晰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吻合整體的市場的發展方向,那麼可能很好的企業也會面臨一定問題。
「復牌成功的可能性會相對偏弱。如退市則會進一步加劇其品牌美譽度下滑和資金壓力增加,無疑是不利於企業後續發展的。」58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解釋說,雖然明發在積極推進復牌事項,但由於企業自身存在負債率過高,且在多地的大型商業地產項目運營狀況不佳,造成了企業自身的品牌形象以及經營狀況都未能實現明顯變好。
結合明發「退市風波」,張波也認為,企業發展不僅要注重規模以及速度,對於自身運營、財務安全性要更為重視。否則,「過於激進發展引發的』後遺症』可能會遠超想像,這在房地產融資從緊的2019年顯得尤為重要」。張波覺得,如果明發可以通過自身的資產盤整以及運營模式的優化,就依然存在逐步向好的可能性。
針對明發集團復牌進展以及公司債務壓力、現金流緊張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致函明發集團公司郵箱,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應。按照年報公布的聯繫方式,《華夏時報》記者撥打了明發集團位於香港的辦公電話。接聽人員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表示,「老闆交代過不接受訪問,他說不需要」。隨後,《華夏時報》記者又撥打了明發集團位於江蘇南京的總部及廈門公司,但前者告知「不知道投資部或是品牌負責人聯繫方式」,後者雖被前臺轉至相關部門,但對方稱「所在部門不了解此事」。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