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門修斯」這個人嗎?不要以為這是個老外,他其實是孟子。
你聽過「常凱申」常公嗎?不要以為他姓常,他其實是蔣介石。
你聽過「雙鴨山」這座山嗎?不要以為這真是座山,他其實是孫中山。
近幾年,一些市面上的翻譯著作經常出現這種奇葩翻譯,作為一個中文翻譯者,連孟子、蔣介石等人的名字都能翻譯錯,可見其學術風氣浮躁。而中國人名的回譯(中文人名翻譯成外文後再翻譯回中文)錯誤,主要原因就在於拼音。
漢語拼音,不僅作為基礎教育中學習普通話發音的重要工具,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更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輸入法存在於日程生活中。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是在1958年公布的方案,並在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漢語拼音,但是漢語拼音的發展從清末就開始了。
在古代沒有拼音字母的時期,是用直音或者反切的方式來給漢字注音。到清末時期,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為了方便學習漢語,他們就發明了一種用拉丁字母來拼音漢語的方式。這就是導致前面所說的回譯錯誤的威妥瑪式拼音法,簡稱韋氏拼音。
威妥瑪式拼音法在1867年由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等人合編而成,在我們現在使用的標準漢語拼音公布之前,曾廣泛用於地名、人名的注音。在國際社會上使用較大,而在1958年之後逐漸廢止。但是在廢止韋氏拼音的時候沒有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對於一些比較約定俗成的場合中,一些詞語還使用著韋氏拼音的拼法。例如《道德經》就拼寫成成「Tao Te Ching」,《易經》就拼寫成「I-ching」。回到我們前面說到的「常凱申」,拼寫出來就是「Chiang Kai-shek」,乍一看是不是很容易讀成「常凱申」?在2008年出版的《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蔣介石的拼音名就被正式譯作「常凱申」。這本書也因為連蔣介石的名字都能翻譯錯誤而在豆瓣僅獲得了2.9星的評分。
在清末時期還有一種被稱為郵政拼音的拼法,郵政拼音主要是對中國地名的拉丁拼法進行統一。並且郵政拼音規定,福建、廣東、廣西一部分地方的地名,都按照當地的方言拼寫。部分地方已經有習慣拼法的保持不變,比如廣州(canton),廈門(amoy)。郵政拼音實際上在現代還是很常見,比如,一些大學的名稱,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再比如,喜歡喝酒的朋友肯定會發現青島啤酒的標籤上寫著「TSINGTAO」。
其實,同時期除了上面兩種拼音以外,還出現過馬禮遜拼音、薩默斯拼音等 ,甚至一些方言也有拼音。例如粵語拼音,閩南語拼音,客家話拼音等等。前面講到的孫中山的粵語拼音就是「Sun Yat-sen」,於是中山大學就被翻譯成了「雙鴨山大學」,還有網友為此製作了一枚雙鴨山大學校徽。
在漢語拼音的推廣過程中,也出現過用漢語拼音來拼寫方言的,以便於當地人民學習普通話的書籍,比如下面這本。
在一些比較好的外文作品中,如果出現中文名字,一些高水平的翻譯工作者可能會儘量做到信、達、雅。例如在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名著《民族-國家與暴力》中,孟子的名字被翻譯成「Mencius」,而沒有使用任何拼音的方式,但是在回譯的時候,因為譯名不規範且不廣泛,被國內的翻譯工作者翻譯成「門修斯」。
綜上,我們現在的漢語拼音在形成過程中,有過許許多多的其他形式的拼音,最終才統一成我們現在使用的拼音。但是這些不正確翻譯方式,真是的拼音的鍋嗎?歡迎讀者朋友們留言討論。
歡迎關注本百家號 秋野雜談 ,專注文化領域原創,每天十分鐘的閱讀,讓你在碎片時間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