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鍋居,始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北京規模最大主管砂鍋菜餚的中華老字號。砂鍋居以燒、燎、白煮的手法,製作砂鍋菜。以此獨特方法製作的砂鍋湯味濃厚,肉質白嫩,蘸上配好的調料食用,滋味絕佳,享有「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的美譽。砂鍋居最開始的時候被稱為「和順居」。據傳,當時清宮廷和各王府中都用全豬祭祖制度,定親王府把祭祖用過的肉都賞給了更夫們,更夫們把吃不完的肉拿到府外換錢。時間長了,更夫們不滿足於現狀,便與已退的御廚合夥,從王府裡弄來一口明代大鍋,開始經營砂鍋煮肉,並取名「和順居」。
由於使用的是王府裡的烹飪技法,和順居煮出的肉肥美不膩,味道極佳,生意日益紅火,後遷入瓦崗市,仍保留這這口直徑近1.3米的大砂鍋,人們習慣地稱小店為「砂鍋居」,日子久了,「砂鍋居」便取代了「和順居」。砂鍋居白肉堪稱「京都一絕」,有清朝乾隆皇帝曾為砂鍋居留下御筆的趣聞。相傳,砂鍋居在創建之初,宮中有官員常到此品嘗砂鍋白肉,並大為讚美,乾隆帝知道後,非常感興趣,便差人傳砂鍋居廚師入宮製作這「京都一絕」,乾隆帝吃後對砂鍋居白肉讚美有加,於是題筆賜字「此乃珍饈,味之一絕。」從此,砂鍋居在京城出了名。嘉慶年間是砂鍋居生意最為紅火的時候,曾有人專門寫詩讚美它,以「缸瓦市裡吃白肉,日頭才出已雲遲」來描述當時砂鍋居的生意盛況。
關於砂鍋居,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意思是說,中午摘幌,半日買賣。砂鍋居生意如此興隆,為什麼只經營半天呢?其實,是因為砂鍋居出售的白肉,是頭天晚上宰殺一頭百十斤重的京東鞭豬,拾掇乾淨後,連夜放在大鐵鍋中煮,經過一夜的蒸煮,次日清晨正好熟透,開始營業,由於其名氣大,一上午就賣光了,所以只能過午不候了。這一經營習慣一直被延續,直到1937年,小日本入侵北京,日本的軍官聞知砂鍋居白肉風味獨特,不管店裡的規矩,每天中午和晚上來此吃喝,迫於日本人淫威,店主不得不改變多年的經營習慣,實行了全天經營,並且增添了晚餐。解放後,砂鍋居得到很大發展,並增添了用小砂鍋燉煮的砂鍋白肉、砂鍋雞塊、砂鍋丸子、砂鍋豆腐和什錦砂鍋等砂鍋菜,深受顧客的歡迎。
砂鍋居用兩個半世紀的經營史,詮釋了老北京吃白肉的食俗文化。您知道同和居都有哪些美味佳餚嗎?同和居飯莊是一家飲食店,主營山東福山幫的菜,是北京最早經營魯菜的中華老字號,創建於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店名取「同懷和悅」之意,原址在西四南大街北口,後遷至三裡河月壇同和居南街。小店創建之初,沒有多大名氣,生意一般,以經營家常菜為主,顧客則多是勞苦大眾。直到民國初年,牟文卿接任掌柜後,請來原御膳房的高廚袁祥福,憑藉其三不沾(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等宮廷名菜,同和居才開始有了名氣。「三不沾」以獨特的技法烹飪而成,蛋液加味後,入鍋後攪炒四百餘下才出勺,成品色橙黃、口感細膩、甜香利,有「宴會之王」之稱,是名震京城的「三絕」之一(三絕:三不沾,烤饃片,草榴)。
1939年廣和居停業,其大部分廚師被聘到同和居,同和居生意火紅,名氣越來越大。並成為舊京城著名「八大居」之首。關於同和居的創辦,據有些資料記載,創辦人是清朝皇室的一位皇親,此人當年為能在宮外有個吃喝玩樂的便利之所,便邀來幾個友人,開辦了同和居。有一天,店裡來了一位掌管財政的王爺,店主百般殷勤伺奉,命後廚精心烹製了幾個拿手菜,王爺食後大加讚賞,從此小店的生意有漸漸有了名氣。店主為招攬更多的生意,還常以客為友,使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取「同懷和悅」之意,定號為「同和居」。說過了同和居的歷史,我們就該品嘗一下同和居的佳餚了。除了有名的「三不沾」,以經營山東風味菜餚遐邇聞名的同和居都有哪些招牌菜呢?海鮮有粉皮辣魚、潘魚、蔥燒海參、氽鯽魚青蛤蜊、燴烏魚蛋、扒鮑魚龍鬚、繡球海參等菜餚。
麵食有用山東麥糟作引子發麵、加糖醒透後蒸成的香糟烤饅頭、肉丁饅頭、銀絲卷,筋道還有果香味,還有頗具特色的三鮮炒麵,經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其中蔥燒海參曾被評為四大名菜之一,菜色澤紅而光亮,質地柔滑潤,蔥香四溢,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上乘佳餚,燴烏魚蛋更是高級筵席的商品,清淡爽口、甘甜柔滑、鹹鮮酸辣,富含蛋白質。其中的一個菜,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那就是「潘魚」,曾與任菜、江豆腐齊名。相傳清時,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以擅烹魚餚而聞名。同治、光緒年間名流潘炳年一向喜歡美食,常出入於該餐館。有一天,潘氏突發奇想,認為「鮮」字為「魚」「羊」二字之合,如若用煮羊肉之湯燒魚,其味道必將特鮮,遂將此意告知餐館主人,令嘗試以羊羹烹魚之法。結果所烹魚品不僅滴油不沾,魚整湯清,而且味道醇厚,吃到嘴裡清淡鮮美異常,故而將之命名曰潘魚。
同和居把這道菜引進,經過數年的發展,潘魚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至此,您還能忍住口水嗎?有如此多的美味佳餚的同和居,自然受到了很多名家的追捧,一些文人墨客常到此吟詩、論畫、談古論今:魯迅先生曾多次與朋友在此吃飯,並極力讚揚了同和居的菜餚;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也曾光顧過同和居,並留下「墨寶」,但後來不慎丟失,是同和居的一大憾事;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徵爾也曾光臨這裡品嘗「貴妃雞」等名品菜餚;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來京時特地來到同和居,對同和居的菜餚和服務讚賞有加,並與同和居的廚師長及服務人員合影留念;懸於同和居門楣的「同和居」匾額,由溥傑先生親題……可見,同和居已經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