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得西山宴遊記》看柳宗元之「悟」

2021-02-17 祖道宗風

(柳宗元畫像)

在柳宗元的人生經歷中,與佛教人士多有來往,他自己也精通佛理。在柳宗元的文學作品中滲透著深厚的佛禪思想,他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典型代表。《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州八記」之一,篇幅不長,但既敘述了作者遊歷西山的全過程,又清晰而完整的表達了柳宗元的悟道歷程。

全文字數3991字丨建議閱讀10分鐘


柳宗元所處的時代,正是佛教最為鼎盛的時期,也是禪宗最為鼎盛的時期。時代的文化背景,加上柳宗元個人的因緣,使得他極好佛禪,尤其是天台宗「無情有性」的思想對柳宗元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也使他把周圍的山水草木都看作是具有佛性的真如,時常在文章中藉他們訴說自己的情感,表達內心世界的孤寂之情。《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這樣一篇文章。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遊歷西山的過程,恰恰是作者心靈境界的變化,悟道的過程。《柳子厚永州八記疏(始得西山宴遊記)》提到:「本篇為發明道題之廣大精微,見及之難,得西山之前後,皆為悟道。乃至求而得之,得而安之,之經途境界。文以西山喻道。『宴』非宴飲,乃言安宴。謂見道之後,始得安遊於性分之天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山既是自然景物,又是作者心靈的象徵,精神的外化。本文試圖結合柳宗元的生平,以柳宗元頗為倚仗的禪學思想為出發點,從三個層面考察柳宗元的悟道歷程。


柳宗元二十一歲中進士,三十二歲即擔任禮部員外郎可謂少年得志。然而,公元805年,他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去十年。柳宗元到永州經歷了諸多艱難困苦,包括自身的病痛,親人的逝去等等,這對年僅三十四歲的柳宗元來說是何等殘酷的打擊。

這篇文章寫於810年,即作者來永州後的第五年,作者仍未從政治失意的陰影中走出來,而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頹廢的又是恐懼的,因此,作者在文中寫道: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作者稱自己是僇人,這就為遊西山鋪墊了基本的情感基調,作者的感情是焦慮的,苦悶的。事實上,按照佛教的四聖諦理論認為任何一個悟道者無不是由苦而入的,因為由苦才能升起出離苦的出離心,出離心可以讓我們專注於對內心世界的探索。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如果把柳宗元對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等自然景物,都看作是他內心世界的風景,則此時的柳宗元已經完全把心思集中到對自我內心世界的探索上,而忽略了對外在世界的關注。所謂「念茲在茲,寤寐思服」,故能「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柳氏的為學風格恰恰與禪修的路徑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禪修的歷程中有一個階段,對於證悟一事,學人或念佛,或參禪,或行般舟,總是竭盡全力,行搜腸刮肚之功,與柳宗元的「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無遠不到」相似,後者是前者的象徵性表達。「行搜腸刮肚之功」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仍然是為了證悟。事實上,用功到極處,便可自然達到禪宗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目的。比如,宋代著名的大慧宗杲禪師,在做工夫參話頭時,因為太過專注,竟忘了吃食,正是這樣的專注求索,才使他最終證悟禪門要旨。那麼,柳宗元極盡求索之功,可謂用功到極致,他最終是否得到如大慧宗杲一樣的證悟境界呢?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象徵」是文學表達常用的手法。如果從柳宗元的心裡歷程為出發點分析的話,我們可以說這裡的「覺」更多是指精神上的覺悟,「州」又特指柳宗元的精神園地,那麼「歸」就具有了歸返精神園地的意蘊。「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則是外在的環境讓柳宗元內心產生種種感受的集中表達。「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前面有個「而」字,有總結和轉折的意味,意思是說,柳宗元歷經了各種「風景」,而「西山」所象徵的道,卻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這句話很明顯有總結的作用。此處之西山,已經明確是道的象徵性表達。總之,從惴慄到求索,再到初悟心性,柳宗元實現了對自我精神家園的初步回歸,但這種體悟仍然是淺層次的。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在禪宗也認為一般的學人並不是一悟就成功的,往往在悟後仍會有習氣在,需要在悟後藉解悟之功,勤除習氣,方能融成一味真心,即儒家所謂止於至善的境界。如著名的憨山大師有云:「悟有解證之不同.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山窮水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融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關於「一真」,禪宗的重要經典《首楞嚴註疏》有云:「一真法界,中道實相,無法不收,無法不遍.」《圓覺經直解》有云:「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曰一真。」這裡重點強調了眾生悟到的心性本體於法界是一體全收的,而且是平等不二的。事實上,他所謂的「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皆是去除心靈染汙的象徵性表達,窮山之高而止,則是「止於至善」的象徵性表達。可見,他有悟後除習的切實作為。他又寫道:「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這裡,有幾個很關鍵的點:「皆在衽席之下」、「莫得遁隱」、「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洋洋乎.」「浩浩乎.」很顯然,這裡提到的一些關鍵意象,正是一體全收、平等不二之一真心體的象徵性表達。後面的「不與培塿為類」,是說這種心性本體的特殊性,不是有形有相之物所可以比擬的,也不是小道可以相提並論的。可見,他有悟後除習的真實成果。綜上可見,柳宗元通過悟後除習的切實作為和取得的切實成果,已經融成了一味真心,他的悟境也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外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證悟是為了起用,證悟如果不能起用,則證悟便失去了意義。而起用之最大效果莫過於佛教的根本宗旨——「離苦得樂」,這是由佛教根本的四諦決定的。如《仁王經》有云:「如佛境界生空無漏智斷煩惱障.」這裡的無漏智便是心性本體的特性,證得心性本體便能開發出無漏智,而無漏智便可斷煩惱障。

柳宗元證悟後同樣生發出了斷除煩惱的功用。首先,一個「引觴滿酌」與文章開始的「傾壺而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更像是借酒消愁,而前者則是發自內心的酣暢淋漓,對醉酒前後感受的變化,反映的是作者心境的變化,實則是由束縛而至於解脫的表現。其次,一個「猶不欲歸」又與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形成了對比,後者給人失意、潦倒之感,而前者卻是發自內心的對眼前景致的欣賞和眷戀。同樣的景致,之所以會有不同的感受,與作者心境的變化是分不開的,遊西山後作者的心境是解脫的,如釋重負的。真正能直接反應作者此時心境的句子則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柳宗元此時的境界與《莊子·齊物論》所描述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是一致的。心凝形釋代表破除小我,小我破除之後,天地萬物與我融為一體,從而在根本上消解了建立在外界與小我二元之上的種種人生困頓,也就從根本上實現了佛家所謂的解脫和道家所謂的逍遙。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可見,此次西山之行的心靈感悟給柳宗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認為這才是真正遊玩的開始,因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心靈之旅,是真正意義上慧命開啟的標誌。

    結語:經歷了以上三個階段,柳宗元開啟了慧命,也最終實現了精神境界的自我完善。

引用:

王玉姝:《柳宗元佛禪思想與主體意識探析》,天中學刊,2018年8月,第33卷,第4期,第103頁。李宏惠(原著),張澤燕(整理):《柳子厚永州八記疏(始得西山宴遊記)》,2018年12月,第39卷,第12期,第11頁。文中所引用柳宗元作品,均出自《柳宗元集校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
李宏慧(原著)、張澤燕(整理):《柳子厚永州八記疏(始得西山宴遊記)》,2018年12月,第39卷,第12期,第12頁。
[明]福善日錄,通炯編:《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卍字新續藏》第73冊,第469頁中。[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卷四,《大正藏》第39冊,第874頁上。[明]德清解:《圓覺經直解》卷一,《卍新續藏》第10冊,第480頁上。
李宏惠(原著),張澤燕(整理):《柳子厚永州八記疏(始得西山宴遊記)》,2018年12月,第39卷,第12期,第12頁。 [宋]太宗趙炅撰:《御製秘藏詮》卷二十,《高麗藏》第35冊,第914頁上。



< END >

文章來自《北方文學》

作者:黃勳傑

相關焦點

  •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創作背景:被稱為「開宗明義」之作
    唐代傑出作家、詩人柳宗元,是一位思想進步、立志改革的愛國之士。今天, 我們來品讀他在山水遊記方面的一篇代表作——《始得西山宴遊記》。從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及第後,他便積極參與政治,廣泛交遊,顯示出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唐順宗永貞年間,王叔文集團執政,展開激進的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這一集團的主要成員之一。
  • 品讀|相看兩不厭——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即作者被貶到永州的第五年。
  •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①  自餘為僇人②,居是州,恆惴慄③。其隙也④,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⑤,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⑥,夢亦同趣⑦。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⑧,望西山,始指異之⑨。
  • 《始得西山宴遊記》句讀一得
    最大收穫是,對柳文《始得西山宴遊記》所寫的「西山大觀」,有了新認識。這一新認識,主要來源於比較閱讀範仲淹《嶽陽樓記》和柳子《西山記》。範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又參之米芾《〈瀟湘八景〉詩序》:「瀟湘之景可得聞乎?洞庭南來,浩淼沉碧,疊障層巖,綿衍千裡。
  • 《始得西山宴遊記》:讀出你更多的「不知道」
    柳宗元這朵潔淨的蓮,再也無法在政治舞臺上綻放自己的美麗。一寫作《始得西山宴遊記》時,柳宗元三十六歲,距被貶永州,已有四個年頭。四年間,柳宗元始終生活中喪母、多病、擔心朝廷殺戮的多重悽惶中,除了在官署中處理日常事務,其餘時間便要麼遊歷山水、排遣鬱憤,要麼埋頭著述,鑽研學問。
  • 江蘇東海最高峰,山路艱險,像是還原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記得高中學過柳宗元的一篇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裡面所描寫的西山與拾柒所見識的羽山開始重疊。不禁感嘆道:古人所感知的自然之趣才是來自真正的大自然,而如今許多商業氣息濃重的景點更像是喧鬧的集市。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這是柳宗元筆下的西山,也是拾柒眼中的羽山。不過我們倒不必像柳宗元那樣「斫榛莽,焚茅茷」,但是「攀援而登」倒是真的。拾柒感覺這裡還是還原了不少西山的風貌的。
  • 2010中考文言文訓練題與答案-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 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小石潭記》拓展:《始得西山宴遊記》簡析
    始得西山宴遊記唐/ 柳宗元  【原文】    自餘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zhuì)慄(lì)。其隙(xì)也,則施(yí)施(yí)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 最美不過文言文系列之《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 初三語文《始得西山宴遊記》同步測試
    第16課《始得西山宴遊記》同步測試 姓名 班級 得分 一 基礎 56分) 1《始得西山宴遊記》 是 的第一篇,作者是 代的 ,是 之一。 E志: 不志其大 故為之文以志 4 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增其舊制 B入則 無法家拂士 C夢亦同趣 D蟬則千轉不窮 5 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2分) A 腰白玉之環 B箕踞而遨 C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D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6 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 每日讀經典——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唐代:柳宗元自餘為僇人
  • 考核點丨福建專升本《大學語文》28篇精讀課文之始得西山宴遊記
    1.文章結構  (1)未得西山之前:恆惴慄(為下文鋪墊)  (2)始得西山宴遊之樂:西山特立,不與培塿為類1.1望西山,始異之  1.2箕踞而遨:目極數州,視野開闊              山川景物,無所逃遁(側面烘託)山水高天,渾然一片(會當凌絕頂,
  • (百家爭鳴2)柳宗元「永州八記」景點都在全州青瑤峒
    登達大雲山山頂就可以看到全州、新寧、武岡、零陵、東安、資源等縣的許多地方,的確如《始得西山宴遊記》所載「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圖片取自驢友論壇「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時所寫的山水遊記,它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遊記所載的西山、鈷鉧潭、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等景點究竟在哪裡?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 中國詩詞大會:柳宗元的人生從不曾狼狽,他寫文的樣子真的很美
    但是在看《中國詩詞大會》時,聽康震老師講了《江雪》,竟讓我感覺我之前了解的柳宗元,根本就不是柳宗元,我對他似乎有深深的誤解。所以,這就馬上勾起了,我強烈的想了解柳宗元的欲望。之後,我就去搜索了康震老師在《百家講壇》上講的《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系列,並且仔細的聽了一遍。
  • 篇目3:《始得西山宴遊記》——2021屆高三江蘇備考系列1:文言文情境默寫、詞語解釋、句子翻譯
    《始得西山宴遊記
  • 「柳宗元山水遊記上承酈道元」補說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皆為文學史上的名篇,歷來為人稱道。目前,全國通用的八年級《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收錄了《小石潭記》,文後的「積累拓展」中有「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發展」之語,著名學者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談及柳宗元的遊記時,也有同樣的說法。
  •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永州八記》中柳宗元的自我投射
    在中唐文壇,柳宗元的散文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他對於各種題材都能得心應手。除了應制奉和的作品,他也寫了不少文學性作品。前不久我寫過他的人物傳記,這次想聊一聊他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可以說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這八篇遊記頗為短小、意脈相連而又獨立成篇,以作者遊覽的蹤跡為線索,展現的是永州西山及其附近的八處風景。
  • 柳宗元的代表作「永州八記」
    所謂「永州八記」是指柳宗元在永州所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石渠記》和《石澗記》等八篇山水遊記文章。 「永州八記」歷來被人們公認為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據統計,現存《柳宗元集》中收錄的山水遊記文,其中有二十七篇作於永州。
  • 第七屆全國職工書法美術作品展入展作品——《始得西山宴遊記》
    中國夢·勞動美 第七屆全國職工書法美術作品展入展作品——《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盧愛軍 (責編:李進媛、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