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遊記》句讀一得

2021-01-11 永州市人民政府
     最近又去了一次柳子西山——珍珠嶺。最大收穫是,對柳文《始得西山宴遊記》所寫的「西山大觀」,有了新認識。這一新認識,主要來源於比較閱讀範仲淹《嶽陽樓記》和柳子《西山記》。範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又參之米芾《〈瀟湘八景〉詩序》:「瀟湘之景可得聞乎?洞庭南來,浩淼沉碧,疊障層巖,綿衍千裡。際以天宇之虛碧,雜以煙霞之吞吐,風帆沙鳥,出沒往來,水竹雲林,映帶左右,朝昏之氣不同,四時之候不  一。此則瀟湘大觀也。」終於悟得《柳宗元集》關於《西山記》的句讀確實存在較大問題。

    《柳記》標點:「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吾意以為,當作: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兩句,當與下文「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由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合為一層。其後「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應為最後一層。

    此種分層方法,大體與倪其心等所編《中國古代遊記選》的分層句讀相類。而主要不同點在於,其「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24字為一句,鄙人則分作兩層。吾意以為,柳文「西山大觀」可分為「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個言說層次。其形而下部分,主要用三個排比句表示:即「其」字之後,1,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2,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3,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岈然窪然,若垤若穴」是針對「高下之勢」而言;「攢蹙累積,莫得遁隱」是針對「尺寸千裡」而言;「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是針對「縈青繚白」而言。其中最重要的是柳子所創造的「縈青繚白」文學意象。關於柳文「縈青繚白」,注家大體有五種說法:

    1,「青山白水」說。例如葉百豐先生《〈始得西山宴遊記〉講析》認為:「『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青』是指山,『白』是指水,青山白水互相繚繞著,最遠的地方一直達到天邊。『四望如一』並不是說四面的風景都是一樣,而是四面望去許多景物都達到天邊,都能在我的視線中而『莫得遁隱』。」(《古典文學名篇賞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111頁)又如《三湘記勝》注釋:「縈青繚白:青山縈繞,白水環流。」(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257頁)

    2,「綠樹白水」說。例如高文、曲光選注《柳宗元選集》認為:「縈青句:謂綠樹白水錯雜纏繞。縈:繞。青:指地面草樹之色。白,水澤之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4頁)

    3,「藍天白雲」說。例如倪其心等選注《中國古代遊記選》認為:「縈青繚白:謂白雲在藍天上縈迴繚繞。外與天際:謂天外與天相連的邊際,喻望遠之極。四望如一:謂無論朝哪個方向遠望,都是如上述八句所寫一樣。」(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97頁)

    4,「青山白雲」說。例如呂國康先生《〈始得西山宴遊記〉釋疑》文:「極目遠望,青山綠水,相互縈繞,天地好象連接在一起,廣闊得沒有邊際。」但在隨文注釋中,則又作「縈青繚白:縈迴著青山,繚繞著白雲。」(呂國康主編《柳宗元詩文教與學》,珠海出版社,2004,91頁)考其文意,「青山綠水」之「綠水」,當是書版錯字,所言或為「青山白雲」,或為「青山白水」。

    5,「青白景物」說。例如貝遠臣、葉幼明選注的《歷代遊記選》認為:「『縈青繚白』二句:縈繞著青色和白色的景物,向外與天空相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9頁)

而關於柳文「縈青繚白」文學意象的「美學特色」,胡宗健先生在評述「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遊記創作」時,也曾著意指出:「柳宗元特別講究視覺中的動態和色彩描繪。例如,《始得西山宴遊記》說:『縈青繚白,外與天際』。青白兩色,用『縈』、『繞』兩個動詞,把天地間調和成浩渺而灰濛的世界,所以這美麗的青色,使人『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以至於恍恍然『蒼然暮色,自遠而至……』,由青白而暮色,標誌著空間色彩的層次性和流動性。」(《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46頁)由於胡宗健先生十分強調柳文山水記存在「一種由形而神的虛實關係」(或即柳文「心凝形釋」文化內涵?),所以,我前兩天在柳子西山(珍珠嶺)和東山(高山寺)這兩個地方,特別滯留了一天時間,對景體味其「縈青繚白」山水意境。原來,柳文所寫「青白」者,都是指的「山之顏色」的「層次相接,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望」,是方位詞,所言「四向如一」,是以「四向」代表「整體」(如一)。所以,「縈青繚白」四字,是「以虛寫實」,帶有「抽象的具體」和「直觀白描」、「感性概括」的文學意味。所以其白者,既非「白水」,亦非「白雲」,而是「遠在天邊」的「若隱若現」的 「若虛若實」的「半透明」狀的煙影山色。縈者之「青」大多為「近」為「實」,繚者之「白」大多為「遠」為「虛」。如用王維詩意「山色有無」的文學意象作比照,更可見出柳文敘寫的「西山大觀」的高妙所在。

    而其下文,「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一段,則主要是「以實寫虛」,側重描述「無我之境」的「形而下」、「內審美」的超然「心理體驗」。亦即《序飲》一文所說的「以合山水之樂,成君子之心」,以外在山水的自然天性,來「調養」審美主體的「內修」德性。此即蘇軾所言「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如據蘇子詞意,柳文「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文學審美境界,應即莊子「諦聽天籟」審美境界。因為有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透徹領悟,柳子才開始與永州山水「完全契合」,因而「遊於是乎始」;一改「信美非吾土」的「向之未始遊」放不下「病態執著」。儘管是出於「不得已」而為之,卻終於為自已找到了以老莊之道作為「行動指南」的、「放下即是」的「精神解脫」出口。《莊子·列禦寇》有言:「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終日而敖遊,汎若不系之舟,虛而敖遊者也。」君不見《莊子·人間世》「不得已說」?「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此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釋說,不是也近於禹舜之道嗎?

 

相關焦點

  • 2010中考文言文訓練題與答案-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 從《始得西山宴遊記》看柳宗元之「悟」
    在柳宗元的文學作品中滲透著深厚的佛禪思想,他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典型代表。《始得西山宴遊記》是「永州八記」之一,篇幅不長,但既敘述了作者遊歷西山的全過程,又清晰而完整的表達了柳宗元的悟道歷程。《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這樣一篇文章。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遊歷西山的過程,恰恰是作者心靈境界的變化,悟道的過程。《柳子厚永州八記疏(始得西山宴遊記)》提到:「本篇為發明道題之廣大精微,見及之難,得西山之前後,皆為悟道。乃至求而得之,得而安之,之經途境界。文以西山喻道。『宴』非宴飲,乃言安宴。謂見道之後,始得安遊於性分之天也。」
  •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創作背景:被稱為「開宗明義」之作
    今天, 我們來品讀他在山水遊記方面的一篇代表作——《始得西山宴遊記》。從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及第後,他便積極參與政治,廣泛交遊,顯示出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唐順宗永貞年間,王叔文集團執政,展開激進的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這一集團的主要成員之一。但是這場改革觸犯了大官僚、宦官、藩鎮集團所代表的大地主階層利益,僅僅進行五個月,即告失敗。
  • 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初三語文《始得西山宴遊記》同步測試
    第16課《始得西山宴遊記》同步測試 姓名 班級 得分 一 基礎 56分) 1《始得西山宴遊記》 是 的第一篇,作者是 代的 ,是 之一。攢蹙累積 而鄉鄰之生日蹙 D至: 自遠而至 多助之至 E志: 不志其大 故為之文以志 4 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增其舊制 B入則 無法家拂士 C夢亦同趣 D蟬則千轉不窮 5 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2分) A 腰白玉之環 B箕踞而遨 C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D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 古代文學作品賞讀·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①  自餘為僇人②,居是州,恆惴慄③。其隙也④,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⑤,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⑥,夢亦同趣⑦。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⑧,望西山,始指異之⑨。
  • 品讀|相看兩不厭——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即作者被貶到永州的第五年。
  • 《小石潭記》拓展:《始得西山宴遊記》簡析
    始得西山宴遊記唐/ 柳宗元  【原文】    自餘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zhuì)慄(lì)。其隙(xì)也,則施(yí)施(yí)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 《始得西山宴遊記》:讀出你更多的「不知道」
    一寫作《始得西山宴遊記》時,柳宗元三十六歲,距被貶永州,已有四個年頭。四年間,柳宗元始終生活中喪母、多病、擔心朝廷殺戮的多重悽惶中,除了在官署中處理日常事務,其餘時間便要麼遊歷山水、排遣鬱憤,要麼埋頭著述,鑽研學問。據有關學者考證,《柳宗元全集》收錄的五百七十七篇詩文中,共有三百一十篇寫於被貶永州這十年。
  • 第七屆全國職工書法美術作品展入展作品——《始得西山宴遊記》
    中國夢·勞動美 第七屆全國職工書法美術作品展入展作品——《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盧愛軍 (責編:李進媛、湯龍)
  • 每日讀經典——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唐代:柳宗元自餘為僇人
  • 最美不過文言文系列之《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 考核點丨福建專升本《大學語文》28篇精讀課文之始得西山宴遊記
    1.文章結構  (1)未得西山之前:恆惴慄(為下文鋪墊)  (2)始得西山宴遊之樂:西山特立,不與培塿為類1.1望西山,始異之  1.2箕踞而遨:目極數州,視野開闊              山川景物,無所逃遁(側面烘託)山水高天,渾然一片(會當凌絕頂,
  • 江蘇東海最高峰,山路艱險,像是還原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記得高中學過柳宗元的一篇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裡面所描寫的西山與拾柒所見識的羽山開始重疊。不禁感嘆道:古人所感知的自然之趣才是來自真正的大自然,而如今許多商業氣息濃重的景點更像是喧鬧的集市。姐姐說:本來我走得挺累的,但我牽著你的手,為了保護你不讓你滑下去,反而覺得沒那麼累了。對於經常拌嘴的我們,我聽到這裡也是「老臉一紅」,感動了一會。不過整個下山的路上更多的還是那種娛樂搞笑的氣氛。
  • 篇目3:《始得西山宴遊記》——2021屆高三江蘇備考系列1:文言文情境默寫、詞語解釋、句子翻譯
    《始得西山宴遊記
  • 中考文言文《始得西山宴遊記》全文詳細翻譯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西亭,嘹望西山,才開始指點著它並稱道它的奇異。於是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處才停止。然後,我們攀援著登上山去,伸開兩腿坐下,觀賞風景,只見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
  • 《始得西山宴遊記》練習題與答案
  • 永州八記分析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
    他也無所事事,只能寄情山水,得這一時的樂趣。然而,當快樂消散之後,孤苦將更加猛烈地反噬。3、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裡,攢蹙累積,莫得隱遁。4、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 5篇經典遊記帶你領略秋遊之魅|夜讀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5篇古人「秋遊」時所寫下的遊記散文作品,一起來品味秋遊之趣。 始得西山宴遊記(節選) 【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圖 / 中評社網站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