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飲如何從皇宮走向民間?馬可波羅帶走"秘方"?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冷飲是如何從皇宮走向民間的

  端午剛過,溫度就節節攀升。不過,記者在街頭看到,暴熱天氣下,南京人一點也不慌張,撐起太陽傘陰出一方清涼,擺起要安然度過早夏的架勢。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冰櫃旁,總會聚集著幾位行人,付了錢,拿了各色冷飲,邊走邊吃。涼意順著喉舌直達肺腑,酷暑剎那被冷飲逼退。

  其實,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我們聰明的祖先就開始製作冷飲消夏。不過,那時候,在夏天吃冷飲是皇室的特權,因為製作冷飲的成本非常昂貴,為了做冷飲,朝廷甚至專門設了一個官職——凌官。這個官雖然不大,但是並不好當……

  馬可波羅從中國帶走冷飲「秘方」

  「有意識地製作冷飲應該最早起源於中國,」民俗專家蘇克勤告訴記者,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無意間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於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製作冰飲料。

  其方法是,用罐盛一定量的水,將糖和一點香料溶在其中;然後,將罐置於盛上水的一個大盤內,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嘗一口,又涼又甜,直冰到肚子裡。以後逐漸出現了專門製作甜冰的人,這種甜甜的冰塊吸引了許多顧客。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醬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來自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品嘗之後,讚不絕口,將其製作方法帶回到義大利。後來義大利有一個叫夏爾信的人,在馬可·波羅帶回的配方中加入了橘子汁、檸檬汁等,被稱為「夏爾信」飲料,並大受歡迎。

  人造冰是在唐朝末期才出現,那麼,在這之前,人們如何得到冰塊進行消暑的呢?

  東晉「凌官」負責從玄武湖取冰

  「唐以前的帝王們為了消暑,命人在冬天把冰取來,放置在深挖的地窖裡,天氣炎熱時再拿出來納涼,」南京地方志專家陳濟民告訴記者,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專設了一種叫做「凌官」的官職,他們專門在每年的冬至前後,尋找最佳的取冰點。當時的後湖,即今天的玄武湖,水質清冽,一到寒冬,就會結著厚厚的冰層。「凌官」們見時機已到,便會率領眾人鑿出冰塊,鋸成方塊,拖到當時的覆舟山,也就是今天九華山背陰的山洞裡,以保存天然冰塊。

  玄武湖越往湖心水質越為乾淨,但冰層越薄,危險也越大。「凌官」們通常會令手下的奴僕取湖心的冰塊。幾乎每年都有無辜的性命斷送在取冰的過程中。待冰塊將覆舟山山洞堆滿後,需在冰塊上覆蓋草簾及厚實的稻草,最後用泥灰將山洞密封隔熱。天氣一熱,「凌官」就命令打開山洞,取出冰塊,就可以供皇室製作冷飲了。

  地質博物館旁邊有個「水晶臺」

  「雖然唐代末期發明了用硝石降溫製冰,但原材料消耗太大,成本太高,所以,除了製作冷飲,基本上還是利用天然冰冬儲夏用。到了南宋,人們製作冷飲的技術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硬體上,就是藏冰地的規模也遠遠大於之前,無論是皇宮,還是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陳濟民說,那時的南京,出現了一種極為時尚的冷飲,叫做「冰酪」,很受市民的歡迎。大詩人楊萬裡品嘗過,為此還留下過一首詩,「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銷」,很顯然,楊萬裡所吃的冷飲和現在的很相近了。

  「到了明代,藏冰地點在今天玄武區政府東南面、靠近南京地質博物館的位置,」陳濟民說,因為,冰塊晶瑩透亮,所以將藏冰點取名為「水晶臺」。

  上世紀20年代,南京有12家天然冰廠

  「在20世紀初,南京的製冰藏冰已經是仿照蘇州的模式在進行。」蘇克勤介紹說,南京有冰廠租用郊區農民水稻田來製冰,每一冰庫需用田約15畝。農民每年只種一季水稻,冬春之際田地就租給冰廠使用。每年小雪過後,冰廠就開始用牛車將水拉進稻田,水深保持在約五寸深。一經嚴寒,田裡結水成冰,冰廠的工人就穿了長筒釘靴下到田裡去打冰成塊,送往冰庫。

  冰庫的牆厚兩尺,用泥土做成,高約一丈五。選用近兩丈的廣木為主柱,以長梢毛竹縱橫搭成屋架,上面蓋兩尺厚稻草以為屋頂。泥打牆外,從屋簷到牆腳,四周層層圍以編緊的草苫,使冰庫隔熱。

  每日清晨溫度最低時分,工人挑了盛滿冰塊的籮筐,走上一端架在冰庫牆頂的跳板上,將冰倒入冰庫。每挑一層冰,即在上面撒一層鹽,使冰結硬實些。每個冰庫約需用鹽十餘擔。工人們在冰面鋪設的跳板上來來回回,將冰塊一層層地疊壓起來,直達冰庫橫梁,最後蓋上兩尺厚的亂稻草封頂。挑冰的工人都是赤腳穿草鞋操作的,腳趾被冰凍得疼痛入骨,幾乎所有的挑冰工人腳都被凍傷過。

  春末夏初,天氣日趨炎熱,對冰產生需求,冰庫開始售冰,工人們用洋鎬將冰從冰庫錛出,裝進蒲包,送往各地。

  「其實,到了上世紀20年代後期,南京就出現了機器製冰。」陳濟民介紹說,1928年建立的鼓樓製冰廠是南京首家製冰廠,1932年又建立了九龍二廠,這兩個工廠每年可以生產冰塊860噸。但是,此時機器製冰還不是主流,當時南京還有天然冰廠12家,1933年「藏天然冰16萬擔,其貨值超過機製冰三倍。」

  此時,「西風東漸」已成氣候,「火爐」南京的祛暑冷飲有沒有出現變化呢?

  清朝人為什麼把汽水叫「荷蘭水」

  「南京是火爐子,祛暑的產品需求量很大,很多新式的冷飲看好南京市場。」蘇克勤告訴記者,1927年,上海冠生園來南京開設了分公司,生產

  汽水。「這可是一個新鮮的玩意兒,喝到肚子裡打嗝,熱氣從口腔和鼻孔噴出來,身體就會涼快下來,所以,汽水很受歡迎。」

  「汽水的出現源於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萊一次創造性的舉動,」南京市某高級中學教授化學的朱老師告訴記者,1768年,這位化學家把二氧化碳直接溶解在水裡,發現飲用起來口感特別清涼,這成為汽水的萌芽。1820年,德國藥劑師史特魯夫,試製成一種受人歡迎的清涼飲料,叫「瑟爾塔水」。後來,科研人員在「瑟爾塔水」中溶進二氧化碳,再配以有機酸、香料、蔗糖,才被稱之為「汽水」。

  汽水在清朝同治年間輸入我國,初稱之「荷蘭水」。可是,汽水的出現與荷蘭並無太大關聯,為何冠之以「荷蘭水」的稱謂呢?

  有人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荷蘭人愛做飲料生意,所以早期汽水又被叫做「荷蘭水」。還有一種說法,汽水最早由荷蘭商人在東南亞一帶生產,這種汽水在東南亞被稱為「亞逸勃蘭達」,亞逸是「水」,而勃蘭達則為「荷蘭」,這是馬來語,並從此推斷出上海人把汽水叫荷蘭水是從東南亞傳入的。更有觀點認為,「荷蘭水」的稱謂起源於上海,後來傳入內地。

  而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姚群民則告訴記者,在一本晚清年間出版、由葛元煦所著的《滬遊雜記》一書中,有專文收錄了「荷蘭水」這一詞條。在詞條中特別指出:「荷蘭水即汽水,由西洋人生產,由日本人經營居多。後又成為只有在日本人所開的商店才能買到。荷蘭水由日文中直接傳入滬上。」

  如今汽水幾乎無人關注,在那時可是新鮮玩意兒,價格頗高,也只有家境殷實的人才能飲用。但是,對「荷蘭水」的渴望是抑制不住的,很快,市面上就出現了另一種物美價廉的「荷蘭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劣質「荷蘭水」喝壞了娃娃的肚子

  在一些老人的記憶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一到盛夏時節,就會看到很多沿街擺開的小攤頭,在賣一種淡綠色透明的清涼飲料,也被叫做「荷蘭水」。它們或被盛在一個帶有自來水開關龍頭的白色瓷質大容器裡,或被盛在帶有蓋子的瓦盆裡。買喝這種飲料的人大多數是孩子或圖個新鮮的年輕人。

  只是,此「荷蘭水」非彼「荷蘭水」,因為它的原料有了改變,其實,說白了它就是薄荷水。

  薄荷水的製作過程十分簡單。選料好的是用一點薄荷油,摻兌一定比例的糖精、香精和冷開水即成。一些小販則用產於裡下河一帶的薄荷葉子榨成的汁,摻兌一定比例的糖精、香精和水。因薄荷有清涼、解渴、生津、祛署等作用,故喝在嘴裡滿口清香、沁人心脾。

  但是,許多不法商販唯利是圖,不講職業道德,直接就用河水或井水摻和成「荷蘭水」,很多孩子喝了之後肚疼腹瀉。許多家長和學校都不敢讓孩子喝它,薄荷「荷蘭水」逐漸無人問津,直至徹底退出市場。

  這個時候,南京的市場上,出現了更被大眾接受的祛暑佳品,它會是什麼呢?

  第一根花臉雪糕出在南京

  1947年,一位叫馬燮慶的有為人士收購了「鼓樓製冰廠」,購買了兩臺冰淇淋設備及20臺大冰櫃,「他用女兒乳名『玲玲』為名,組建南京玲玲機製冷食廠,生產『馬頭牌』冰棒。」陳濟民介紹說。馬燮慶自己曾說過,「馬」取自姓氏,「頭」則表示第一個產品。馬燮慶後來又兼併了數家小冰棒廠。「馬頭牌」冰棒從此稱霸市場,品種也不斷增多,有奶油、香蕉、橘子、紅豆、綠豆等多種口味。尤其是奶油冰棒,冰涼潤滑,口感極佳,非常受歡迎。1956年夏天,南京郊區西瓜豐收,只賣1分錢一斤,而馬頭牌冰棒要3分錢一支,西瓜搶佔了冰棒市場,數十萬支冰棒積壓在冷庫裡,馬燮慶便將庫存冰棒全部贈送給各小學,給孩子們防暑降溫,此舉大獲人心。

  太平南路一位從事冷飲批發生意的顧老闆則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馬頭牌冷飲賣得特別好,而且,在我的印象裡,當時第一個推出花臉雪糕的也就是馬頭牌。四毛錢一根,貴著呢,但是,還是很好賣,一般是小孩和情侶吃得多。」

  顧老闆的話一下子將時光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許多人關於馬頭牌冰棒的回憶閘門「忽」地打開了。

  馬頭牌冰棒吊足了南京人對《射鵰英雄傳》的胃口

  1985年的夏天,翁美玲版的《射鵰英雄傳》在南京電視臺熱播,萬人空巷。電視機前人頭攢動,老老小小數十人擠在一起,在小小的螢屏下看機靈的蓉兒和憨厚的靖哥哥。

  精彩的劇情總是到了關鍵的地方戛然而止,最要命的是,在兩集之間有著長長、長長的廣告。

  每到這時,人們就會一鬨而散,出門抽支煙、透透氣,順帶方便一下,估摸了時間,趕緊又老老實實地坐在自己攜帶的小板凳上,嘴裡還不忘抱怨一句,「馬頭牌冰棒怎麼還不來呀?」終於,最後一支廣告「馬頭牌冰棒,冰棒馬頭牌」的吆喝聲在電視裡響了起來,電視外的觀眾也扯起嗓子裡應外合地嚎起來。心裡頓時清涼了許多。

  那個聲音啊,真叫盪氣迴腸,小屋子都震得嗡嗡響。

  然後,《鐵血丹心》的音樂激揚而起。此時,馬頭牌冰棒的吆喝聲就是曙光。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夏天,我對馬頭牌冷飲的熱愛是發自肺腑的。」玄武區的張女士笑著說,冷飲的誘惑太大了。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年幼的她就會握住媽媽給的五分錢倚著門檻,等著有人推著裝著冷飲的自行車從門口經過。「我對自行車後面的小木箱十分好奇,總不明白,那麼熱的天,還給冷飲蓋著棉被,為什麼它還不化呢?」

  後來,她的鄰居大哥決定暑期實踐,去賣冰棒。「哎呀,我知道後感到幸福死了,我的鄰居竟然是賣馬頭牌冰棒的。」年幼的她就在家翻箱倒櫃,找來好幾張漂亮的掛曆畫,屁顛顛地送到鄰居家裡,看著他裝釘木箱,用海綿和塑料薄膜將木箱外面一層層地包裹起來,再貼上漂亮的掛曆畫。然後,「每天傍晚,我就找各式各樣的藉口呆在鄰居家裡,等他賣冰棒回來。呵呵,司馬昭之心。當時就怕他賣完了,沒得剩了。」回憶起當年的「小聰明」,張女士樂了起來。

  只是,張女士卻覺得有些遺憾,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馬頭牌冷飲落敗了,現在南京市面上已很難見到。偶爾在超市裡發現了,在一大堆花花綠綠的冷飲包圍之下,她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選擇,堅決不肯買它。「也只有我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買上一根,細細地品嘗回味。」

  本版主筆 見習記者 張榮

相關焦點

  • 假如你是馬可波羅,離開中國你帶走啥?
    假如你是馬可波羅,離開中國你帶走啥?直播簡介:「本次參與」一帶一路」峰會的外國記者有近2000名。這些外國記者為什麼不遠外裡來到中國?他們對什麼話題最感興趣?假如你是馬可波羅,離開中國你最想帶走啥?」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前夕,北京時間聯合中青報記者就此問題獨家採訪了多名參會的外國嘉賓、記者。這些外國友人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人稱:「想把中國的高鐵帶回家鄉埃及。」有人想把帶走微信、支付寶,因為行動支付太便利了。還有一名杜拜美女記者竟然這麼說……
  • 義大利拿到秘方還藏了300年
    宋代楊萬裡的這首詩,就形象地描述了在炎熱的夏天,古人盼望冷飲、聽到賣冰聲時的喜悅心情。沒錯,在中國,到了宋代,冰淇淋和冰凍冷飲幾乎人人消費得起,在北宋汴京就有專門出售冷飲的店鋪,當時的冰鎮酸梅湯,很受老百姓的歡迎。這種食物風味獨特、清涼可口,也是夏季消暑的最好食品之一。
  • 先秦有「冰箱 」「空調房」,宋代流行喝冷飲
    各個朝代的人又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先秦、兩漢時期早在商朝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冬天鑿冰儲存,主要是放在地窖(凌陰)裡,夏天的時候再拿出來解暑或者吃。西周、東周時期,還有專門管理冰的人,比如當時的「凌人」,就是負責貯存冰的官吏。
  • 權健秘方「包治百病」?信民間秘方你就離「韭菜」不遠了
    權健的創始人束昱輝將權健的崛起歸功於他搜集的 600 多張中藥「秘方」,他一直宣稱權健是一家「自然醫學」公司,束昱輝的傳記《生命的代價》中提到過秘方最初是如何配製成產品的:在天津市區的某個小作坊中,只有一臺陳舊的小電扇,酷熱難耐;束昱輝和老大爺們組合成了火龍液秘方的生產三人組,他們全天通過手工攪動來復活這個火龍液秘方;束昱輝的體力幾乎每天都瀕臨透支;終於在 2004 年的某一天,世界上第一桶用於火療的火龍液誕生了。
  • 田七海馬燉雞湯-民間小孩長高的「秘方」
  • 大公獨家揭秘同仁堂走向全球的秘方
    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真正走向西方主流市場,跟國際接軌。為此,大公在京交會上獨家專訪北京同仁堂副總經理丁永玲,揭開同仁堂走出去的秘方。  32字海外發展原則  提起中藥,許多人都不約而同會想到三個字同仁堂,資料顯示,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不過,同仁堂走向海外的時間並不長,只有20多年的歷史。
  • 民間中醫美容秘方:三白湯
    夏天是養生季也是護膚季,下面介紹的三白湯是一種流傳比較廣泛的中醫美容方,這個方子最初治療傷寒虛煩,後來發現可以補氣益血、美白潤膚,遂在民間流傳開來。下面就是送給愛動手的寶寶的秘方配啦。 原料:取白芍、白朮與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
  • 如何釐清《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存在的爭議?
    在那個蒙古人走向世界的年代裡,忽必烈向尼可羅馬可兄弟詳細詢問了西方各國的情況後,請求尼可羅馬可兄弟陪同元朝使臣科加達爾出使羅馬,並修御書請他倆代交羅馬教皇。到達阿迦城時聽聞羅馬老教皇去世,他倆就向老教皇派駐當地的使者作了匯報,然後回突尼西亞探親。
  • 中國古代就有「冰淇淋」 揭中國古代冷飲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古代就有冰淇淋 揭中國古代冷飲史 我國古代的冷飲 夏天吃冷飲,在我國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了。古時候沒有製冷設備,冷飲是從何而來的呢? 《詩經》中的《豳風?七月》云: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藏之凌陰。凌陰,即藏冰之冰窯。
  • 唐人的冰鎮冷飲冷食
    「冰屑麻節飲」就是唐朝的一種冰鎮冷飲,其降溫神效可見一斑。唐朝之所以有冰鎮冷飲可餐,是因為當時的藏冰技術已經很完備了。冰塊冬藏夏用技術遠在周朝就已有之,到了唐朝就更加爐火純青,朝廷還專門設有負責藏冰、用冰事務的機構。民間也出現了一些採冰技術高超的「冰戶」,專門向皇宮進貢冰塊以便儲藏,如陝西藍田的冰塊被稱為「貢冰」。一些財大氣粗的官員也收藏冰塊,以供消夏之用。
  • 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究竟是怎麼到中國的,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他們兄弟兩個人帶著馬可波羅去見元世祖,看見了長相很英俊的馬可波羅甚是喜歡,特地在晚上的時候舉行宴會,盛情款待他們一行三人,後來的時候,元世祖又留他們在皇宮裡面做事情。馬可波羅雖然在那時候年齡很小,但是頭腦卻很機靈,很快的就已經學會了漢語以及蒙古語,就是因為他的這份機靈和聰明得到了元世祖的賞識。
  • 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現藏皇宮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日前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藏日本皇宮。
  • 《馬可波羅遊記》被懷疑是杜撰的,馬可波羅真的來過中國嗎?
    17歲的馬可波羅遊歷了很多國家,並寫下了《馬可波羅遊記》,書中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但是也有人對馬可波羅的行程產生了懷疑,當時有許多阿拉伯商人都聲稱自己到過中國,但他們其實對中國並不了解,這位馬可波羅是不是真的到過中國呢?《馬可波羅遊記》的誕生根據資料記載,《馬可波羅遊記》是馬可波羅在監獄中完成的。1275年到1291年,馬可波羅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職。回到威尼斯之後,他因為參與威尼斯對熱拉亞人的戰爭而被俘虜。
  • 走向消失的地平線,除了帶走回憶還能帶走什麼?
    正因為他對於植物學的了解,還有探險家的身份,以及通過學習漢語產生了對於中國的嚮往,令他一步步走向了香巴拉,所以沒有什麼巧合,只是所有看似毫無關聯的元素最終導致的必然,這就是人生啊!1924年約瑟夫.洛克第一次走進這條線路的起點木裡王國,那年他40歲,當時他已經在雲南麗江組建了一支探險隊,隊員大多是納西族人。
  • 民間驅蚊「秘方」:除了風油精它最管用
    驅蚊產品哪家強,防蚊秘方哪個好?在夏秋季節交替蚊子活躍高峰期,新聞晨報攜手上海中科院昆蟲博物館對市場上的驅蚊產品進行了驅蚊效果實驗,同時還向讀者徵集民間驅蚊方法,收到了不少網友發來的驅蚊「秘方」,這些「秘方」真的有效嗎?蚊子真的會聞風喪膽嗎?晨報昨日再次聯手昆蟲博物館進行了實測,結果發現民間偏方大多不靠譜。
  • 《啟源女神》馬可波羅厲害嗎 馬可波羅屬性強度點評
    導 讀 在啟源女神手遊中馬可波羅怎麼用效果最好呢?馬可波羅作為守護類型的角色自然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呢!
  • 補氣又散結,不妨試試這個民間秘方!痰溼淤堵、肝氣鬱結了解一下
    其實在民間還是有很多土方子,對於解決身體的隱患還是有著非常好的效果的,就比方說如果身體痰溼、肝氣鬱結的話完全可以試試下面這道土方子。補氣又散結,不妨試試這個民間秘方!其實這道民間的土方子產婦用最合適原因就是因為產婦的身體特別容易有淤血,結界當期不足的話,還可以通過這道民間秘方清理身體當中的垃圾,又能夠補氣。除此之外,家裡的長輩也可以用這道小方子來清理一下身體,而且味道非常的大,又不難喝,所以說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煮好了當水喝就可以了。
  • 民族食品企業走向國際 德氏成為首個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冷飲品牌
    眼下,你吃慣了的德氏冷飲已經出現在了地球的另一端了。當你在超市裡拿出一根德氏冰淇淋時,西半球的美國可能也有人正在吃著同一款冰淇淋。4月24日,德氏集團在瀋陽賓館召開《德氏冷飲登陸美國市場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德氏產品出口美國。
  • 步搖,從皇室走向民間的古代傳統頭飾
    後來,步搖漸漸流傳到了民間,成為了民間女子必備的飾品。「步搖」一詞其實形成在戰國時期,在楚國宋玉的《諷賦》之中有「垂珠步搖,來排臣戶」的詩句。女子們將步搖固定在頭髮上,在行走之時,下垂的金屬珠玉會不停地搖顫或者撞擊,發出清脆的響聲,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所以稱之為「步搖」。後來將步搖固定在冠上,就稱為步搖冠。
  • 馬可波羅遊記: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
    但是,真正在契丹生活、遊歷,並留下令人眼花繚亂記錄的是威尼斯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1254—1324),出身於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17歲的馬可波羅隨父親與叔父來中國經商。本來想從荷姆茲坐船直接到達中國,後來改從中亞陸路,途徑新疆、敦煌,1275年來到大都北京。在中國生活了16年之後,1291年初,馬可波羅從泉州出發,離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