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習慣截然不同,廣東(粵西)姑爺頭一年隨妻子回娘家,酒、茶葉、保健品等禮品準備因人而異,但有一樣東西必須帶上——廣東煎堆。
煎堆是什麼?或者其他省份的朋友比較陌生,若說「麻團」,大家應該熟悉,不管原材料、做法,廣東煎堆都與麻團一致,廣東煎堆較麻團個大,麻團內有餡,煎堆一般沒有。在廣東,煎堆不僅是一道傳統美食小吃,更包含了許多美好寓意。廣東煎堆外形圓潤,色澤金黃,素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另有將芝麻撒在煎堆之山,形似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是常見的賀年食品。
廣東粵西地區的小夥伴大多有這樣的經歷,過年期間,家裡會收到鄰裡鄉親的「姑爺籺」,姑爺則女婿,「籺」讀音he(二聲),漢語解釋1、米麥的碎屑,多用指粗食。 2、泛指稻、麥等的籽粒。不管是茶果、麻餈、煎堆……我們都叫「籺」(音似約),而「姑爺籺」則特指煎堆,為什麼有「姑爺籺」的說法?給鄰裡鄉親分發「姑爺籺」又有何意義?
相傳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爺,在小年(年二十三)那天,要與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見玉帝,這一天,廣東地區的民間百姓就會炸一種食品交由灶王爺帶上,獻給玉帝,以糯米揉制經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餡裡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爆谷花、芝麻子等等,於是取名「煎堆」。煎堆五味調和,鹹甜適當,寓意人丁興旺,花開富貴,合家平安,萬事大吉……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久而久之,「煎堆」遂成廣東地區常見賀年食品。女婿灶王爺所獻帶的「煎堆」,深受老丈人玉帝的喜歡,所謂「上行下效」,出嫁的女兒同女婿過年回娘家,拜年禮品中也準備煎堆,相沿成習,煎堆便成了「姑爺籺」。
廣東粵西嫁女,女兒頭一年回家拜年,女婿一定會準備煎堆——「姑爺籺」,「姑爺籺」不僅送與丈母娘與老丈人,也給妻子叔伯兄弟家族中人準備,甚至村裡每家每戶。「姑爺籺」過年前便開始,煎堆的製作看似簡單,其實很考究手藝,一般請村中老師傅操手——保證煎堆色澤金黃、圓潤飽滿、皮脆且薄,這關乎「面子」,因為與妻子回娘家拜年,分享煎堆的村中鄰裡鄉親會點評,即使他們並不介意「姑爺籺」味道如何,但茶餘飯後閒聊之時,某某家的「姑爺籺」最好,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由於給村中每家每戶(不一定),「姑爺籺」數量不少,加以其他物品,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或者我們不能以「面子」看待分發「姑爺籺」的行為,更是一種心意,一種新婚喜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