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繁體字被打成簡體字 廈一市民因姓名被錄錯錢被卡

2021-01-21 閩南網

  姓名的一個繁體字被打成簡體字,導致市民韓女士一筆2000多元的錢取不出來。近日,韓女士向本報反映了她的煩惱事。

  韓女士2008年到泉州上大學,學校給她在泉州的郵儲銀行洛陽支行辦了張銀行卡,用於繳交學費。「當時拿到卡的時候,我發現卡上的名字和身份證上不一樣。『煇』被打成『輝』。」

  對此,郵儲銀行洛陽支行的工作人員說,當時的字庫可能沒有繁體字「煇」,就用擬字號代替,但對存取款沒有影響。

  「當時過了沒多久,我註冊了一個支付寶帳戶,雖然現在沒用了,但當時那個帳戶通過了實名認證。」韓女士說,支付寶帳戶通過實名認證正是用學校辦的那張郵儲銀行卡的信息。「當時支付寶實名認證制度可能不是很完善,只要通過銀行卡就可認證,身份證信息並沒有一致也能通過。因此,支付寶將錯就錯,用簡體字的『輝』通過了我第一個的支付寶帳戶實名認證。」

  「現在,這個支付寶帳戶還有2000多元,但只能用於消費,不能轉到銀行卡。」韓女士告訴記者,這件事困擾她很長時間了。

  支付寶客服稱,想要認證新的支付寶帳號,需要更改關聯認證的信息。而更改關聯認證的信息,需要上傳相關的證明材料,其中必須有銀行的錯誤信息更正證明。

  韓女士為此從廈門來到泉州,找銀行開證明。但是韓女士已離開泉州多年,原來的那個郵儲銀行的帳戶已經銷戶。「銀行系統裡雖然有我的信息,但他們說不能隨便開證明。」

  金海灣律師事務所的鄭志寧律師表示,韓女士遇到的這個問題是發生在她和銀行存在業務關係的期間,即使現在韓女士這個銀行帳戶已銷戶,但銀行仍然有義務為客戶提供相關證明。如果銀行不予開具證明,韓女士可向銀監局反映情況。  

連結

  使用支付寶

  警惕「套牌木馬」

  最近有媒體報導,一款新型手機病毒「套牌木馬」會先偽裝成「一鍵清理」App在各大手機論壇供用戶下載安裝。

  這款木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將正版的付款界面替換為「釣魚頁面」,竊取支付寶帳號和密碼。同時,會轉發手機簡訊、聯繫人中的「爸媽哥姐」等類似家人暱稱存儲的聯繫人號碼,帶來嚴重危害。

相關焦點

  • 如何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
    有跟港臺同胞郵件來往的童鞋都清楚,大片大片的繁體文章讓習慣看簡體字的我們感到頭疼,這跟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看漢字是一樣的感覺,霧蒙蒙,那麼我們如何快速把一篇文章或郵件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一起來了解下吧~!在ie瀏覽器輸入「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然後點擊搜索結果。
  •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說簡體字對繁體字的揚棄,是一件大好事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自此,在我國大陸地區,繁體字和簡體字相安共處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有關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突然成了「網紅」,而且持續至今。
  • 7旬老人更正購電卡姓名供電所要求證明「自己是自己」
    7旬老人更正購電卡姓名供電所要求證明「自己是自己」76歲的杜老先生拿著身份證、社保卡、戶口本等有效證件,去更改《購電卡》中被錄錯的本人姓名,被告知要到社區開證明,證明「自己是自己」。21日上午9時30分,提起這兩日的來回奔波,家住西安城西的杜先生就氣不打一處來。杜先生說,因聽說去年西安市對於老舊小區冬季取暖的煤改氣有一個補助政策,在整理材料時,發現「購電卡」的戶主一欄上,父親姓名有一個字是別字,與身份證和戶口本不符,「因為購電卡名字和戶口本名字不一樣,可能會導致無法享受補助政策。」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
  • 繁體字和簡體字到底哪種更好?簡體字有一個優點繁體字永遠比不過
    其實,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交流中,簡體字才是中外溝通的正式文字。例如世貿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在這些國際組織中,簡體字才是規範文字。之所以在外國網站上經常看到繁體字,實際上是為海外華人所提供的。一般在國內提供服務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簡體字語言選項以供選擇。
  • 晉江一男名字帶繁體字遇入戶難 醫院將報告衛生部門
    然而,讓她始料未及的是,在家人給孩子上戶口時卻遇到了麻煩:戶籍民警說,這個「鋐」字是繁體字,根據公安部規定不能用這個名字入戶。  今年10月29日,李女士在晉江市中醫院順利生下一名男孩,孩子出生後,一家人都非常開心,馬上找來《新華字典》、《古今漢語詞典》等,想給孩子取一個好聽、獨特又有寓意的名字。花了多天時間,最後家人一致決定取名為「陳鋐瑞」。
  • 中小學教繁體字 有必要嗎
    你認識繁體字嗎?先別急著說「不認識」,我相信中國所有的大媽和大爺,多多少少都認識幾個,比如:「發」、「萬」、「東」等等,近期出了個熱搜話題,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這事,你怎麼看?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所以個人推薦,像答主這樣的語言學習者,可以從字源入手,理解字的發展脈絡和含義,之後可以學習簡體字,因為這更便於交流,畢竟中國大陸的文化生產目前來看是基於簡體字的。我真心覺得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之爭很幼稚也很無聊。簡體字也好繁體字也罷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和隸書、楷書一樣,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 西安7旬老人更正購電卡姓名 供電所讓證明「自己是自己」
    華商報訊(記者 陳思存)76歲的杜老先生拿著身份證、社保卡、戶口本等有效證件,去更改《購電卡》中被錄錯的本人姓名別字,被告知要到社區開證明,證明「自己是自己」。昨日上午9時30分,提起這兩日的來回奔波,家住西安城西的杜先生就氣不打一處來。杜先生說,因聽說去年西安市對於老舊小區冬季取暖的煤改氣有一個補助政策,在整理材料時,發現「購電卡」的戶主一欄上,父親姓名有一個字是別字,與身份證和戶口本不符,「因為購電卡名字和戶口名字不一樣,可能會導致無法享受補助政策。」
  • 訂票姓名填錯卻無法更改 航空公司稱只能改一個字
    因為當時餘票不多,他很快就在網上進行了支付,但是在填寫信息時他卻把乘客姓名填錯了。  鹹陽市民張先生:平時自己輸自己名字習慣了,身份證號還是小孩的號,結果姓名輸成我的了。  在支付完成後,張先生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隨即想在網站上申請更改信息,但是卻始終也找不到更改信息的渠道。
  • 新加坡是如何推行華語和簡體字的?
    關於漢字使用簡體還是繁體的爭論由來已久,近日兩會召開,又有政協委員提出恢復部分繁體字,再次引發爭議。事實上簡繁之爭不只存在於中國,周邊國家如日、韓、新、馬、泰等也因受到中華文化影響,不同程度地使用漢字,並有過相關爭論。
  • 為什麼臺灣香港仍在使用繁體字?他們一直這樣「解析」簡體字!
    大陸人基本上都已經習慣了簡體字,繁體字是寫不出的,有時候連看都看不懂。
  • 【專題】新加坡是如何推行華語和簡體字的
    [摘要]佔有人類五分之一和作為華文最大應用者的中國,自1949年以來便廣事推行簡體字。因此,除非我們能揚棄舊的偏見而採用簡體字,否則我們將有被拋出華文發展主流的危險。關於漢字使用簡體還是繁體的爭論由來已久,近日兩會召開,又有政協委員提出恢復部分繁體字,再次引發爭議。事實上簡繁之爭不只存在於中國,周邊國家如日、韓、新、馬、泰等也因受到中華文化影響,不同程度地使用漢字,並有過相關爭論。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現在在世界上,不只中國大陸在使用簡體字,其它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也有使用簡體字的現象,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而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地區,目前還是以繁體字為主。中國推行簡體字已經很多年了,為什麼在中國大陸,我們還經常看到有人喜歡寫繁體字呢?我們小時候見到一些老人,也喜歡寫繁體字。這是為什麼呢?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鍾愛繁體字存在偏狹的一面 他所說的「正體字」就是我們所說的繁體字,繁體字就是繁體字,為什麼又冒出個正體字,不是本文關注的範疇。  所謂軒然大波,就是看上去「駁斥」他的人居多。這是對自身文化的一種本能保護,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謾罵、譏諷的聲音,某大學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甚至說:「黃秋生的謬論已經被吐槽,再談是抬舉他。」
  • 卡式臺胞證:身份證姓名、字號全都露
    與過去臺胞證不同,電子版除植入晶片,背面還寫持證人的臺灣身份證字號和姓名,形式上與港澳回鄉卡類似。     據報導,根據大陸公安部網站公布的卡式臺胞證樣式,卡式臺胞證大小約與信用卡相近,除植入智能型晶片外,卡片正面將列印持證人照片、姓名、出生日期、性別等個人資料以及有效期限、籤發機關、籤發地點、證件號碼、籤發次數等證件籤發管理信息,覆防偽膜。
  • 為什麼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
    它們的一筆一畫描繪出殘酷戰場的刀光劍影,它們的一字一句勾勒出文人墨客的酣暢淋漓。由繁入簡,它們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而發展至今,為何港澳臺堅持用繁體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反而用簡體字?一、新中國「掃文盲行動」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漢字,漢字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諸多改變。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文字改革最終確定了沿用至今的簡體漢字。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林則徐書法作品有簡體字 廈博物館書畫疑為贗品
    廈門博物館館藏的一幅林則徐的作品,被質疑成「三四百元的垃圾貨」。  導報記者注意到,網友將這幅行書翻拍發在了網上,並將其中的那個簡體字用紅線圈出。被圈出的這個簡體字是「亂」,而它的繁體字寫法應該是「亂」。  很多網友認為,簡體字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清代作品裡竟然有簡體字,肯定假的。